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国文学作品选》精讲十一知识要点复盘

(一)选择题

1.加夫列尔·加西亚·马尔克斯(1927 一 ),哥伦比亚作家,拉美魔幻现实主义文学的代表。1982 年荣获诺贝尔文学奖。

创作:① 50 年代发表的第一部长篇小说《枯枝败叶》描写了沿海小镇马孔多 一个家族的命运,刻画了一位上校和他的子孙们孤独的生活境遇和忧伤的内心世界。

《没有人给他写信的上校》长篇小说《恶时辰》等。

② 1967 年出版了震动世界文坛的《百年孤独》,描写布恩蒂亚家族七代人充满神奇色彩的坎坷经历,以及小镇马孔多一百多年里从兴建、发展、鼎盛到消亡的过程。

“他的长篇小说把幻想和现实融为一体,勾画出一个丰富多彩的想象中的世界,反映了拉丁美洲大陆的生活和斗争。”

③ 1985 年出版的长篇小说《霍乱时期的爱情》引起了继《百年孤独》《家长的没落》之后的第三次爆炸性反响。

作品以男女主人公之间持续了半个世纪的爱情为主线,论及了几乎所有类型的爱情。

作品显示了马尔克斯超凡的智慧和洞察力,不乏对爱情的真知灼见。

2.按照基督教的传统,《旧约》共 39 卷,分为四个部分:

① 律法书 5 卷,又称“摩西五经”,记述宇宙和人类的起源、以色列民族的祖先希伯来人的远古历史,以及大量的希伯来法律汇编。

② 历史书 11 卷(其中的《路得记》实为小说类的作品),叙述了以色列人征服迎南、建立民族国家以及国家覆亡的历史。

③ 智慧书 5 卷(其中的《雅歌》实为一篇优美、热烈的爱情长诗),探讨信仰与人生和人的理性的关系等问题,表现出对世俗人生经验的肯定倾向。

④ 先知书 17 卷(其中的《耶利米哀歌》是一部由 5 首哀歌构成的诗集),是 古代以色列民族史上先知们“预言”的记录,体现了诚挚、热切的宗教信仰和深刻、激越的社会批判的有机结合。

3.《旧约》原本是犹太教的经典,以古希伯来文写成,称为《塔纳赫》。基督教兴起后,将《塔纳赫》称为《旧约》,与《新约》一起作为自己的神圣经典,所以,基督教《圣经》又被称作《新旧约全书》。

4.迦梨陀娑(约 4—5 世纪),印度梵语诗人和剧作家。约生活在笈多王朝时代(350——72),宫廷诗人,被称为笈多王朝超日王宫中的“九宝”(九个艺术家)之一。

创作:公认的有七部:包括剧作《优哩婆湿》《沙恭达罗》《摩罗维迦和火友王》,

长篇叙事诗《鸠摩罗出世》和《罗怙世系》,长篇抒情诗《云使》和抒情短诗《六季杂咏》。

《云使》是一首抒情长诗,描写了药叉对妻子缱绻的情谊,感情缠绵排侧,在印度文学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堪称抒情诗歌的典范。

迦梨陀娑作品多取材于吠陀、史诗、梵书、往事书和民间故事,运用文学手段进行加工。

5. 紫式部(约 978 一约 1016),日本女作家 。 创作:《源氏物语》、《紫式部集》、《紫式部日记》

《紫式部集》:和歌集,共计收入 128 首和歌,记录了她从年轻到晚年的生活感悟。《紫式部日记》:

记述她 1008 年至 1010 年之间在后宫的生活,包括宫廷典仪和其他女官的品貌性格。

长篇小说《源氏物语》是她的代表作品,被称为日本传统文学的集大成之作,在 文学史上的地位堪比《红楼梦》在中国。

6.物语:日文“物语”一词,意即故事或杂谈之意。它是在日本民间传说的基础上向独立小说过渡的一种文学形式。

7.萨迪(1209-1291),波斯(现伊朗)诗人。著述颇丰,流传下来的只有《蔷薇园》《果园》,还有一些短诗、颂诗、抒情诗等。 在卷首写道:“我在这本书里写了各地奇闻、圣人训谕、故事诗歌、帝王言行,以及我本人部分宝贵的生活经验。这就是我写作《蔷薇园》的缘起。”

《果园》共分 10 章,收录 160 个故事,内容涉及伦理、哲学、天文、兵法、治国之道、为人处世等多方面内容。

《蔷薇园》在题材上与《果园》类似,展现了广阔的社会生活并表达出丰富的人生哲理,享誉伊斯兰世界且蜚声国际,成为世界性的精神瑰宝。

《蔷薇园》第一卷主要记录了帝王的言行以及萨迪对这些言行的评价,不仅体现了他的帝王观,也表露了他的仁爱思想。

(二)主观题

1、《世界上最漂亮的溺死者》的思想内容

从思想内容来看,这部小说集中反映的仍然是拉丁美洲的孤独封闭问题。

一具漂来的无名尸体的偶然事件,引起了小村人们的不同反映。孩子们“折腾”它,男人们查找它的来历,妇女们清洗它,纷纷为这具美丽的尸体而倾倒,把它视为“我们的”。她们觉得自己的丈夫和这具尸体比起来简直是矮小猥琐、不值一提。从发现尸体,到最后埋葬尸体,一切都是在循环封闭的条件下围绕着“一堆臭烘烘的腐肉”进行的。最后的改变也只是房屋要加高(因为死者个子很高),环境要搞好(等待死尸再回来)。

通过这个荒诞的故事,揭示了拉丁美洲“封闭”“孤独”的原因:人们的观念落后陈旧,眼界狭窄,见识短少,只能把已死的事物当成最美的东西来欣赏和 珍藏。

结尾的描写意味深长:他们把家乡变成死人的故园,让外来的人赞美“那里就是埃斯特温的家乡”。

2、《世界上最漂亮的溺死者》的艺术特点

(1)小说构思和写作手法极为奇特。

虽然是围烧着“尸体”在叙事,但并非是在讲一个传奇的故事,而重点表现的是活着的人的精神活动,表现的是拉丁美洲人们精神上的真实。在作品中尸体是什么已不重要,只不过是引起作家描写人们精神状态的媒介物而已。

(2)荒诞的情节和真实现实生活的描写交融一体。

形成了似真似幻的神奇风格,做到了貌似荒诞而本质真实。如题目说的“世界上最美的溺死者”,其实说的并不仅仅是“埃斯特温”,而是这里人的精神都被“溺死”了。

(3)象征表现和细节真实描绘相结合,做到了理性思考和故事审美的有机统一。

正是这样独特的艺术手法,使小说超过了故事层面的价值而成了拉丁美洲封闭现实和人们精神孤独状态的深刻阐释。

3、《旧约》节选部分四个神话的内涵

希伯来神话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

(1)与其他民族初民时代的神话一样,

反映了希伯来人关于宇宙和人的由来、亲族仇杀以及对自然威力想象性的朴素理解;

(2)作为宗教成熟时期被后世加工过的神话故事,总体上又透露出鲜明而完整的观念意图。

即神话表现了上帝的权能和上帝的道德属性。上帝的权能体现为:上帝是宇宙万物和人类的创造者,人是被造者,其引申的含义在于人因此应顺从于上帝。上帝的道德属性体现为:其从公义的原则出发而惩恶扬善(始祖被逐出伊甸园、该隐被惩罚,还是上帝用洪水灭绝邪恶的人类以及对义人都亚一家的保护)。

希伯来神话最突出的特征是其强烈的宗教性 4、《旧约》节选部分四个神话的艺术特点

(1)重复的句式贯穿上帝创造活动的始终,凸显了创造过程的庄严和宏大。

上帝用六天创造天地万物和人,在第七天休息的故事文体规整,句式使用上重复特色鲜明。“上帝说要有……,事就这样成了……有晚上,有白天,这是第……日。”

(2)伊甸园的故事,突出了上帝的威严,亚当、夏娃的被动以及蛇的狡猾、邪恶的特征,采用了“拟人化”的手法对上帝的形象予以描述,并以伊甸园中的自然景观予以衬托。

(3)该隐和亚伯的故事中,主要表现了人的罪恶源于自身,揭示了人类悲剧的自身原因,同时也揭示了人类的罪与罚的标准。

(4)大洪水神话在挪亚方舟的部分,叙述细腻,细致的笔法和迂回展开的情节发展。

(特别是有关都亚放出乌鸦和鸽子试探洪水是否退去的描述)

5、《旧约》节选部分《雅歌》的艺术特点

(1)诗风的清新自然。

诗歌对情感的表达浓烈而真诚,其中对恋人体貌之美的直白赞美,在肯定世俗之爱、表达对爱情的忠贞的同时,淡化了宗教意味。

(2)结构上采用男女对唱的形式,比喻修辞,男女抒情主人公的形象跃然纸上。

如新郎对新娘的赞美:“你的头发像一群山羊……你的牙齿如新剪的羊毛……你的嘴唇像一条深红色的丝带,你开口说话时秀美动人。你在面纱后面的双颊像泛红的石榴。”

用身边自然美好的事物来比拟新娘之美,洋溢着健康自然的美感,生动贴切。

(3)没有艰深的比喻和晦涩的语言,都是日常用语,色调清新,节奏明快,词汇质朴。

人与人之间沟通的障碍,根源在于人的自私和对他人的漠不关心, 耳朵、眼睛和心灵都自然屏蔽了对他人困境和需要的感知。

6、《沙恭达罗》中对美的追求/人物形象

(1)沙恭达罗这一人物形象彰显了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美。

沙恭达罗即将告别亲友和净修林去找豆扇陀,她与林中一草一木道别的情景,说明人与物的关系并非截然的主客对立,而是彼此间满动着深厚的感情,相互关照。

如她称春藤为姊妹,关心那“因怀了孕而走路迟缓的母鹿”。阿奴苏耶也说“没有一个有情的动物今天不为了你的别离而伤心”。

沙恭达罗仿佛自然的女儿,与林中的每个生灵一样,承泽自然的恩宠。

(2)沙恭达罗的形象体现了迦梨陀娑对完美女性的追求。

沙恭达罗性格温柔质朴,第四幕中着重描写了她对豆扇陀的思念,急切地想要与他相见。同时,她的温柔中又不失果敢坚韧,这主要表现在她对爱情的执著和坚持上,即使要挥别挚爱的故土和亲朋,也要去追随豆扇陀。

沙恭达罗的重情重义也是第四幕描写的重点,她对净修林的人和物都怀着深深的眷恋,每一声叮嘱都包含深情。这一幕将沙恭达罗的美完整地呈现出来,

层次鲜明,既有温婉贤淑之美又有浓烈炽热之美,刚柔有度,浑然天成。

7、《沙恭达罗》的艺术特点【抒情特色】

(1)抒情充满诗情画意。

作者浓墨重彩地渲染沙恭达罗与义父、朋友和一花一草之间难舍难分的情谊,而刻意淡化大仙人达罗婆娑诅咒的危险。

沙恭达罗身披树上飘出的“洁白如月光”的麻衣,手腕上缠绕着林中女神托捧出的珠室,与万物一一道别,与自然浑融为一体,作者用纯粹的美遮盖了诅咒的阴影。

(2)抒情诗般的韵律,风景画般的浓淡相宜。

描写突出了沙恭达罗的矛盾心理,期待见到豆扇陀的急切和对净修林的不舍所构成的情感张力,使得整幕剧弥漫着浓厚的抒情色彩。

8、《源氏物语》的悲凉情感

(1)全书开篇第一回引出了前一部分的主人公光源氏,也为全书奠定了悲凉的情感基调。

(2)《源氏物语》中的美虽然缤纷,却并不华丽喧嚣,各人的美中透着孤寂凉薄。

桐壶更衣的美为其带来恩宠也带来祸患;

葵姬虽美却无法赢得光源氏的爱,终是凄凉之美;藤壶虽美却不过是桐壶更衣的影像,身上仍然背负着天皇与光源氏对桐壶更衣的哀思;光源氏的美更是其风流孽债的源头、悲凉命运的肇始。

9、《源氏物语》节选部分的艺术特点

(1)第一回展现了全书诗文浑融,和歌与散文相得益彰的文体特点。

作者在叙述中不时输入诗歌吟咏,恰如其分地烘托出人物的心理活动,达到情景交融的效果。如命妇回宫时,见凉月西沉,夜天如水,不禁呤道;“纵然伴着秋虫泣,哭尽长宵泪未干。” 太君听闻后,有感于女儿桐壶更衣红颜薄命,以“哭声多似虫鸣处,添得宫人泪万行”回应命妇,个中凄凉于字里行间流溢出来。

(2)本回充分体现了日本古典文学中“物哀”的审美品格。

“物哀”是接触外界事物时,自然而然产生的幽深玄静的凄美情感。它的情感表现方式不是爆发而出,而是在情景交融中一丝丝渗透出来。文中人物皆生得一颗易感之心,无论是天皇对桐壶更衣的眷眷爱意,还是太君丧女的悲痛欲绝,

都没有撕心裂肺的呐喊,而多为触景生情,以景衬情。

10、《蔷薇园》的思想主题(第一卷)

《蔷薇园》第一卷主要记录了帝王的言行以及萨迪对这些言行的评价,不仅体现了他的帝王观,也表露了他的仁爱思想。

(1)对暴君行径予以强烈的否定和谴责。

作品以激愤的情感,多处描写人民对暴君的不满和不妥协的态度。

如国王和宰相的对话。 萨迪的评论:“暴君决不可以为王,豺狼决不可以牧羊。国王对人民任意榨取,正是削弱国家的根基。”对反抗暴君的态度是坚定而无畏的。

(2)与对暴君的抨击相对,萨迪也表达了对理想君主的称颂和渴望。

第一卷中的努什旺王便是他心目中的典范。努什旺王不以恶小而为之,不拿百姓一米一盐,其谨言慎行的处事风范与暴君形成鲜明对比。

(3)体现了民贵君轻的思想。

第 28 节中托钵僧与国王的对话就彰显了这种民主精神。

萨迪认为,国王并非凌驾于人民之上的主宰者和享乐者,而应成为臣民的保护者,为民服务。这与当时封建统治的现实恰恰相反,是发自作者内心的对民主精神的呼吁。

萨迪重视人民的力量,视其为国之根本,对暴君统治下的人民给予同情。

第 20 节中萨迪赋诗:“烈火焚烧柴木,一时不会烧光,人民痛恨暴君,转眼叫他灭亡。”

在萨迪看来,国王若不行仁政,早晚要被人民推翻。

11、《蔷薇园》的艺术特点(第一卷)

(1)其韵散结合的文体 。

作者先以散文体讲述故事,再配以评论性的短诗点明自己的看法,既生动有趣,寓意悠长,又升华了思想主题。这种兼顾形象性与深刻性的文体在阐述哲理时,更能达到深入浅出的效果。

(2)辛辣幽默的语言风格。

文中多用讽刺来抨击暴君的种种残酷行为,比如,第 11 节中,作者借圣徒之口说:“对于你和对于全体穆斯林,这个祝愿(愿主取走暴君的性命)就是最好不过了”,入木三分地从侧面刻画了暴君的丑恶嘴脸和人民爱憎分明的品格。

(三)配套练习题

1.在《蔷薇园》第 28 节诗中,诗人借一个托钵僧之口表达的思想观点是( 民贵君轻)

2.在《源氏物语》中源氏的妻子是( 葵姬)

3.在《沙恭达罗》中,豆扇陀留给沙恭达罗的定情信物是( 戒指)

你可能感兴趣的:(《外国文学作品选》精讲十一知识要点复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