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先说结论
首先、云原生时代到了,大家已经不再仅仅满足于Docker构建镜像,企业用户更需要编排、管理和调度。其次,而Kubernetes作为Google内部秘密从头开发的 Borg2.0 版本,一诞生就具有完整的功能和良好的扩展架构,很多方面都已经吊打其他0.1版本的竞品了。不仅仅如此,Kubernetes的金主爸爸拥有如此核弹头级别的大杀器,为了占领市场居然完全不要钱完全开源免费白送(这和早期微软系统在国内坐视盗版免费占领市场有类似的效果)。不仅不要钱,还拉帮结派找了红帽等很多小弟构建CNCF基金会(是不是很安卓的开放手机联盟很像),生生造出一个基金会标准和生态降维打击竞品。真是占据了天时(云原生时代)地利(Brog2.0)人和(开源+基金会)等要素。
当然,其中也有劣势:就是Docker和Hadoop等开源项目抢了Google内部系统的风头,提前占领了开源屌丝市场(这也正是Google后来在开源疯狂砸钱的原因,当然最近已经控制了云原生平台后就开始砍开源经费了)。Docker通过内置的Swarm来获得前期的竞争优势。正如大家害怕微软IE一家独大的局面再次上演,Google敏锐地抓住了这个机会很好地通过合纵连横策略打败了Docker。
二、Kubernetes争霸简史
Docker是一个开发、交付和运行应用程序的开放平台,开发者可以在此打包他们的应用及依赖到一个可移植的容器中,然而发布到运行平台上。在Docker走红之前LXC已经在一些公司内部得到应用。比如,2008年Google推出的PaaS平台 GAE(Google App Engine)就采用了LXC。在GAE中Google使用了一个能够对LXC进行编排和调度的工具Borg——后来Kubernetes借鉴了它的很多设计。整体而言LXC的应用范围不广,主要是一些有技术实力的大公司在应用。LXC虽然解决了应用的隔离,但并没有解决可移植性问题,而这个问题被Docker完美地解决了。Docker有三个最重要的概念:镜像、仓库、容器,其中镜像是基石,也是Docker最重要的创新。
不过,Docker只是满足了应用软件生命周期中的一部分需求,随着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采用Docker技术来开发和部署应用,特别是要规模化部署应用,它们发现自己面临一个现实的问题,就是要对多个容器进行编排、管理和调度。就在这个时候,Google带着Kubernetes下场了。
Google是云计算概念的最早提出者,不仅有PaaS平台GAE,还有Google云GCP,但提到云计算人们首先提到的却是AWS,Google的存在感很弱。多年运行GCP和Borg的经验,使得Google非常认可容器技术,也深知目前Docker在规模化使用场景下的不足。Google从当时大火的容器市场看到了机会,而且这里也存在一些商业机会:如果容器得到广泛应用,那些在AWS运行的应用就有可能自由地移植到GAE和Google云上运行。
2013年夏天,Kubernetes联合创始人Craig McLuckie和Joe Beda、Brendan Burns等开始讨论容器编排系统的开发,并决定采用开源的方式来开发这个系统。经过多次找机会向Google高层游说,最后这个项目终于被Google批准开源。并首次在2014年6月举行的DockerCon 2014大会上正式发布。实际上并不是只有Google看到了容器市场的新需求,就在DockerCon 2014大会上,就有多家公司推出了自己的容器编排系统。其中有影响力的还有Docker、Mesos等,而Google的进场让原本就竞争激烈的容器编排市场火上浇油。
Docker也希望提供更多平台层能力,向PaaS进化,为企业最终要部署的网站、服务、数据库,是云计算业务提供解决方案——这才是Docker的目标。2014年7月,Docker收购OrchardLabs正式开始涉足容器编排领域,Orchard Labs的容器编排工具fig当时很有名,这个fig就是DockerCompose的前身。Docker Compose虽然能编排多个容器,但是只能对单个服务器上的容器进行操作,而不能实现在多个机器上进行容器的创建和管理。
2015年初Docker发布Swarm,算是正式向Kubernetes宣战了。在容器规模较小的场景下,许多用户更喜欢使用Docker Swarm,因为它平滑地内置于Docker平台中。如果Docker Swarm能成功,那Docker就将通吃容器市场,这就和CoreOS、Red Hat等一些公司产生了利益冲突,这为Docker后来的败退埋下了伏笔。
在Kubernetes的成长过程中,CoreOS发挥了重要作用。Docker容器发布以后,CoreOS将这一技术集成到自己的操作系统中,2014年发布了自己容器编排框架fleet,这是最早提供云环境自动部署和调度集群资源的容器软件之一。Kubernetes出现后,CoreOS放弃了fleet而转向了Kubernetes,并后来推出了容器运行时rkt来替换Docker的容器运行时RunC。2018 年1月30日,红帽斥资 2.5 亿美元收购了CoreOS。
在Kubernetes项目中,红帽是仅次于Google的重要角色。红帽的OpenShift是最早一批PaaS平台(2011年发布,和Cloud Foundry同一年)之一。2013年9月,Docker大火的时候,红帽将Docker嵌入到红帽Linux企业版RHEL中,并完全重建了OpenShift。作为一个PaaS平台,也需要容器编排功能,红帽需要选一个。红帽在得知Kubernetes项目并最终开源后果断放弃和Mesos合作选择了Kubernetes。2015年6月,OpenShift Enterprise 3在红帽峰会上发布,其中内嵌了Docker和Kubernetes,这给Kubernetes后来的成功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Mesos是容器编排市场上另一个主要玩家。Mesos最初是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的一个项目,目的是创建下一代集群管理器,一直在努力提高集群的利用效率和性能。作为一个面向资源管理的项目,容器编排其实只是其中的一个功能模块,叫Marathon。Mesos在2014年成为首批支持Docker容器的容器编排框架之一。实际上Mesos不仅仅可以支持Docker,还可以支持Java应用集群。Mesos的最大优势是它在运行关键任务时的成熟度,它比其他许多的容器技术更成熟,2015年Kubernetes 1.0刚出来时也只具有管理100台服务器的能力,而Mesos当时已经有管理上万台机器的案例。Mesos被Twitter、苹果(Siri)、Netflix等公司所采用。相比Docker与Kubernetes,Mesos侧重在传统的资源管理,不如前两者天生是面向多云和集群的,它在应对多云和集群管理时面临很多新的挑战。后来随着外部竞争的恶化逐渐淡出了历史舞台。
Kubernetes脱胎于已经在Google内部运行了多年的Borg项目,但并没有直接延用Borg,属于Borg2.0版本。Kubernetes设计了一套稳定可扩展的API接口、预置服务发现、容器网络、及可扩展等关键特性。其概念抽象非常符合理想的分布式调度系统。Kubernetes的一个成功之处就是提供了一个规范,可以让你描述集群的架构、定义服务的最终状态,由它来帮助你的系统达到和维持在这个状态。同时和Docker、Mesos相比,Kubernetes强大的生态为应用程序开发人员提供了丰富强大的工具,用于编排无状态的Docker容器,让开发人员减少了对基础设施和操作团队的依赖。另外,Kubernetes作为CNCF下的开源项目,使得它与Docker相比更容易得到认可和支持。相比Docker后来将Swarm全部内置到Docker项目,完全是和Kubernetes整个社区竞争。
Docker虽然以创新性的技术通过开源社区取得了巨大的成功,但是在独自对抗Google、红帽巨头乃至整个云计算产业最后以失败收场。不仅仅是Docker,其他云厂商也失去了一家独大的可能,而 Google 则成为了云原生的最大赢家。
三、类似案例
类似的案例还有很多,比如Chrome、Firefox通过免费打败IE,比如安卓联盟通过开放手机联盟打败诺基亚、Windows Phone,WASM通过免费/标准在浏览器领域打败Flash、JVM、ActiveX。而作为一个反面教材,Qt因为缺少真正的盟友而失去了进一步发展壮大的机会。总结而言,首先东西要好,但不能吃独食,所以还需要一个不差钱的金主爸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