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世俗”为何物,直教尼姑屡破清规

文|池小酒

图|视频截图

图片发自App

问“世俗”为何物,直教尼姑屡破清规

——论《酒下酒赵尼媪迷花 机中机贾秀才报怨》中的尼姑形象


摘要:尼姑是从芸芸女性当中异化出来的一个特殊群体,在“三言二拍”当中,尼姑形象是人物形象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冯梦龙的“三言”和凌濛初的“二拍”堪称晚明社会的“万花筒”,其中所描写的诸多尼姑形象具有鲜明的时代烙印,其笔下的尼姑在世俗社会下不再修心念佛,更多的是与世俗女子来往,甚至无视佛门清规戒律,纵情肆欲。孽海无边终为空,淫邪恶尼在作者笔下不得善终,折射出了当时人们的价值观和道德观。

关键词: 三言二拍;尼姑;世俗社会;纵情肆欲;规劝

冯梦龙的“三言”和凌濛初的“二拍”作为晚明时期的著名的白话短篇小说,除了大量描写了商人、书生、官僚等传统人物以外,还对尼姑有生动细致的描写,描写了晚明社会人情世态,展示了一副晚明社会的全景图,堪称明代社会的“清明上河图”。纵观“三言”“二拍”,尼姑形象大致分为三类:义尼 、淫尼、恶尼,总体而言,主要以反面形象为主,多是对淫尼、恶尼的批判和谴责①。在《二拍》中关于尼姑的记载并不多,其中,《初刻拍案惊奇》卷六《酒下酒赵尼媪迷花 机中机贾秀才报怨》一篇中,赵尼姑正是一个典型的作恶多端而不得善终者。

图片发自App

一、尼姑的世俗化倾向

尼姑是一群特殊的女性群体,她们本应该在寺院里修心念佛,弘扬佛法,但是,在晚明商品经济冲击之下,在她们身上出现了明显的世俗化倾向。在《初刻拍案惊奇》卷六《酒下酒赵尼媪迷花 机中机贾秀才报怨》一篇中,这种世俗化倾向主要体现在尼姑参与官职买卖、尼姑思淫、充当淫媒等几个方面。

《酒下酒赵尼媪迷花 机中机贾秀才报怨》开诗篇曰:“色中饿鬼是僧家,尼扮繇来不较差。况是能通闺阁内,但教着手便勾叉。”在凌濛初的视野里,佛教的清规戒律早已荡然无存,暗示了尼姑们已完全坠入色欲无法自拔。接着,作者从两个方面攻击尼姑,即“骗财”——“引得内眷来烧香”,“淫乱”——“引得子弟来游耍” ②,可见,此时的尼姑已经不再清修参禅,而是踏上了世俗化的道路,与常人无异,甚至干起坏事来有过之而不及。

静乐院主慧澄禁不起风流少年滕生的金钱诱惑,利用自己的特殊身份随意出入大户人家的内眷,借以托人买官为由,精心策划狄夫人与滕生私通,最终导致狄夫人名节不保;赵尼姑收取无赖卜良的好处,诓骗巫娘子到尼庵里请愿还俗,精心布局,迷奸巫娘子,以此满足卜良的淫欲;在卜良发泄过后,赵尼姑“见此行径,惹起老骚”③,直往卜良身上扑,“躲在庵中,与他淫乐” ③。尼姑本应四大皆空,无欲无求,可她们虽然遁入空门,却心念尘世,看不破红尘,心沉欲海,为了一己私利把佛门净地变成了藏污纳垢之地,污秽了禅堂佛殿。

图片发自App

二、探源尼姑世俗化

在明代官方的政策对于僧尼是有严格规定的,《大明会典》中礼部(僧尼)有如下记载:“凡僧道犯罪。弘治七年令。僧道尼姑女冠有犯奸谣者。就于本寺门口枷号一个月。满月发落。” ④,可见,僧尼犯罪都会受到严厉的法律惩处,更有专门的官员来受理这类案件。

按理来说,在这样严厉的制度之下,慧澄、赵尼姑这类恶尼的生存空间狭小,可事实并非如此,慧澄作恶过后,并没有受到相关处罚,即使是遭受恶报的赵尼姑,也不是向官府报案受到惩处的,而是被一个秀才所杀。可见,官府虽然有此限定,但是尼姑恶行仍得不到遏制,民间复仇成了合理的存在,老百姓宁愿冒着风险复仇也不愿上报官府,可以看出当时的官场有多黑暗。

  除了当时的统治以外,尼姑世俗化的产生主要有两个方面的原因:一是资本主义萌芽,二是晚明社会的发展。到了晚明后期,随着商品经济发展,市民阶层跃起以及新思想的出现,人们的思想观念以及思维方式、生活习惯等发生了重大的转变⑤。这种转变给整个社会都带来了波动,其中包括古刹庵院里的尼姑,她们禁不起世俗世界的诱惑,不甘清苦,大肆敛财,甚至为此陷害良家妇女。《初刻拍案惊奇》卷六中,赵尼姑不但陷害良家妇女以谋取钱财,还把自家徒弟本空当作“粉头”养着,“倍人歇宿,得人钱财”,显然,庵院与青楼无异。

明朝政府不断加强思想控制,通过一系列文化事件重整意识形态,都有压抑、改造人性的目的,可是,当国家正以程朱理学大规模改造人性、重整社会生活方式的时候,思想界中亦在酝酿着与宏大的话语分道扬镳。⑥先进的思想解放思潮风靡晚明社会,同时也影响到了尼姑们,她们长期受到禁欲主义的压抑,使得情欲无法发泄,精神和心理都在一定程度上歪曲⑤,因此,这股“思想潮”对她们来说,就像是一道解禁令,一旦得到了渠道宣泄,其行为往往是疯狂的。文中的赵尼姑无法压抑内心的情欲,平日里多与卜良有往来,“有时与他牵头,又是趁着绰趣”③,甚至在被杀的那晚,也是在“想着卜良和巫娘子,欲心正枳”③。

图片发自App

三、尼姑形象的社会意义

纵观“三言”“二拍”,尼姑大多数被设定为负面形象,详尽地刻画了她们虚伪、贪婪的一面,人性完全被泯灭,堕入恶人之列,这些被丑化的形象大多数都是作者有意为之,可以说是“晚明世风的影子”⑤。但是,作者并非是为了“丑”而写“丑”,这和中国文学的传统有关,那就是文以载道,具体到小说戏曲等通俗文艺,就是非常注重作品的劝惩功能⑦。凌濛初在《拍案惊奇凡例》中标榜“编主于劝戒”,也就是说他把小说当作劝戒世俗、风化人心的工具。

凌濛初在入话中就对她们的败德行为做了类似警戒性的说明:“话说三姑六婆,最是人家不可与他往来出入”,尼姑在作者笔下被定义为“其间一种最狠的”,严厉斥责“十桩事到有九桩是尼姑做成的、尼庵私会的。”,在故事结尾,也不忘了写上一句“只为轻与尼姑往来,以致有此。有志女人,不可不以此为鉴”。显然,作者的矛头直接指向宗教外衣包裹下的丑态,其实是对当时黑暗统治的直接揭露和强烈抨击,借以呼唤世人要“以此为鉴”③。

出于规戒世人的目的,在“三言”“二拍”当中,处处流露着因果报应的思想。在《初拍》卷六中,赵尼姑为满足卜良的淫欲,诱骗巫娘子,污了她清白,巫娘子不甘受此屈辱,在丈夫贾秀才的帮助下,杀了赵尼姑,卜良也因此落得不好的下场。作者通过人物行动构成的故事结局来点明“因果报应”这一思想,告诉人们善有善报,恶有恶报,不以恶小而为之,以期达到醒世目的。虽然许多研究者对“三言”“二拍”中的果报思想进行批评抨击,认为这是麻醉人民的愚民政策③,但是,我们不得不承认的是,它也有积极的影响,尤其是在劝人行善、淳化民风这一方面。

图片发自App

综上所诉,“三言”“二拍”中的尼姑形象是世俗化的产物,也是时代所致的。晚明社会风气败坏,道德沦丧,纵欲风气盛行,“三言”“二拍”中那些淫尼、恶尼在这种风气的影响下,发动了对宗教戒律的反叛,放任自己的欲望,走向了禁欲的另一个极端。纵情肆欲,沉迷金钱,最终的恶果唯有自己独食,在道德日益败坏的晚明,作者匡扶世风的良苦用心是需要融入到当时的环境中去体会的,借此来给世人敲响了警钟:人皆有情,不可纵情;人皆有欲,不可贪欲。




文献参考:

1、《“三言二拍”中的尼姑形象分析》

2、《论<红楼梦>中的尼姑观》.张庆民.《红楼梦学刊》.2001年01期

3、《初刻拍案惊奇(插图本)》.凌濛初.岳麓书社.2006年1月第1版

4、《禁锢中的女性批判——<二拍>中的尼姑形象分析》.曾婷.《文艺理论》.2010年11月

5、《“三言”“二拍”尼姑形象研》.闫静.河南大学 . 2014

6、《人性的压抑与反压抑——晚明“性灵”文学思》.李涛,刘锋杰.《苏州大学学报》.2008

7、《三言二拍看明朝》》.韩田鹿.中华书局.2011年1月

你可能感兴趣的:(问“世俗”为何物,直教尼姑屡破清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