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3无节制消费

在长辈眼中,存钱储蓄是理所当然的事情。

即使是在上个世纪所有人物资资源没有那么丰富,需要节衣缩食的时候,每家每户,也都会拿出一点钱放进储蓄账户,以备不时之需。

所以,当“月光族”这个概念第一次出现的时候,理所当然成为了被讨伐的对象。


然而,随着时间慢慢推后,人们却慢慢发现:对于年轻人来说,月光族并不是最糟糕的。

发工资大手大脚,到月末喝西北风……甚至已经成为了相对来说算是“自律节制”的人,至少他们还能计算着工资,进行自己的消费。

逐渐的,消费贷已经进入了更多人的生活。


即使打开一个与金融完全无关的app,也随处看到消费贷的广告,互联网上的每一家企业似乎都削尖了脑袋想要“借钱”给年轻人。

在初期,这些借来的钱看起来唾手可得,没有任何限制。

巨大的诱惑,并非人人都能理性看待。

像信用卡一样每月还清当然没有任何问题,但有很多人,就这样掉入了陷阱,越借越多,利滚利到完全还不清。


在借贷广告的描述中,这些钱都像是不用还一样,用极尽美好的想象,煽动着年轻人享受当下:“不要让没钱阻止你过想要的生活。”

负债者往往会高估自己的还钱能力,在享受过超前消费之后,再消费降级,就更难了。

但这些——完全怪现在的年轻人一代不如一代,普遍自制力不强吗?


当然不是。

不如说,是现今社会消费主义的陷阱,正在一步步改变着整个社会,让其更适合资本家的生存。

和我们父母那一代生活的环境相比,这个世界已经完全不一样了。


在BBC的高分纪录片《无节制消费的元凶》中,他们详细地探讨了……

为什么这个世界上消费主义横行、人们的消费欲无节制地膨胀?

我们的购物欲,又是如何被人诱导操控的?

这些“幕后黑手”们,做了什么?


↓↓↓


在我们进行消费的时候,我们理所当然的认为,这是在前往我们想要的生活。

一个崭新的手机,一件新款的服饰,一个趁手的厨房小工具……

甚至不需要这些东西到手,购买本身,就足以让我们产生解压的幸福感。

但问题是,现在我们“想要的生活”这个概念,本身就已经被这个世界裹挟。


我们所在的社会,消费行为每时每刻都在发生,世界上每一个公司,都在绞尽脑汁让我们消费购买。

在纪录片的一开始,他们举了一个最好的例子:苹果。

那个时候,恰逢苹果推出5S,狂热的人们在寒风中排几天的队伍,只为了第一个购买到新的手机。


但当主持人询问这些已经排了很久队的人们:“5S和5有什么区别?”时,竟有很多人的答案是——

我不知道,或许没有什么区别,但我就是想要。


每一个公司看到自己的消费者这样忠诚,都会感到欣喜不已。

成年消费群体最大的问题就是他们会考虑很多,而对于营销者来说,这是他们最不想见到的。

卖家更希望成年人像是孩子一样,看到一样东西,就迫不及待地喊着:“我想要这个!现在就要!”


新手机不断推出,旧手机不断被更迭,在很多电子科技产品公司的推动下,很多消费者直接养成了“一出就换”的习惯。

因为当今消费主义的核心,就是新产品不断淘汰,这甚至支撑着整个经济。


我们生活在一个无节制消费的世界中,而这并不是偶然出现的。

持续的消费然后报废的循环,是人为设计的。


↓↓↓


老一辈人可能经常会感慨——几十年前的东西特别经用,一用就是好几十年,现在都没有坏。

而我们现在买到的东西,可能去年刚买,今年就又要换新了。


这并不是说现在企业都没良心偷工减料:他们不是缺良心,而是更“聪明”了。

计划报废,这是一个众所周知的秘密。


故意设计容易损毁的物品,听起来像是自毁长城:A公司的产品寿命明显比B公司短,那人们当然会选择B公司。

但如果,一整个行业都在这么做,消费者无从比较,人们就不会认为这是某个公司的问题,而是产品问题。

人们就会觉得——这种产品就是这样的啦!大概用个几年就要换新的!


在柏林墙被推倒后,人们在一家废弃的灯泡工厂里,整理旧文件时发现了一个震惊的秘密:

1924年,几家全球垄断公司在日内瓦签署协议,美其名曰为电灯泡全球规范化。


但在这份协议里,他们规定缩短灯泡的使用寿命,从原先的2500小时统一缩短到1000小时。

任何违约公司都会受到处罚,寿命超出20小时,就要付罚金。


除了电灯泡,我们身边的所有电器,几乎都带有“自毁计数”。

洗衣机里有极易损坏的加热元件,电子牙刷里有密封板阻止你更换电池。

有些打印机墨盒甚至自带计数器——一旦打印50000页,自动宣告没墨。


但这个时候,你重置一下计数器,它就又可以开始干活了。

你甚至可以重置三次,墨盒依然可以使用。


这样故意的浪费,极大地消耗着地球的资源,但这样的计划报废,让人们能够“持续消费”。

消费不是人们的选择,而是一种义务。


在上个世纪美苏对抗时期,美国意识到,人们购买消费的红利期不会持久,总有一天,人们拥有了所有的必需品,市场将会饱和。

于是,他们创造了包括计划报废在内的很多设计,来刺激人们的购买欲,比如有序制造不满情绪。


↓↓↓


“有序制造不满情绪”,简单来讲,就是让消费者总有一点不满足,于是就想要换新。

一个典型的例子就是通用汽车。


上个世纪,汽车设计师开始通过更换汽车板材颜色,让消费者相信:“我今天开的车应该搭配我的衣服。”

人为地对商品进行改造,然后在消费者心中植入淘汰概念,让颜色和尾翼款式,成为了人们更换新车的理由,而不是引擎。


这个时候,即使旧车还没有报废,从机械角度来讲你并不需要一辆新车。

但从你的思想中,你就是会觉得……

买个新车,生活会更好吧?

后来无数厂商,也应用了这样的潮流概念,而潮流的生命周期是短暂的。


在宜家的设计理念中,他们一步步把以前可以终身使用的“大件”,变成了可以定期更换的潮流物品。

就像沙发、椅子、桌子……这些东西,哪一件不是‘一辈子都用不坏’的呢?

但就在一张张广告,告诉人们“扔掉你灰突突的旧家具”,换上崭新漂亮的新家具,开启新生活的催促中,人们也逐渐接受了这个概念。


与之相配套的,是CAD(计算机辅助设计)软件的发明:有了这款软件的辅助,商品可以很轻易地改变自己的外形,大幅降低改变成本。

在这款软件出现之前,所有的产品外表都十分类似,牙刷是标准的,洗洁用品的瓶子都几乎一致。

衣服和鞋子都十分昂贵,人们需要攒钱才能购买新鞋新外套。

但现在,每个公司都只需要很简单,就能推出一款新产品。


就像不定期更换你的物品,你的生活,就会永远陈旧下去,被时代抛弃一样。

在这些资本家开始营销这一概念之后,每一个人都自然而然地被裹挟。这一种焦虑感,时刻围绕在消费者的心头。

我们警惕着这种消费主义的情绪,但即使最理智的人,也难以违背整个社会的价值观。

贩卖焦虑,这种恐惧型营销,不要太好用。



↓↓↓

消费是一切。

这样的理念,给予了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的繁荣,也逐渐从企业主的构想,变成了整个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理念。


国家发现了消费主义对整个国家的经济体系带来的好处,并在萧条时期不停强化这个概念:

“消费赋予公民全新的、去政治化的身份概念,不再作为劳动者,而是可以自由消费的消费者。

消费者拥有至高无上的自由,你花出去的每一分钱,都在为你选择想要的生活。”


在上个世纪,有了政府与媒体的配合,消费主义在开始以一种前所未有的势头蔓延。

在上个世纪五十年代之前,人们的购物欲来自于竞争攀比,观察自己的邻居购买了什么,观察潮流发展,不想落伍。

但到了八十年代,整个情况都不一样了:媒体的高速发展,让人们开始和电视上的生活比较,一些豪门恩怨的电视剧直接深入影响了大众的购买清单。


当时一个调查显示,经常看电视剧的人更可能会认为,一般的美国人都拥有私人飞机、私人游泳池和女仆。

这显然与现实生活相差甚远,但在长期浸淫下,他们都开始把自己的生活,与媒体上的生活进行比对。


为了满足人们的欲望,一种相匹配的机制出现了,那就是信用卡。

提前消费,只需要轻轻一划,就像是魔法一样,你就可以提前享受那些你本来享受不到的事情。


和真正掏钱付款相比,刷卡或者电子支付,最终每月统一付款,会更让人没有那么“斤斤计较”。

对花出去的钱看的更轻,对还款能力预估的更高。

于是,信用卡的出现,让人们也开始消费的更多。


就这样,一套引诱你消费的链条完整了。

在消费主义盛行的现在,一套被人为创造出来的概念已经深入人心,甚至让我们不再人为这件事情有任何不妥,甚至觉得这是生活变好的证据。

“精致的生活,就应该这样。”








https://weibo.com/1757353251/JdSdCtdzF?type=like

你可能感兴趣的:(12-03无节制消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