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聊齋

下载.jpg

12月份迎來思想上又一次重大的改變,可能是因爲在求職的時候受到了一點小挫折,變得開始關注時事新聞了,企圖想從中獲得未來行業的發展趨勢,好讓我在明年春季能精準投求職簡歷。
相信有關注時事的人都知道,12月份發生國内外都發生了很多大事,包括華爲事件,還有拉鋸了大半年的中美貿易戰。當我在關注跟蹤事態發展時,我莫名地產生一種憤怒:哪個混蛋再告訴學好數理化便走遍天下這個歪風邪理,我就暴打他一頓。我不服氣地看著書架上一本本專業書籍,不禁自我質問:它們到底讓我學會了什麽?學會將一條條定義記住,學會用二元定律和平衡定律去理解和解釋大部分的醫學模型,學會在大部分的情況下不要去質疑現有的規定和規則,不然將會很危險。然後呢?好像什麽也沒有。可能是我自己本身也自甘墮落,有反抗的心,卻沒有真正意義上的反抗行動,才能這些規則綁架了我二十年。
那我這個時候才來探討文理科之間的差異對我的個人思想帶來的影響,到底有什麽意義呢?理科探討的是物質,從研究中總能找到實實在在的證據,客觀當中免不了主觀;文科探討的是事情,當中錯綜複雜,沒有錯對之分,所謂一千個人眼中有一千個哈姆雷特,主觀當中免不了客觀。片面極端點來看,或者從學校教育的角度來說,其實文理科是兩種相反的思維模式,理科代表客觀,文科代表主觀;理科講究證據,文科講究觀點。但其實都忽略很重要的一點,理科在收集證據的過程受主觀因素的很大(實驗狗的親身經歷);文科也不是只要觀點就説得過去,支持觀點的也需要符合邏輯分析的客觀事實。所以如果說文理科的思維是對立的,很可能是認同者的文科或理科學習未入門或者深受學校教育的誤導。
我認爲未入門本身不是什麽罪,只是一個時間的問題,早開竅或遲開竅。但是學校教育的誤導,便是有人刻意爲之的罪惡了。正統的學校教育,基本上從高中開始,就不懷好意地將文理科區隔。學理科就有文科會考,學文科就有理科會考,這都是走過場的表面功夫,只會加深文理科考生對所謂的“相反”學科的誤解和促使考生對“相反”學科更加敬而遠之。當進入到高等教育,這種居心叵測的刻意文理科區隔在大學的選修學科變得更爲隱蔽了。國内大部分大一新生錄取時已經確定主修專業,而選修課程也是根據主修專業來開設的。舉個例子,如果你是醫學生,那麽你的選修可選課程大部分都是醫學相關的,例如生物實驗技術;少數通識選修課程,例如影視鑒賞,也是被瘋搶的明星課程,而且也是著名考核水分很高的課程。就在這種隱晦的操作下,再加上定期請來一些知名學者來開講座,普及學習數理化的高尚情操,或者明嘲暗諷“相反”學科的智商是多麽沒下限。久而久之,文理科建立起各自立場明確的陣營和抱著相互鄙視的眼光。隨便進去任何一所大學,很輕易就可以找到一個兩耳不聞窗外事,一心只在做實驗的理科生或醉生夢死在頹廢文學作品,一談世事就林黛玉上腦的文科生,當然現在的形式也趨於多元化,有抖音上腦,打卡上腦。
所以大學的意義在哪裏?幫助我們建立文理科區隔,或者說是知識區隔,讓我們自覺地把自己囚禁在一個個人爲劃分的小空間裏面自嗨,然後還做戲做全套,發一張學位證書和畢業證書給我們,證明了我們已經是某個領域的准專業人士了,以後在社會上撲街了就只能説明自己的個人能力不夠,不思長進。嚴格來説,那兩張證書是甩鍋證書。
社會上很多聲音在談論大學生素質下降,學歷貶值,但當這種現象是一種整體趨勢的時候,是否應該思考一下,不全是個人的責任呢?日常的社會生產活動需要的是綜合性人才,而刻意文理科區隔的學校教育只會讓人才極化,而市場根本不需要那麽多極化的人才,導致供求不對接。更可怕的是,這種供求不對接竟然被引導到學歷不夠這個結論上。盲目地追求學歷,不但使人才極化更加嚴重,而且入職學歷要求也水漲船高,又產生一個新的惡性循環。市場和一般生產力在這場本不應該存在的角力賽中付出的成本不斷升高,而收穫微薄。誰都知道是誰最大的受益者!
即將結束多年盲目追求、不理智的受教育日子,以一個徹底的loser身份步入社會,努力撲街。

你可能感兴趣的:(教育聊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