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天立春,花依旧开,但是春天真的来了吗

明天立春,返工潮已经陆陆续续开始了。

经济寒冬从2019持续到现在,破冰之势因为这场疫情而继续放缓,有人说,这是直接进入了冰川时代。

这个春节我们中大部分人度过了人生未来可能不会再有的“超长待机”状态,但是电量却是一直处在高消耗中。

为什么呢?

因为钱更难赚了。

19年末企业过冬,国内经济进入了一段调整周期。再加上美联储的加息导致国际上流通的资金流不再那么多,说白了就是市场上的钱没那么多了。

以前的中国凭借大体量的产品制造和广大的国际市场,一举成为制造大国。

但随着经济结构调整,中国不再走拼量的路子,开始向“高质”发展,进行优化结构。这时经济形势却紧缩起来,多余产品卖不出去,便只能内销。

库存上升+产能过剩+产业转型,所以时间久了便会有“赚不到钱”的现象。

但好在人是一种适应生存能力极强的生物。

“消费降级”可能不算一个好词,因为它意味着消费妥协,但从另一个角度来看也代表着我们对理性消费的思考。

从这几年来双十一、双十二的数据来看,人们对淘宝这种线上平台重要性的认可正飞速增加。

为什么呢?

因为形式不好的环境下,人更加懂得去选择性价比高的事物来满足心理平衡。

比如女性对口红的消费意愿更高,因为它既在经济承受范围内又能带来偏高的快乐指数。

而男性对筛选过车况和有售后保障的二手车的考虑也越来越多。

毕竟一个“淘”字,就已经代表了万中选优的意愿,也只有网络上这种海量信息源,才能够支撑足够大的备选做分母,来让人们挑选心仪的千万分之一。

但如果说这样的方式顶多是把韭菜头割齐,那么这次的疫情过后呢?会不会把韭菜根都拔了?

没人知道这次疫情会持续多久,半个月?三个月?还是像03年的SARS一样持续8个月左右才能消散。

所有的市场都在等待一个结果。所有的心也都在焦灼着。

因为一旦持续时间过久,各行各业面临的就不再是洗牌问题,而是存亡问题。

“如果一直不上班,你的钱能坚持多久?”

“如果一旦失业,你还能干什么?”

这是我们面临的很严峻的问题。也是值得我们重新思考一些问题的时机。

我经常和一些上班的朋友聊天,他们对我这种自由职业抱以很多担忧。

因为和上班相比,我没有很多保障,收入也是忽高忽低。

即便被羡慕着拥有”自由“,但在保障面前,他们还是觉得不靠谱。

但我自己抱着的心态就是,上班消除的也只不过是“没钱”的恐惧,并不能消除“没钱”。

而且有时候很多人正是因为有了一份看似有保障的工资,才觉得有勇气大到去大额贷款买房、车,小到在生活物资上透支购买奢侈品。

然后因为贷款再把自己锁死在这份工作上,不敢病、不敢休、不敢喘大气。

恶性循环,一旦遇到类似目前这种不可控的风险,即使天灾没夺走生命,接下来“人祸”怕也让人苟延残喘。

所以稳定职业和自由职业的双方面临的难,和互相的担忧以及对自我的劝慰,都不过是找一种安全感的平衡。

起码这次疫情证明了,当我们以普通人的思维做事时,面对风险的抗打击能力太脆弱了。

而这种普通思维是什么呢: Have-do-be

即“先有,再做,最后成为”。

比如先把房车配齐,再慢慢赚钱还债,最后晚年享受。

从这次疫情反应来看,貌似我们应该尝试尝试成功者的思维去处理人生的问题:

Do-be-have

不要把时间只卖给你的老板。

也许我们可以多去尝试其他领域的东西,多钻研精入。如果把一个人当作一家公司,起码从顶层架构开始,只有跟“内容创造”挨边的东西,都可以成为我们个人商业模式的起点。

本来今天的文章应该是一篇关于《金字塔原理》这本书的拆书稿。

但还没有看完,我发现这本书不只是一本不适合一次性阅读的书籍,而且还是一本需要你用左脑阅读的书。

因为其一,里面的内容已经逻辑清晰的不能再清晰。

其二,相比很多书用演绎性思维和大量笔墨陈述观点的感性文章,这本书显得过于理性。理性到你必须调用左脑来学习。

最好,是每隔一段时间阅读一点,然后用到实际的思考中去。再加上我想了很久都没有找到最好的呈现方式。

所以我决定以这篇文章起,进行一次为期一个月有趣而革命化的尝试和记录。

为什么说革命化,因为这将挑战很多我长期以来形成的思考模式和表达方式。

且我会在每周六时,将每一章试验的结果进行总结。

这种方式的确打破了原本准备2月份拆读3本书的计划。但我觉得这是值得的。

时间是读者付出的最大成本,怎么读、吸收多少是读者面临的最大障碍。

所以在我看来,这将是呈现这本书价值最好的一种方式。

毕竟“读书破万卷”不仅仅在“万”,更重要的是在“破”。

我是果果,希望这个过程中你我都能有所收获。希望读完后的你能点个“在看”或“转发”表示关注和对我的鼓励。

你可能感兴趣的:(明天立春,花依旧开,但是春天真的来了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