巜臥底經濟學》之市场会将稀缺自动调节,而政府代替市场会加剧稀缺

下面我们来看第二个观点,经济学家之所以喜欢市场,是因为市场可以自动把稀缺的东西调节到不那么稀缺,这对全社会都有利,而政府代替市场却经常会加剧稀缺。



        昨天咱们讲到,掌控稀缺才能挣到钱,那是不是你掌握了稀缺就能挣到很多钱呢?也未必。我们还是拿星巴克做例子。咱们前面说了星巴克通过付出高昂的成本,拿到了非常稀缺的地理位置,获得了排他性的稀缺优势。然后我们也看到了,星巴克的咖啡卖得非常贵,我们猜测,星巴克应该是赚到了很多钱。国内甚至有一家电视台,专门做过一个新闻报道,说星巴克一杯咖啡的成本也就四五块钱,却卖30多块,报道说这简直是坑消费者。

        很遗憾的是,这只是一种假象。咖啡行业不属于政府垄断经营的行业,它是完全市场化的,这就意味着,如果星巴克故意把咖啡卖得特别贵,得到的利润比它付出的房租多得多,一定会有新的竞争者加入到这个行业中来,和星巴克展开竞争、争夺利润。星巴克为了防范竞争者进来,只能把价格压到刚好覆盖成本,只有一点利润的情况,其他竞争者觉得无利可图,才不会和星巴克竞争那块稀缺的店面位置。

        那究竟星巴克能保留多少利润呢?这不是星巴克自己能决定,而是银行的利息水平决定。因为对完全竞争的行业而言,只有创业者认为他创业的收益比把钱存在银行里吃利息收益更高的时候,他才会去投资,不然他不如把钱存银行。所以在完全竞争的市场中,商品的价格非常接近于创业者实际付出的成本。价格定高了,利润扩大,就会有新的竞争者进入这个行业,或者老的竞争对手会扩大经营规模,这又会稀释掉这个行业商品的稀缺性,所以价格很快就会降下来。

        从上面说的这个逻辑里,你可以很清晰地感觉到,市场的最大作用就是让稀缺的东西变得不那么稀缺,这会让商品价格保持在实际成本上下,不至于高得太离谱,对我们消费者来说,这当然是有利的。所以呢,卧底经济学家告诉我们,市场让全社会运转起来的成本更低,每个消费者都是市场的受益者。

我们再举一个例子吧。我们知道,咖啡豆一般都在非洲、南美的一些发展中国家种植,咖啡豆出口到欧美价格非常低,而欧美国家卖给发展中国家的汽车啊、机器设备都非常昂贵,所以这些生产咖啡豆的国家就觉得这种贸易不合理,咖啡生产大国曾尝试建立过一个咖啡生产国协会的组织,控制了世界上2/3的咖啡豆供应,希望靠这一招来强行提高咖啡豆的价格,结果遭到失败被迫解散。因为他们抬高价格后,协会之外的其他国家的农民很快发现种植咖啡豆有利可图,会加入到这个市场来。越南就是个很好的例子,这个国家以前不种咖啡豆,后来却成了世界第二大咖啡豆生产国。这就是市场的力量,把稀缺调整到不稀缺,以为掌握了稀缺就可以随意定价,会在市场里栽跟头的。

        当然了,我们也知道,世界上有很多稀缺资源,并没有开放给市场,没有让大家自由竞争获得,很多资源都是控制在政府手里,由政府来安排这些稀缺资源怎么分配。政府这么做的目的一般是为了照顾大众。比如说学校,政府认为如果用市场的办法来分配,谁出钱高谁就能上好学校,大部分穷人没有机会上好学校。政府的做法是划分学区,划在这片学区的人只能上这个学校。这事儿咱中国人再熟悉不过了,实际上欧美的公立学校很多也这么干。

        但问题是,这样真的能让穷人和富人在同一水平的学校里读书吗?当然不能,富人不在乎费用,他们搬家到有好学校的学区住就是了。这样就催生了一个大家都很熟悉的现象:学区房,好学校周围的房子都特别贵。有钱人去好学校周围买个房子,孩子就可以上最好的学校了,但富人付出的成本归了谁呢?不是给了学校,而是给了房地产开发商。这就有点扭曲了,国家划分学区的政策,本来想追求公平,结果富了开发商,除了创造了一个形式上的所谓公平,其实对教育行业没有任何积极贡献。

        我们退一步想想,假如政府让教育行业完全市场化,好学校收费高,差学校收费低,有钱人多出钱就可以上好学校,那么富人付出的高额成本最终留在了教育行业,国家可以通过税收之类的政策,把这部分钱回收相当一部分,然后投到差的学校上,所有学校的条件就都得到了改善,上不起好学校的穷人也能从富人身上分到一些实惠。而且呢,咱们说的市场对稀缺的调整作用,这时候就可以发挥出来了,因为竞争的存在,学校的天价收费价格也会逐步降下来,降到边际成本附近,这也是造福所有老百姓的一件事。

所以我们看到,政府不让一部分资源进入市场,用平均主义的思路去分配,结果就是加剧了好学校这种稀缺资源的稀缺性,被房地产商钻了空子,穷人更得不到好的教育了,这和市场起的作用是完全相反的。

        这就是我们要说的第二个观点,市场能让稀缺变得不稀缺。


你可能感兴趣的:(巜臥底經濟學》之市场会将稀缺自动调节,而政府代替市场会加剧稀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