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着》读后感

这是一本娓娓道来的书。把一个下午讲述的故事转述给读者,如同细水长流,不急不徐,它的情节本是巨大跌宕,可那讲述者的语气却平缓深情,使人在各种离去与劫难前呆立,近乎窒息。书页中有只手,那手藏在布衣粗糙中,却温热柔软,扼住观看这段跨度数十年生活的人的喉咙,使其莫名其妙地在口中升腾出甜蜜的忧伤。在这奇特的感受之下,读者被钉在沙发中动弹不得。再次起身时,会发现窗外天色早已不同,留在沙发上的,只有一本被翻遍的小书与一个深陷下去仍未平复的大坑,并且极其炙热。

这是一本悲情之书。前二十页,读者悲观地看到口述者年轻时的败家无耻,心头大骂主人公;到五十页,最初死亡出现,读者哀伤地目睹年老后因不甘落病而死,少年在肮脏社会中无偿丧命。再读下去,读者的情绪会达到极点:贫穷与天灾降临,主人公的亲人一一死去,却玩笑般在其中夹杂着看似新生的希望,即使读完后才知道这些希望最终都被命运完全粉碎,但人不免会产生欣慰的感情,真希望余华不要心太狠,既期待下一页,又惧怕继续哀伤。读者清楚,故事会向最可怕的方向发展,却祈祷不要真是如此。到最后,读者会因过度悲哀麻木,不满十岁的孙子竟也没能保命,一切梦碎。结果,读者似傻子一般看到最后福贵与牛的那段故事,才悟到开头那一连串的名字中藏着多少思念、苦痛,或者说爱。有些情感被生命的愚弄杀尽了,而有些会伴随人们归去。

最后,只剩下主人公福贵,一个替全家人活命,仿佛拥有一家人命数的老人,赶着一只同样老不死的牛。家人全没了,就他活着。书名叫《活着》不叫《死去》,就是为了他。活着就是为了活着本身活着的,这么一辈子,多经历些就多经历些,都无遗憾。人总要有精神寄托的。只剩一个人时,也许不用多想什么,静静等死就行,但书中福贵的等死之路,却因活着那般漫长,这漫长是由与家人的对比而说出的,他也许在想为什么最后是剩下了自己;他不怕死,也不介意继续活。死的召唤无限逼近他,却只带走了他周围重要的一切,唯独饶过他;在读者看来,这也太过讽刺,死神是社会还是命运?要我说,不顾死活是最简单的,周遭一切似乎会被黑暗卷走,不管其有无痕迹。

你可能感兴趣的:(《活着》读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