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美书简》之五

今天随着朱光潜先生进一步去研习马克思主义的部分思想。这篇文章也可以理解为如何美学研究。

文章题目一言以蔽之:艺术是一种生产劳动。我觉得现在更加恰当的表述为“实践劳动”。

“劳动”一词很容易让我们想到物质生产,更直接指向体力劳动。而在之前的文章中,也提到了广义的劳动,即精神生产和物质生产相统一,并且是相互依存的。

那么劳动的目的是什么呢?在马克思《经济学—哲学手稿》中提出达到“人的彻底的自然主义和自然的彻底的人道主义”。

“人道主义的辩证统一含有两点互相因依的要义:人之中有自然,自然之中也有人。人得到充分发展要靠自然得到充分发展,自然得到充分发展也需要靠人得到充分发展”。人与自然的相互依存,前提是消除人的私有化的思想,不要被一己个体的思想束缚封锁。

人与自然的相融,其实与庄子的思想“齐物”相类似,但是当时人与自然的发展并没有达到充分彻底的境界。人未尽其能,地未尽其利。

那么,马克思的这样的观点又和美学研究有什么关系呢?“马克思不仅揭示了人与自然的统一,而且替共产主义奠定了一个稳实的哲学基础,实际上也替美学和艺术奠定了一个马克思主义的哲学基础”。同样,朱光潜先生也提到了马克思关于“美的规律”的阐述,在这段话语中,马克思把人和动物的劳动作了多方面多角度的对比。“人却全面地生产”,“人却在不受肉体需要的支配时也生产,而且只有在不受肉体需要的的支配时,人才真正地生产”,“人却知道怎样按照每个物种的标准来生产,而且知道怎样到处把本身固有的标准运用到对象上来制造,因此,人还按照美的规律来制造”。

读罢这段话,我进行了简单的概括,人劳动生产的特点是主动性、延续性、自由性和实践检验。而朱光潜先生的概括更加精炼,“精神生产和物质生产的一致性”,“人不同于动物在于人有意识(自觉性)”,“认识整个客观世界和人们所曾探讨的文艺本身的各种规律”。由此看来,我们二人的理解上有同有异,相同的是都认识到了人劳动的自主性,这其实就是马克思哲学强调的人的能动性。不同的是朱光潜先生更侧重了文艺规律,这说明我的思考深度还有很大的距离,这对于我来说,不是坏事,应该是一种幸事。

精神生产也是一种劳动,依然再强调本质。怎么劳动呢?也就是美学如何劳动呢?

“五官之外,他还提到思维、意志、情感。器官的功用不仅在认识或知觉,更重要的是“占领或掌管人类的现实界”的“人类现实生活的活动”。这就必然要包括生产劳动的实践活动,其中包括艺术和审美活动”。利用五官来感受现实自然,也要用思维、意志、情感等内外器官来进行文艺和审美活动。

在审美活动中还需要有两个不可缺少的条件,即客观存在,如听觉中先有音乐的存在。《琵琶行》中首先有乐声来打破“浔阳江头夜送客”的惨别气氛。然后需要有能听懂音乐的耳朵,有必要的主观感知,在精通音律的白居易面前,又有相似的身世经历,才会有“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慨叹。

经过精神劳动,经过感知,才会获得美感。“使劳动者在劳动中感到发挥全身本质力量的‘乐趣’。这‘乐趣’就是美感。美感首先是由生产劳动本身引起的。所以说,艺术起源于劳动”。我认为这种乐趣可以再具体地阐述为一种顿悟,一种共鸣,一种精神和物质的共融。

这又让我想到了2019年全国一卷的高考题了。“民生在勤,勤则不匮”,劳动是财富的源泉,也是幸福的源泉。“夙兴夜寐,洒扫庭内”,热爱劳动是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绵延至今。可是现实生活中,也有一些同学不理解劳动,不愿意劳动。有的说:“我们学习这么忙,劳动太占时间了!”有的说:“科技进步这么快,劳动的事,以后可以交给人工智能啊!”也有的说:“劳动这么苦,这么累,干吗非得自己干?花点钱让别人去做好了!”此外,我们身边也还有着一些不尊重劳动的现象。”

此处的劳动,是否可以从广义的角度去思考呢?或许也会有“反弹琵琶”的效果。

你可能感兴趣的:(《谈美书简》之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