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更:爱在他乡

“每个人心中都有梦,最勇敢的莫过于去新的地方做新梦,而不是在旧梦上缝补编织,这才是梦和现实的实际距离,是一种永不妥协的精神。”

                                                    —— 高更

朋友推荐了一部关于高更的电影。对这位法国后印象派画家的了解缘于蒋勋先生的《西方美术史》,这位与梵高、塞尚并称的“后印象派三大巨匠”,对现当代绘画的发展有着非常深远的影响。后来才知道毛姆著名的《月亮与六个便士》就是以他为原型创作。去年在芝加哥美术馆看到他的原作,印象非常深刻。他的作品有种执拗的旺盛生命力,充满激情和张力,但跟梵高的燃烧生命又非常不同,高更给人的感觉更加原始和自然生长。

今天看了法国电影《高更:爱在他乡》,对他有了更多的了解。影片根据他去世前六年忆载的《诺阿·诺阿– 大溪地手札》改编,他回忆了离开亲朋好友,只身抵达大溪地的情景,详细纪录了他在大溪地的创作生活,高更与梵高分离后,晚年都生活在大溪地。在这里他终于远离了巴黎所谓的上流社会的文明世界,在纯粹自然,野性的生活中创作,找到了内心最渴望的梦想,成为一名伟大的艺术家。

1891年4月,43岁的高更,告别妻子和五个孩子,在海上足足航行了63天,孤身来到大溪地。这个混合着西班牙与秘鲁血统的画家深受法兰西妇女运动的先驱,贵族外祖母的影响,个性果敢,追求自由,他放弃了优渥的城市生活,社会地位,娇妻爱儿,流浪到一个原始的小岛,开始自己新的创作生涯。在很多人眼中,这是不可理解的,但高更并不在乎。

在大溪地他遇到了13岁原住民德胡拉,这个稚气未脱的青春少女成了他的缪斯女神。她的自然淳朴给了高更在文明世界看到的全然不同的感受。他终日画个不停并深深地爱上她,甚至有悖道德不顾自己已经有了妻小,跟她在一起生活。高更在这个时期创作了许多日后流芳百世的杰作。然而当时这些狂野有又不符合传统审美的画作根本卖不出去。为了养家糊口,高更不得不去在码头上做搬运工,去白人市集上卖小雕像,为了生存,他又从画家变成了一个为生计烦恼的市井小民。原本美景如画的绿水青山,还是敌不过现实的残酷考验,而且这段不伦之恋还因为一段三角关系被断送。高更最终错失了爱人,也失去了创作的激情,不得不远离这个激发他创作灵感的远方岛屿。

影片有点平铺直叙,但镜头非常美。大溪地的风景让人大饱眼福。那些色彩斑斓的植物,山水,大海还有原生态的人,都让人联想起高更的画,让人对高更多了更深的了解。主演Vincent Cassel演技一流,把这位伟大艺术家的狂热,执着,痴迷,刻画得入木三分。对他来说这个岛屿给了他一次新生,虽然最后不得不心碎地离开,但他终于还是做了自己。这就是我们凡人无法理解的艺术家,但因为他们的与众不同给我们的世界留下不一样的色彩和那些触动灵魂的杰作。

你可能感兴趣的:(高更:爱在他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