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而上教育方式下,我失去了形而下具象化表达能力

今天写了一篇文章投递到《故事》栏目时,又被拒了,已经不记得是第几次被拒了。为什么自己就讲不好一个故事呢?遇到事情总是喜欢从具象上升到抽象的总结,具象的描述总是那么词穷。

一直没有参透为什么?是年纪大了失去了对具体事物的想象力,看到一棵树只会认为一棵树,可以用来做什么?今天听了一位大咖的讲述,才知道我们从小接受的“形而上”的教育,培育我们“形而上”的思维,遇到事物不是去描述它,去体验和感受它,而是在抽象层面去总结它,在功利的层面去定义它。久而久之,失去了对待场景和事务具象化的表达能力,也就是失去了讲故事的能力。

你认为的讲故事很简单,是不是一张嘴就变成了干巴巴的举例子,讲故事其实很难

从小就听故事,长大了要给孩子们讲故事,在每个人影响中,讲故事是小儿科的事情,是很简单的事情。真的吗?现在就来做个练习,请用一个故事来展示自己的一个特质。想张口,是不是又变成了举例子和说教,其实讲故事远比我们想象的要难。

试想下,当你满腹委屈想找朋友叨叨叨叨宣泄下,而你朋友却跟你来一句:成年人的世界是这样的,你的领导或者你的客户站在他的角度是没有错的,要互相理解。你是不是感觉更是来了一口浊气堵在心口,算了算了,灌口咖啡,继续干自己的活吧,什么也不说了。

具象化的故事思维,情景化的讲故事能力,是面对隔阂重重,环境复杂的世界里,一块有温度的探路石

《故事思维》在国外是无数人接受过的思维训练。通过讲故事可以快速消除人与人的隔阂,由故事沟通建立起来的关系,是更加温情,更加有弹性且更长久的。

我们的一生都在努力在讲好以下故事:我是谁?我为什么会在这里,为什么会做出这个选择?我的愿景是什么?我如何用故事开启授人以渔的教学沟通?我此刻/一生行动价值?我知道你们在想什么?

一个有生命力能代代相传相传的信仰,必然是由故事包裹的信仰,如耶稣受难的故事给予基督教徒们无限信任,并且代代相传,这就是故事的力量。因为在故事传递中,人们会基于故事中的某些情节唤起自己的认知,会在某些情景下重述和回响。例如,回想去去世已久的奶奶,我能回想的总是奶奶给我讲的故事,谜语以及开了一辈子小店的奶奶,跟我说,开店总比干苦力挣钱,就算一包五毛钱的针,也是能挣1毛多的。还是奶奶去世前几分钟,我和奶奶围在火炉旁讲我穿的牛仔裤,现在大家都流行穿这个,这个是比较耐穿的,而奶奶却是第一次接触到的。一个人的一生就是由人们怀念他时候大大小小的故事构成的。

在越加复杂时间越开越稀缺,人人都忙的团团转的年代,要让人接纳你,要让人接纳你的产品,要让下属接纳你的意见,你传递的信息必须有温度,能流动起来,让他们能从中受到启发。

讲故事的反面是讲道理,好的故事让人敞开心扉;不合时宜的讲道理则让人心生厌恶

你可能感兴趣的:(形而上教育方式下,我失去了形而下具象化表达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