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学生的学与思的过程中,语言作为纽带,学生从教师的语言中剥落、摄取信息,刺激思维运转、发展、成型、丰富;而内化的思维则通过外化语言的准确性、缜密性、丰富性来体现。面对这样一个相辅相成的关系,我们如何更好利用语言这一纽带实现数学学习中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那么结合经验谈及以下几点:
一、从“听”到“说”,开启思维的大门
课上我们常常会听到“我不会”、“没想好”这样的回答,或者更多的是迷惘涣散的目光与不知所措的缄默。这样的现象仅仅能用注意力不集中涵盖解释吗?当然,这种解释不尽然具有片面性。抽象的思维一旦停止,那言语便随之匮乏殆尽,孩子不说、不会说都体现出了思维上的停滞。众所周知,唯有思如泉涌,才能口若悬河。
1、静“听”、会“听”
那么如何开启思维的活跃大门,就必然要先激发学生“说”的热情,而这里的“说”并非漫无章法的胡乱“说”,需要以“听”作为前提保障。
倾听,不仅仅是要求学生安静的听他人讲;更要求会听,听重点、明关系。面临刚踏入小学校园的一年级新生,正是由幼儿到小学生的一个关键的过渡时期,在这段时间也正是培养其倾听能力的良好时机。当教师或其他学生在陈述一件事、一个观点时,如果孩子不能够做到小眼睛注视、小耳朵倾听,那么他多半没有领会他人的语言表达内容,也就不能够形成有效的思考、流畅的表达。在开学的前两周养成习惯的培养中,很大一部分时间就是在培养孩子学会倾听,其中各种课堂常见口令的训练——起立、坐下、抱臂、坐直,在训练中要求口令到、行动到,这就要求每位孩子全神贯注认真的听,根据听的内容行动,达到了培养孩子良好的听得习惯。此外,每堂课的教学中,教师要做到全面的关注学生,才能掌握孩子听得状况。
2、乐“说”、勇“说”
激发学生“说”的冲动,就要求作为教师的我们,会创设情境更能活用情境,以此提升课堂教学的趣味性,并能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创造更多“说”的条件。小学生年龄小,情绪易波动,容易受到外界刺激的影响,当提及感兴趣的信息他们的思维会瞬间活跃,随之即来产生“说”的冲动。例如:在学习《位置与顺序》上、下中,我设置的一环节,在黑板上贴出位置“错乱”的小脸,由于眼睛、鼻子、嘴巴错位造就了搞笑的小脸,引得学生们哄堂大笑。在提议对比自己的小脸,鼻子应该在什么位置上?鼻子和嘴巴的关系是什么,应该谁在谁的上面,谁在谁的下面?
课堂活跃了,学生的思维得到了启发,学生自然就有说的欲望。只有让所有的学生有机会“说”,将所想说的都进行表达,才能真正的反映出学生思考的是什么,也才能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
3、奖励“说”
教师应将表述内容由易到难分层次设计,让学生一步一步摘取语言表达的胜利果实,由此感受成功的喜悦。在学生“说”的过程中,教师应始终面对微笑,耐心倾听,并适时予以鼓励,如“说得很完整”“不要急,慢慢说”等,并要求全体学生注意听,给说得好的同学予以鼓掌或送上小红花,教师对每个学生发言都应予以充分肯定,激励学生喜欢“说”,有信心“说”。才能持续的让学生有“说”的冲动,使其思维得以持续的活跃发展。
二、时刻做到完整的“说”促进思维的缜密性发展
课间,我们常会遇到孩子报告说“老师上厕所”,虽然这是微不足道的口语上对于主语的省略,但是在课上就会略显突兀,例如《可爱的校园》一课中,让学生描述图上事物时,多数回答是:树、鸭子、花……只有个别学生会回答“图上有鸭子”或“有五只鸭子”。由语言的完整性可以体现出思维是否缜密。
数学是一门严谨的学科,需要缜密的思维来支持,更要完整的语言表述来体现。从细微点滴完善学生语言表达的完整性,对思维缜密性的发展有着必然的要求。而在这一任务中,教师的规范教学语言显得尤为重要。因为小学阶段学生正处于是非观、价值观的树立时期,对很多问题的思考仅处于表层,需要教师明确的引导。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应有良好的数学语言表达能力,说话言简意赅,语句规范,语音清晰,语速适中,给学生以示范,有意识的培养学生的数学语言。如果教师的数学语言不够准确、规范,会使学生对数学知识产生模糊理解,影响学生对数学语言的正确使用。
同时,小学阶段是心智发展的飞速时期,在接纳新鲜事物时具有着强烈的猎奇心和惊人的效仿能力,。教师用正确、清晰的语言讲述概念、计算方法等,是一种良好的示范作用,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跟着说或复述。学生通过模仿,接受信号,进行同化,当复述的积累达到一定时,逐渐成为自己的语言表达,在相似的场景之下运用自如。
三、训练有序的“说”增强思维的逻辑性
在数数训练中,我们常要求手口一致、按序计数。同样在数学语言的表达中,我们也要遵循一定的顺序,例如《混合运算》中,让学生说一说“3+5×6”的计算过程,只有学生能够按照计算法则先后顺序准确的表述这一过程,才能体现出他的思维富含逻辑性。
因而在面对计算类课程讲解中,我们常采用说算理的方式,来检验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与掌握程度,更加深对学生思维逻辑性的培养。
四、通过多样的“说”拓展思维的丰富性
1、观看具体实物,拓宽思维的横向广度
由于年龄特点,小学生对形象具体的实物会更迅速产生直观、深刻的认知。因而课堂教学中,采用直观形象的教具展示,引发学生对事物的方方面面感知,从而拓宽思维的横向广度。例如,再让学生说一说正方体具有什么特征时,给予直观实物正方体,学生通过观察可以更流畅的说出:6个面,都为正方形且大小相同;8个顶点;12条棱,棱长相等……
2、边操作边说,拉伸思维的纵向深度
学生的认知往往由浅至深,由感性到理性。面对数学这一抽象学科,通过感性认识能够加深理性的思考与理解,达到思维程度的加深。例如在初学《采松果》两位数加一位数的过程中,如果直接对25+4=29计算过程进行直接描述有一定的困难,但通过摆小木棒,将摆一摆与说一说相结合,边操作边说就会十分容易。
数学语言表达能力不是一节课就能培养和训练出来的,它是一个长期的、系统的训练过程。同时要求教师本身也要提升自己的课堂数学语言准确、精炼、逻辑性。苏霍姆林斯基认为,“教师的语言修养在极大的程度上决定着学生在课堂上的脑力劳动的效率”。优秀数学教师的语言准确、精炼,逻辑性强,“像敲钉子——声声入耳”。通过提高教师自身的语言表达能力,亦能更好的影响发展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从而更好地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任何人的精彩语言表达能力都并非与生俱来,只有丰厚的积淀才能使自己的语言表达变得更精彩,何不妨让我们与孩子携手一同努力、共同进步,由“说”的丰富到“想”的出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