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卑与超越》记录

学习心理学主要是了解自己,理解别人疗治自己

想要改变别人,可能这种想法本身就是某种神经症的一个症状。

我们先思考一个问题:比如说按心理学跟哲学伦理学之间,他到底有哪些区别?通常我们会讲说,你看这个哲学呢,是形而上的学问,他追问的是本源,比如我们一旦想到哲学的时候,我们想到的问题总是世界的本质是什么?认识何以可能,人为什么而活着?那么关于本体论认识论存在论的追问。如果说是别的学科,他一定会在思考什么,而哲学是关于思考的思考,比如说这是一朵花,哲学家会说你说这个是什么意思?真的存在一朵花,那么认识一朵花何以可能。

心理学研究什么呢?心理学是关于人的行为思想和情感的科学,我们也可以简单地把它说成是心理学是研究人性的。

我们中国人经常讲人性的善恶的一个问题,比如说有人说人性本善,有人说人性本恶,有人说人性其实没有啥善恶,都是后来的环境和处境,或者说文化赋予它的。

研究人性善恶的问题是一个伦理学的问题。

这个时候你会发现人性的善恶跟心理学有很大的关系, 比如说如果一个人,他觉得人性无善无恶,善恶是后来形成的,意思就是人性是被后天塑造的,这种立场就可能演化为行为主义的观点,所以在极端的行为主义者看来,你给我一个孩子,我可以把他塑造成任何样子。就是控制他的生存环境,然后给他施加必要的刺激,就能够把他变成想要的样子。这是性善性恶跟心理学之间的关联。

有人说人性本恶,因为人的本能就是黑暗的,侵略性的扩张的,自我中心的。我们所拥有的只是本能的或者说是潜意识里面的冲动,这个观点演化成精神分析学派的观点。比如,男人为什么要显得强壮有力,女人为什么要打扮的那么漂亮?所有这些文化背后的原始动力是性欲,这是弗洛伊德的观点。所谓文明就是压抑,因此文明导致了神经质。日本为什么变态,因为日本人太文明了。性恶论的背后是对人的本能的洞察,这个观点没有是非对错,这代表从某一个角度看作为一个整体的人。

有人说人性本善,善从哪里来?现实中我们发现帮助人会让我们快乐,我们更愿意做好人而不是坏人,所以人性的发展总体说是积极的向上的,社会才会不断的向文明行进,向着文明行进,这种观点演化为人本主义。

换句话来讲,精神分析往往看到人性不好的一面,阴暗压抑,所以在解决病人时有用,而人本主义往往看到人性好的一面,最终发展为积极心理学,

心理学主要有三大流派:行为主义,精神分析,人本主义。

在精神分析中,又有许多流派,主宰生命潜意识里面的动力或者能量到底是什么?而弗洛伊德就讲了这个是性,性是原初动力,决定了一切。

当然晚年的弗洛伊德是有变化。弗洛伊德是一个绅士,他生活与维多利亚时代的阴影下,这个时代是禁欲的时代,结果就是性压抑导致不少心理问题,这让弗洛伊德敏锐地捕捉到了。压抑的结果是本我和超我的冲突,弗洛伊德发明了自我的三重结构:本我自我超我。

超我就是道德的我压抑本我这样就形成了本能的自我,自我是冲突平衡的结果,如果冲突再剧烈难以协调,统一性就破坏了,就容易导致神经质。

弗洛伊德注意到压抑的问题,最大的贡献就是发现了潜意识,弗洛伊德后面有一个荣格, 集体无意识,意识就好像海上冰山上面露出的部分,我们经常讲叫七分之二八分之一,那么潜意识就是下面的八分之七。

集体无意识就是整个的海床,就是远古的很多东西,包括文化对我们的刻写,比如你看到汽车不会恐惧,虽然死于车祸的人非常多,但看到蛇会恐惧,人类对蛇的恐惧就源于集体无意识。集体无意识就是指一个人的基因里面流传着他的远祖留给他的记忆。

为什么大多数人上台演讲就会紧张,肾上腺素就激增,一种拔腿就想跑的冲动?这跟远古时代狩猎时代对很多猎物虎视眈眈有关,这种恐惧已经刻写在祖先的脑海里,我们今天也驱逐不了,所以这些都是集体无意识。

阿德勒的观点,简要的概括为三句话:

第一句话就是每个儿童他都有自己的追求,就是追求优越感,那么这种对优越感的追求就构成了他的人生意义。

我们到世上来一要生存,二要发展,连一颗种子还要突破泥土,一个孩子就更不用讲,所以对优越感的追求就构成了儿童的人生的意义。每个人优越感的意义不一样,有开更好的车,有住更大的房子等,有高工资高人一等。

第二句话儿童追求优越感因为他有自卑感,因为他感觉到自己不如人,所以他的生命处在失衡状态,因此还要追求平衡或者超越他再去追求优越感, 也就是说追求背后的动力是因为有自卑感。

第三句话每个儿童对生活的看法不同,她追求优越感的方式也不同,儿童追求优越感的方式就构成了儿童的生活风格。

我们明白这些的作用就是我们可以通过改变儿童追求优感的方式,然后形成更健康的生活风格。

自卑就是那种认为我不行,不如别人的感受。

阿德里觉得自卑不是少数人的感受,不是丑小鸭的感受,自卑是普遍人的心理。 其实人类的全部文化就建立在人类自卑的心理之上。因为人本来就是脆弱的,从哲学的角度来讲,我们可以进一步解释说是这是由人的有限性决定,自卑就是我们对自己自身局限性或者有限性的觉察。

当然也可以讲是我们的哲学宗教以及全部的文明都建立在对有限性的洞察的基础上。 这又跳到哲学了,我们为什么需要宗教或者上帝因为我们是有限的,所以需要全能的主来庇护我们。就像小孩子,她需要在自己感觉当中全能的父母来庇护自己一样。

很多孩子小的时候,他就觉得父母那不得了,父母无所不能,他什么要求父母都能满足。长大以后才知道父母是一个小人物,所以需要一个更全能的父母就是上帝。

而我想上好一节课,但是当我面对学生的那一刻,我的表现如此糟糕,然后呢,我们就会产生强烈的挫败感,我不行,我很差,为什么呢?因为你在理想课堂面前感受到了自己理想状态的差距,而我们知道这个差距是永久存在的,因此自卑是永久性或宿命性的。正是这种自卑在正常情况下,他会成为我们发展的动力,文明发展的动力。所以从这个意义上来讲自卑必然的宿命性的,它是由有限与无限的冲突,现实性与可能性的冲突导致的心理落差,一种失衡状态,那么这种落差带来一种能量,就构成了我们的一种心理力量,我们动力源泉的就是理想跟现实的差距带来的这种冲动。

把自卑感当成根本性的动力。就好像佛洛伊德把性定义为最根本的动力一样,那他就说是不是某些人自卑,自卑是人类的一种共同处境,这是阿德勒理论的底层逻辑。心理学的底层逻辑,在这个背景下,阿德勒才说有有明显的自卑情结。

生来就衰弱,或有器官缺陷的儿童,严厉管教没有得到父母慈爱的儿童,从小被宠爱的儿童,这三类儿童,会有自卑情结,我们知道自卑感和自卑情结不一样,自卑感是普遍存在的,但是一旦被自卑感所困,跳不出来,就会形成自卑情结,但是自卑情结不是普遍的。自卑情结的表现是多种多样的,可能表现为会说,也可能表现为自残,他可能表现为脆弱,也可能表现为凶残。许多人之所以表现骄傲自恃唯恐别人瞧不起他,表现在各种细节上,比如在吃饭的时候,我要坐在什么位置,别人说话有没有注意我的感受等等,经常反应过度,而且过分的吹嘘自己,其实都是自卑的表现,就跟今天中国一样,跟很多中国老百姓一样,很在乎别人的评价,习惯攻击别人,而且别的国家对我们的批评,有着一种近乎神经质的反弹,这是自卑的表现。

人性是这样的,每个人都很在乎别人怎么看自己,本质上就是自卑导致的,我们习惯于借别人的评价来定义自身。那么这个现象如果超出了限度就成了病态,就成了一种自卑情结。

所以当我们跟孩子相处的时候,孩子在乎我们的看法,我们其实可以影响一个孩子的认知从而帮助孩子更好地成长。你可以持续的贬低一个孩子,你也可以持续的激励一个孩子,你以为孩子不在乎,实际上他非常在乎,在乎的程度会超乎你的想象。

我们既然学心理学是为了自己,对我们自己的意义就是我们一旦意识到在乎别人的看法,借别人的评价来定义自身是人性当中的一种普遍现象,那么我们利用它超越它。我们可以防止自己被他人的看法所决定,这就是心理学赋予我们的自由。

健康的方式就是说我们把他人对我们的看法当成参照,但又不被他人的看法所控制或摆布,那是一种健康的,成熟的反应。我们一味排斥别人的看法恰恰是在乎别人的看法。

眼睛闭起来,耳朵捂起来我不听我不听,这是固执,也是自卑的一种表现形式。

首先我承认自己自卑我也是有自卑情节,

其次心理学的训练,以及我们很多的学习经历告诉我们,看法不代表事实。我们自己的看法,不代表事实,别人对我们的看法也不代表事实,因此我们要有意识的去透过看法寻找或者触摸事实,包括别人对我们的看法,

第三,每个人都是自我中心的,我在别人心目中没有自己以为的那么重要。 比如:我今天说错了话,你以为别人会记一辈子,错了,别人开个玩笑,以后没多久就忘了,除非你欠别人钱 ,因此,不要在这些动作上有过多反应。

第四,生命的焦点应该放在外部,通过有所成就来肯定自身的,最高的境界是忘我,就是不要让自我成为我的障碍,所以当别人把焦点放在我们身上的时候,一定要以试为出发点的判断,因为不重要才变得重要,这是真正的谦虚。一个孩子为什么优秀,优秀是跟别人比较的结果,优秀并不是生命最好的状态,追求优秀卓越都是社会化层面的,去努力获得他人的承认,那么阿德勒的个体心理学本身就是在社会化层面,但是还有一个更高的层面,就是在自我实现层面,因此最高境界应该是游戏层面的,游戏境界也是一种艺术境界。

我们今天研究教育,不是为了获得领导的认可,或者别人对我们的认可,而是我们对生命本身感兴趣,对知识本身感兴趣。用胡适的话来讲,就是说怕什么真理无穷,进一步有一步的欢喜,用孔子的话来讲,叫朝闻道夕死可矣。这是一种健康的心态,我们就不会把自己放在跟别人比较上,过于关心别人怎么看自己。

第五点,如果你必须要在乎别人的看法,你就要选择比你强的人的看法,或者你在乎的人的看法。因为他们的看法能给你提供高价值信息,哪怕是错误的,也会是一个深刻的错误 ,你不要在乎大众对你的看法,就是一般人怎么看,你要注意高手怎么看你,过于情绪化可能丧失一些自我进步的讯息,

第六点,反本能。我们要修炼自己,怀着一个接纳乃至欢喜之心,可以训练。看待别人的负面评价,有时候别人对你的负面不舒服,这是本能,然后你自己刻意训练,自己去理解消化,去反着去应对就好了。时间久了,你就心平气和了。 了解自己的动机,只跟你自己有关,没有必要向别人去表白,这样生命才有质量,才更可能取得成就。荣说潜意识里面的一切,如果没有转化为意识,他就会主宰你,变成你的命运,其实就是利用心理学,自己潜意识里面东西变成意识,然后运用认知疗法进行自我修正,自我编程,自我边长。

你不可能完全意识到自己的潜意识,无论用什么工具。社会上,你只要比别人高一点没有那么难,换句话说意识到自己自卑感,或者说自己有自卑情结,就是内心深处对“我不行”的那种恐惧,那么最好的反应不是否定而是承认它,然后让自己一天比一天强大。

很多时候我们明明知道我们的很多东西是自卑导致的,但是忍不住,还想要获得别人对自己的赞美,那么这种现象我们叫虚荣。 遇到这种情况想一想目标,别人对你的赞美是不是有助于你达成你的目标。 只有批评才能帮你达成目标。如果人生目标就是活在别人的赞美中,最终你会成为别人的猎物,因为你的目标是病态的,因此这种洞察力会让我们变得更健康。

怎么去解决自卑的问题?有一组解决自卑的办法自欺,为了自欺,就是寻求虚假的优越感,当我解决不了的的时候,靠我的紧张感,靠的是自我欺骗,用一种优越感来自我麻醉。这种情况的一个极端的就是啊Q精神胜利法,但是紧张感并没有真正的消失,只是被麻醉和掩盖了。 那么当问题越积越多的时候,他就会形成自卑情结 ,我们只是在解释而不是在解决问题。

实际上的自卑和自欺是普遍的,人性中的适度的自欺,就像合理范围里面的通货膨胀一样,他是有益的,不完全是坏事情,80%的人都觉得自己的开车水平在平均水平以上,再比如大多数女孩子都高估男朋友爱你的程度,你让你闺蜜引诱一下,但是这种自欺让我们活的更健康。 大家想一想,我做老师的,如果不运用自欺,怎么受得了自己?你把自己的课录下来,听一听,你肯定会很佩服学生的忍耐力,正因为人性中的很多东西,

自欺自我阿谀这样的心理机制,同时是保护机制,不完全是坏事情。正是因为我们高估了自己 保卫了我们的幸福感,所以事实不重要,我们的感觉才重要,问题在于正常值偏离,丧失现实,病态的自欺带来的问题是问题被掩盖了,自欺的人,不相信自己会解决问题。

实际上很多时候多数自卑的人容易夸大别人和贬低别人,往往会同时发生,如果超出必要的幅度,本质上仍然是丧失现实感。

我们周围都有大神,对于一个孩子班上有成绩比较好的同学。有时候会体现低估他有时候会高估他,低估他是觉得不过如此只是运气好,但是自己试一试发现没有那么容易追上他,也可能高估,认为永远追不上, 天赋高智商高。实际上她只是无数优势累加的结果。

给家长做讲座的时候,或者和家长交流时让你给他出个主意,孩子的问题不是一天两天的,在岁月里面跟孩子持续的改进,最后孩子才能改变,怎么可能一个招数孩子就变了。因此很多时候我们老师跟家长沟通,更多的是帮家长理解问题,而不是说给家长去解决问题。

因此只要比周围人强一点点,它的优势会无限叠加。

一个学校里面两个同学到同一所学校,五年十年以后, 他们的教学水平差异会非常大,不一定说学校里面强的那个就好,有时候是相反的。一个好的环境会让你自己没有意识到,但持久的优势叠加会让你走到一个高峰

第二就是公共场合的恐惧症,矛盾有一部小说叫《子夜》 ,带着乡下的父亲,吴老太爷避战乱来到上海,结果老头子一到上海都是警官,这个足不出户的老朽深受刺激最后猝死了。我自己要去大商场,我也受不了,我经常就觉得眼花耳鸣腿软,这就是一个一个一个感受,所以我也喜欢去同样的店,理发的时候去固定的理发店吃饭的时候去普定的饭店的菜不一样,猪耳朵提供喝的酒也都差不多,朋友圈高度固定且稳定, 其实就是一个套中人,偏爱熟悉的环境,这样会带来优点是深思熟虑,思考力上高度发达,缺陷是行动力不足,很多人一生都在克服,但永远无法战胜自卑,因为与生俱来的东西,3-5岁形成的东西,无法改变,电影《自闭历程》,利用超越它,在有限范围克服它。阿德勒在很多地方讲到口吃,很多口吃患者成为了演说家,因为克服,更懂语言是怎么回事,就能够获得超越 那这个就是很自然的。

我以前是个特别喜欢读书的,现在也读书更强调行动,阅读和行动是自我建构的两条路径,行动更为自然和健康,因为思考永远不会失败,行动会失败,但会为思考提供高品质的反馈。如果没有行动,思考就会自我繁殖,甚至变得自大狂妄。很多读书人想按照自己的想法行动,都会活不过第一季,论专业公立拼不过私立,论能力,体制里边的拼不过体制外的。

人一定要遭遇现实,否则不解决问题只读书,就会丧失现实感,人一定要承受失败,不然在原地打转,经历过风雨的翅膀才是强健的,否则只是生活在强大的幻觉中。

每个人一生下来都是一个类型的,丑小鸭或白天鹅,没有哪种类型是好的或不好的,每一种类型都会成就或限制我们, 那么生命的自由就是我们理解自身驾驭自身,超越它的限制,利用他的能量。

俄狄浦斯情结,是弗洛伊德提出的概念,儿童在3-5岁男孩子出现一种依恋母亲仇恨父亲的情绪,是潜意识,想取代父亲独占母亲的爱,因为父亲强大又有力,所以心理上以父亲自居,接着又去模仿父亲。

这个情结会出现几次,3-6  青春期,直到有了性爱对象这个冲突才能解决。男孩会怕父亲的阉割然后消除恋母情结,因此讨论精神分析时,很吃惊。弗洛伊德讲性时是宽泛的概念,对一种愉悦满足感的渴望,特别小的孩子意识到母亲是他一个人的,可以满足他的一切,但是到了3-4岁会意识到,母亲不仅是他一个人的也是父亲的,这时就产生俄狄浦斯情结,冲突产生,这就是孩子从与母亲的依恋到分离的过程,是成长必然的冲突,如果冲突解决不了就会成为情结,一生都在发挥作用,这段孩子的养育就会有问题。

如果溺爱会出现问题,在孩子看来父亲是个威胁,孩子对父亲的感情是又恨又怕,所以潜意识里有杀掉父亲或希望父亲死掉,以便独占母亲的冲动,同时敬畏父亲希望取代他,这就是阉割情结,和罪恶感联系的,父母的冲突也是超我和凡我的冲突,在这个冲突的平衡中,人的自我得以释放,人们看到自我都是冲突平衡的结果,如果冲突过于剧烈,自我就会出现问题,就会形成情结,

阿德勒说这是自卑情结,被母亲惯坏的孩子不愿放手,就会产生这种情结,阿德勒看来就是自卑,孩子终生走不出这个情结,或者说母亲的怀抱,找爱人都要和妈妈像,就是我们经常说的妈宝男。

遇到考试就掉链子,因为惧怕成功又想成功,一个孩子既渴望成功,又惧怕成功的原因是和俄狄浦情节有关系,惧怕的是成功以后的惩罚,是一种心理结构,就像即想占有母亲又惧怕父亲。有些人因为原生家庭一辈子快乐不起来,实际上一个人的快乐跟处境没有关系,当钱确保衣食无忧之后,人的快乐与钱就没有关系。

一部分人快乐不起来的原因是因为她快乐起来会要遭受惩罚,一些母亲含辛茹苦把孩子养大,但孩子成功,他不敢快乐因为他一快乐就想到父母受的苦就觉得自己有罪不配拥有快乐,富有家庭出来的孩子是快乐自由的,经过贫苦的人会受不了不敢快乐怕快乐了,带来的是灾难,中国人的体制情节与俄狄浦斯情结有相似,这种情节跟中国人的经历多灾多难的经历有关系,

阿德勒的基本逻辑是每一个儿童都想要追求优越感,追求优越感的动力是因为自卑,他对生活的看法以及他追求优越感的方式,形成了他的生活风格。就这三句话的。

自卑是普遍的,因为自卑,根治于人的有限性,但是呢,自卑情结不是不变的。

而人类的全部文化,它是建立在自卑的基础之上的。

阿德勒一直在强调说是我们对或者说是儿童对世界的看法,而不是事实决定了儿童。我们怎么看待别人对我们的看法,我们介绍了其中的错误反应,就是自欺。

一种特殊的自卑,就是由溺爱导致的。

自卑怎么超越呢?

我们读每一个心理学家都会感觉到好像是在说自己,就觉得自己的某个地方被看到了,被看见了。

但是每一个心理学家都无法完整的说出我们自己,因为每一个人如此的相似,又如此的不同。

我是自卑,干老师没有自卑情节,但他有游戏精神,但是干老师干老师躁郁症。

从小优等生支撑起一个自我,但是一旦迈入职场,你发现考试成绩就没用了,后人不必须不断的努力的投入学习,那你讲课不吸引学生到成为一个好老师,这是一个自我超越的过程,。这个过程当中不断的自我理解就成了至关重要的环节。哲学和心理学的阅读在这个过程当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还有遭遇和挫折那人家置之死地而后生。英雄都是被动上路的,就你被置于一个情景里面,你不得不解决的时候,你再加上阅读做支撑团队做的同相互影响,这个时候才导致你有可能在某种程度上完成超越。

人的秘密不在于俄狄浦斯情节,而在于自身的自由的限度,及忍受折磨和死亡的能力。

人有了自我洞察以后,牺牲自己生命的耐受力,能够忍受不愉快忍受折磨,不被恐惧所控制这个就叫做存在的勇气,这也叫终极武器。

极限意味着转机,转机是由选择决定的,内部的阅读只是确立了思考的方法比如最坏的结果是什么?我能接受吗?我真正想要的是什么?哪种选择最接近目标?这些思考给我们带来真正的勇气,内在的强大与安静。

自卑让人生完成超越,创造出更多的可能,这是化问题为机会的方式。成功不仅仅是勇气的问题,还跟内在的渴望,跟你的目标,跟你对优越感的定位有关。如果丑小鸭没有对天鹅的渴望就是人生意义就不可能有超越。

但是超越了,也不意味着你就不自卑或者说问题就不存在了,因为自卑是潜意识的,自信更多是意识层面的。人的意识和潜意识层面往往是深层不一致的。深层的不一致,会破坏生命,深层的和谐,大大增加自我统一性的成本。

一个自卑而超越的人,最终他也可能是高度自信的,而且往往是高度自信的。但是一个没有经历过自卑情节的,有游戏精神的创造者也是有高度自信的。这两种自信是不一样的, 就像人工跟天然的区别一样。

人工的东西你再怎么巧夺天工都会留下不自然的痕迹,而且你需要一直的维持,而天然的东西,它不需要任何维持,自然而然就是如此。

工作的时候高度自信,没有问题的,现在的你让我的生活经历多少艰难困苦,或者工作遭遇困难,看透别人某种程度上也看透自己,但本质上没有变。愿意在固定的地方理发,吃饭,自卑情结是无法消除的只能超越,超越之后并没有消失。我们的目的不是排斥消灭它,很多时候需要跟自己和解、修正、重新编码,去除妨碍我们发展的部分。同时也要妥协适度的满足它,就是接纳。这就是阿德勒整体的逻辑。

人类的生活必须要有意义,我们的生命一定要朝向一个目的。很多时候我们没有意识到生命要有一个目的,就像司机没有意识到自己在开车,一直到车出现了故障。实际上目的总是在潜意识发生作用,左右你的选择,一旦生活出现固障,这时目的才会从潜意识层面浮现到了意识层面。

一个人天天上班挣钱养活自己,但忽然有一天发现自己上不了班生病了,到医院检查是癌症。这时目的问题或意义问题浮现出来,他会想人活着到底有什么意义,因为死亡的来临,以及对死亡的觉知,让这个问题显现出来了,所以我们只有在遭遇挫败乃至生命威胁时候才会有意识的思考意义问题,研究意义问题,最重要的心理学家,大家知道是弗兰克,因为弗兰克尔在集中营呆过,并侥幸存活下来了!

你可能感兴趣的:(《自卑与超越》记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