成为作家—第四讲

       

   故事结局需要逆转,峰回路转出乎意料。

                                                主讲人:葛红兵

                                        来源:上海大学公开课

                        1

      前面已经讲到好故事的中间需要主人公经历重重磨难,要让他死去活来,要让他经历炼狱般的痛苦。但是,他还活着,还没有背叛他的初衷,他的情感底层值得同情。

  这种情感底层无关主人公社会身份是好还是坏,如《教父》这部影片,主人公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好人,但我们通过阅读从情感上希望这么一个坏人去成功。又如《安娜卡列尼娜》,一个在生活中,我们会反感的女人。但在这部小说里,我们同情她,希望她得到完美结局,得到爱情。

  这就是作家通过前期及中期对主人公的折磨,让观众同情主人公,让观众情感线随着剧情调动起来。要让观众走在作者前面,去跟主人公产生情感共鸣,让观众去为那些饱受折磨的主人公要一个说法或者同情。如果一个主人公超越了一般读者的社会道德底线,读者仍然理解他,同情他,那么,就是你作为一个作家的成功。

                      2

  

      当观众同情理解主人公时,应该要把故事收场,故事的收场要峰回路转,要转折、要逆袭、出乎意料。

    如《投名状》的结局就充满转折令人意外。晚清一个将领庞青云,在战斗中全军覆没,靠装死逃过一劫。然后在女子莲生的柔情温暖下,他获得了重生。他之后遇见了两个土匪赵二虎、蒋午阳,一起结拜纳投名状。

  外人乱我兄弟必杀之,兄弟乱我兄弟必杀之。在结拜那一刻,情感冲突就注定要爆发,因为莲生是赵二虎的妻子,这个冲突一直被作者压抑着,作者通过一场场残酷战斗来讲述三人的故事。

   在结局部分,庞青云当上两江总督时,三弟姜午阳发现大哥和二嫂的奸情,为了那句“外人乱我兄弟者”杀掉莲生,这个矛盾才彻底爆发开。这时很多观众认为故事到这里也就结束了,但作者会告诉你,没那么简单。

  姜午阳杀掉莲生后,发现大哥庞青云已经设计杀害了二哥,因为大哥认为二哥会影响他当上两江总督。这时,姜午阳才发现,他面临着不是外人乱我兄弟,而是兄弟乱我兄弟。于是在大哥受印的那天,姜午阳跟庞青云打斗起来,打的异常惨烈,都希望对方杀死自己,而不是杀死对方,都不想成为那个乱我兄弟的兄弟。这是一个驳论,如同一个魔咒一般无解,让观众感觉两人这么痛苦,打得这么惨,同归于吧!可是,又一个转折出现。

  两人打到负伤累累,精疲累尽。,姜午阳突然发现一颗从城墙射出的子弹击中了庞青云,三弟大喊:“杀人者姜午阳!”很多观众都不太懂这句话。其实这句话是对庞青云喊的,告诉大哥,是你的兄弟姜午阳杀你,在你成为两江总督的这天杀掉你!因为姜午阳理解庞青云,知道他愿望就是成为朝廷栋梁,那颗子弹代表着朝廷根本不可能让庞青云成为两江总督。所以姜午阳告诉大哥:“是我杀了你!”让庞青云带着满足死去,而不是绝望。

  我杀了你,是为了安慰你,安慰你,是为了义气。这才是《投名状》的根本。这也是一个作家编剧的根本技巧,要学会隐藏自己的想法,让读者琢磨不透,而不是开头就知道结局,让人想按快进键。通过反复转折变换,让读者出乎意料,结局显露又在情理之中,这才是一个作家该做的事。

                      3

  故事的结局为什么要峰回路转?

  故事的真谛是用情感逻辑去看待人生,所以我们渴望一个奇迹,渴望一个玄妙。如果没有这种逆转,我们的故事就不会有这种玄机感、隐秘感。缺乏某种况味,缺乏人生重大体悟的玄秘。所以结局不是技术问题而是人生问题,写得太明白、太清楚那就不是真正的人生。

  结局的峰回路转,就是人生本质的峰回路转。

     

              题外

  《投名状》中的杀死你,是为了安慰你。很多人不理解,就如同不理解莫言的《檀香刑》。认为这都是揭露中国人的愚昧,但恰恰相反,这才是国人本质的一种情感。

  古代东西方思想差距:西方,皇帝要我死,我就不死,我还要英雄般的活着,甚至推翻你!东方,皇帝要我死,好,就我死给你看,轰轰烈烈的死!用死唤醒你!才会有了岳飞这种悲壮人物,用死亡来唤醒帝王。

                      手动整理,有需要建议观看视频。视频来源《网易公开课》

   

你可能感兴趣的:(成为作家—第四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