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坡先生爱吃肉

四川眉山一带,有一种特色美食,挑选肥瘦相间的猪肉,倒入酱汁料酒白糖大葱……炖煮至酥烂,色泽金黄,入口即化,非常适合饥肠辘辘或者久不沾荤者。

无独有偶,在江南地区,也流传着这道美食。

这道特色美食,在四川、浙江、湖北等地的特色菜中,都留下油光闪闪的倩影,足见人民群众对其的喜爱程度。

能在三大菜系中有立足之地,这样的战绩着实可谓可喜可贺,不过火锅表示不服,四川麻辣火锅、重庆牛油火锅、潮汕牛肉火锅、老北京铜锅涮肉……火锅说:“我真正的大众情人”。

但对于肉食者来说,比起火锅,可能这道全肉菜更能让人两眼放光。

这道菜的名字,叫做东坡肉。


东坡肉

“东坡肉”是一个很文雅的名字,因为它与大文豪苏轼同名。苏轼,号东坡居士,因为东坡肉是苏轼发明的,所以这款美食便取名为“东坡肉”。

正如伟大的发明家爱迪生在成功发明电灯以前,尝试了999种材料,才发明出电灯一样,苏轼发明“东坡肉”,也不仅仅凭借天才的灵感,而是历经十几年的潜心钻研。

在苏轼为官前期,到徐州任职,不巧赶上徐州遭遇水患,作为与民同苦同乐的好官,苏轼以身作则,亲自参与到抗洪抢险第一线。历时七十多个昼夜,终于战胜洪灾,保住了家园。

对于这位上任没多久的年轻官员,徐州人民是爱戴和拥护的,怎么感谢苏大人呢?淳朴的乡亲们想给他送礼,给当官的送礼,总要揣度一下当官的喜好,徐州乡亲们一想,苏先生喜欢什么?

肉啊。

于是乎,家家户户杀鸡宰羊,带着肉到苏府上表示感谢。

乡亲们说“苏大人收下吧”。

苏大人说“使不得使不得”。

但是乡亲们盛情难却,苏大人两眼冒光,只好勉为其难收下。

作为一位两袖清风的好官,苏轼不是仅仅收下,他勇于发挥自己擅长做饭的特长,烹制肉食,再回赠与相亲们同食。

相亲们一尝,拍着大腿说:没想到苏大人不仅文章写得好,做肉也是一流啊。

只不过,那时的苏轼还没有“东坡居士”的雅号,这种肉也不叫“东坡肉”。

几年之后,苏轼被贬到黄州任团练副使,这是一介穷官,工资难以养活一大家子,苏轼只好下班后下地种粮,为了混口饭吃,也是不容易。由于耕作的土地在东边,便有了“东坡居士”的号。

虽然工资不多,虽然粮食不足,肉食爱好者当然还是创造条件吃肉。

那个年代,大家对猪肉不太认同,富人觉着吃猪肉掉价,穷人却不知道怎么烹调,刚好登过朝堂种过地,识得汉字见过猪跑的苏轼知道怎么烹制猪肉,于是,这种不怎么受人待见的食材,在苏轼手中变成美食。

为此,他还做了一首诗:

黄州好猪肉,价贱等粪土。

富者不肯吃,贫者不解煮。

慢著火,少著水,火候足时他自美。

每日起来打一盌,饱得自家君莫管。

——《食猪肉诗》

比起写出“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苏轼,比起写出“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的苏轼,吃的满嘴猪油的他用“同样的配方”写出不同的味道”。

苏轼一生与水的缘分不浅,又过了几年,苏轼来到杭州做官,在水患频发的地区,苏轼又一次遇到了水灾,这一次,他发挥之前积累的经验,和杭州父老乡亲一起,再一次攻克了水患,还在西子湖畔造出一道“苏堤”,方便日后市民来此游玩赏乐。

怎么感谢苏大人呢?乡亲们想给他送礼,给当官的送礼,总要揣度一下当官的喜好,杭州乡亲一想,苏先生喜欢什么?肉啊。

于是乎,家家户户杀鸡宰羊,带着肉到苏府上表示感谢。

多年前那熟悉的一幕又出现了。

乡亲们说“苏大人收下吧”。

苏大人说“使不得使不得”。

但是乡亲们盛情难却,苏大人两眼冒光,只好勉为其难收下。

收下后命厨子按照苏家秘方烹制,分与乡亲同食,大家吃了都说好,本着“苏大人出品必属精品”的口号,成功将这种肉推广至全国,并给它起了个文雅的名字,叫“东坡肉”。

从第一次下厨做肉,到“东坡肉”名扬全国,苏轼发明东坡肉并不是来自天才的灵感,而是来自连续多年、锲而不舍的尝试与改进。

在每一次带领当地人民战胜天灾后,苏轼的庆祝方式,都是“吃肉”,这种与民同乐的庆祝方式,真是简单直接,豪放大气。

在百家讲坛讲过苏轼的康震教授,总结苏轼的“好吃”,说他“吃出学问,吃出豁达”,康震老师的境界很高,能够从苏轼的生平经历、著述文章中总结出如此有价值的东西。

在我看来,苏轼爱吃,不仅爱吃肉,还爱吃鱼吃蟹吃虾吃菜吃糠吃荔枝……

总之,他挺胖的。

你可能感兴趣的:(东坡先生爱吃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