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评“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

澡花一朵朵,想法一堆堆。

二月下旬,小澡哥和大家谈了自己对“吃苦苦中苦,方为人上人”的不同看法。很多简友积极评论,与小澡哥留言互动。其中,对小澡哥最大的质疑就是吃苦是好的,能吃苦是美德,能吃苦的人才能成功。小澡哥今天就再问一个问题:“我为什么要吃那么多苦?快乐学习、快乐工作,又有什么不好?”

在中国的文化传统中,盛行“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的古训。大多数中国人认为,读书本身就是吃苦,吃苦的目的就是为了能做大官挣大钱,成为人人艳羡的“人上人”。换句话说,“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和“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的内在逻辑是一致的。可以说,这是传统社会科举制度的遗毒。

从现代心理学的角度来看,吃苦的想法会让我们不接纳现状,从而让大脑产生一系列压力激素。压力激素和焦虑一样,是有积极作用的。适当的压力激素可以提高专注力和行动效率,可以让我们全身心地投入到当下需要解决的问题上。但是,压力激素只在某种特定类型的目标实现上才是有效的,即那些任务明确、短期可以完成、且属于自己能够掌控范围的执行类目标。

相反,如果目标是长期的,或者是你掌控不了的,又或者是需要大量发散性思考和创造力的,那么压力激素就会起到反作用。比如,想好个好觉,追男/女朋友,写一篇高质量的小说,就不仅仅是能吃苦就能实现得了的。

人的大脑除了压力激素,还有另外一种驱动力,就是我们熟知的多巴胺。如果说压力激素是让我们赶紧摆脱某种痛苦,多巴胺则是激励我们去追求某种快乐。压力激素带给我们的是紧张感和焦虑感,多巴胺带给我们的是兴奋感、充满动力和希望的感觉。

对那些有挑战性的、拥有极大不确定性的、需要长期投入和努力的目标来说,只有“多巴胺动机”才能让我们坚持下去。这就是积极心理学所说的最优体验的那种感觉,或者说是“心流”(Flow)的那种感觉。“心流”是指我们在做件事情时,那种全神贯注、投入忘我的状态。在这种状态下,你甚至感觉不到时间的存在,在这件事情完成之后我们会有一种充满能量并且非常满足的感受。比如爬山、打球、玩游戏、阅读甚至工作的时候,我们都可能产生这种“心流”的体验。

“成功学”会使人焦郁碌(焦虑抑郁忙碌)。对“成功”的过分强调,只会让人变得更加迷茫和浮躁,更加缺乏自信和安全感。接纳现状,接受自己不完美,学会积极面对失败,懂得在平凡的生活中自得其乐。凡事找到了快乐,成功也就紧随其后。根据积极心理学的研究发现,人在快乐的时候,不仅思维更加活跃,做事效率更高,学习能力和创造力也最强,因此更容易取得成就、获得成功。

小澡哥认为,不要老想着“吃苦”,不要再把学习看成是一件苦差事,也不要再把工作看成是一件苦差事。应该想着“快乐学习”“快乐工作”“快乐生活”,在学习中体验追求知识和真理的快乐,从工作中体验目标的挑战性和完成任务的满足感,在生活中感受人间的善和美。唯有如此,我们不仅会学有所成,业有所精,还可以体验生命的美好。

是的,从积极的方面着想和行动,比从消极的方面着想和行动,更容易让人体验“成功”。难道不是这个道理吗?

你可能感兴趣的:(再评“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