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怀疑与学问》课堂实录

《怀疑与学问》


肖培东

师:这节课呢我们来学习一篇议论型的文章,题目叫做——

生:怀疑与学问

师:作者——

生:顾颉刚

师:顾颉刚,颉字很难写,注意看,注意拼音也把它掌握了。我们来看,顾颉刚相关的介绍,哪位同学读一读?(学生读)顾颉刚是我国著名的历史学家,同学们,一位历史学家给我们写了这样一篇语重心长的文章,希望我们能够在学习上有所建树,接下来我们就读一读他的文章,想一想,读他写的文章,这个著名的学者所写的文章,语速快还是慢?

生:慢。

师:要慢,要表现出他的严谨,他的沉稳,他的语重心长。好,老师给大家读前三段,接下来请同学们顺着读下去,读的过程中,思考一个问题,如果这篇文章的题目改一改,不叫“怀疑与学问”,把它改成课文中的某个短语或短句,你会选哪个?听懂了吗?(重复一遍) 一边读一边想。

(老师读前三个自然段,学生接着往后读)

师:(学生读得稍快)读得再慢一点就好了,别急;(学生读得磕磕绊绊)你能把这句话连起来读吗?不要一个字一个字地读,停,别急,孩子,眼睛看句子的时候呢是整句看,读的时候呢不要把词语读破。来,听老师读,跟着老师读第一句好不好?(师读,生跟读)下次读的时候再改正一下、提高一下,旁边女同学继续读下去。(最后生齐读“一切学问家……”)文章不长,一共只有六个段落,同学们想一想,如果咱们不用“怀疑与学问”做标题,而改用课文中的某个短语或短句,你会选哪个?找到的可以举手。

生:第二自然段,学则须疑。

师:好,大家把它画出来,画出来没有?还有谁?

生:第六自然段的第九句的“我怀疑,所以我存在。”

师:笛卡尔说的一句话,大家看到没有,法国大哲学家笛卡尔也说“我怀疑,所以我存在”,把这句也画出来,第二句了,还有没有?如果改成课文中的某个短句或短语,你会选哪句?

生:我会选第六自然段第四行的“发问和求解”。

师:“发问和求解”,找到没有,“在不断的发问和求解中”,大家画出来,“发问和求解”,还有没有?现在已经有三句了,还有没有?

生:第四自然段第三行的“怀疑的精神”。

师:大家找到没有,“不随便轻信的态度,便是怀疑的精神”,他画出了怀疑的精神。

生:我找的是第一自然段,“学者先要会疑”

师:大家看看,我们已经找出几个题了?

生:五个。

师:再给最后一次机会。

生:我找到的是第四自然段“一切学问的基本条件”。

师:第四自然段,大家找到没有?也是第三行,“也是做一切学问的基本条件”,一切学问的基本条件。好了,我们现在有几个标题了?

生:六个。

师:六个标题,我们按照顺序,一起来读一下。按照段落出现的顺序,第一个标题,读,第二个标题,读……(学生依次读完六个标题)

现在思考一下,从文章的整体来看,这六个标题当中,其实哪个标题是不可以的,根据文章所写的内容,你好好想想看,同学们提出的六个标题,这六个标题当中,哪个标题是不可以的其实,有没有质疑的?你觉得哪个标题?

生:我觉得我怀疑所以我存在那个标题是不可以的。

师:为什么?

生:因为这篇文章讲的是怀疑和学问之间的关系,但是它只说了怀疑所以存在,不能很好地体现文章的中心。

师:问题回答得非常的规范。这篇文章她认为讲的是怀疑与做学问的关系,我怀疑我存在这个标题只讲我怀疑与我存在的关系,讲的是怀疑与自我存在的关系,因此不可以,大家觉得怎么样。

生:对的,

师:对的,好,按照她的方式去思考,你还觉得哪个标题其实也是不可以的?现在剩下的五个标题,再来评评,这五个标题当中你觉得哪个标题好像也出现问题了,有没有?

生:我觉得一切学问的基本条件,

师:一切学问的基本条件,为什么?

生:因为本文写的是怀疑学问,如果选这个短句做标题的话就变成了它阐释的是学问的基本条件,而不是再三怀疑。

师:对了,一切学问的基本条件,你看,学问的基本条件其实还有好多,是这个意思吧?而我们这篇文章专门针对什么?怀疑与做学问来说的,因此,这个标题也是不可以,还有没有?真会思考,后排同学要积极想。现在还剩下四个标题了,你觉得哪个标题还是会有问题?

生:发问和求解。

师:发问和求解,和我们这个标题特别像的,也是什么和什么,为什么发问和求解不可以?

生:因为这篇文章它说的是怀疑和学问,但是并没有提到发问和求解。

师:不能这么说,我们应该怎么说?发问与求解并不等于怀疑与学问。同学们,我们生活当中,发问是不是一定是怀疑?今天你去哪里?我有没有怀疑你?(生说没有)你叫什么名字?我有没有怀疑你?也没有,因此,怀疑需要发问,但发问等不等于怀疑?不等于。因此,发问与求解还是对不上号,是不是?好了,现在还有三个标题,再考虑一下。这样吧,同学们,这三个标题的起名者站起来。这三个标题谁起的?好,你们自己怀疑自己一下,你觉得你的标题到底是对的还是错的?好好想想看,或者说,你们这三个当中有没有人突然想明白了——老师,我这个标题原来也有问题的?有没有这样的同学,现在还剩下三个标题,你来说,你是哪个标题?

生:怀疑的精神。

师:你现在觉得自己这个标题对不对?

生:不对。

师:为什么不对?

生:因为文章讲的是怀疑与学问的关系。

师:文章讲的是怀疑与学问,但你这个标题只能说怀疑的精神,是个单方面的东西,是不是?

好,请坐。现在剩下两位同学了,你们两个看看,你改不改?同学们,你们觉得她们两个说得对不对?

生:对的。

师:对的,好,一起来读读她们两个的标题。

生:学则须疑。(声音小)

师:你的标题都对了,你得很自豪地读,声音读响。

生:学则须疑。

师:学/则需疑。你来读。

生:学者先要会疑。

师:你们两个都有一个学则(者),虽然不同,一个是平舌一个是翘舌,但读的时候,第一个学者是连起来的,第二个学和则之间应该是分开的,好,你再来读。

生:学者先要会疑。

师:你看,读不好,第一个是连起来。

生:学者先要会疑。

师:学习的人,先要会怀疑。第二个要分开,你来读。

生:学则须疑。

师:真好,请坐。那么同学们,我们现在就想明白了,剩下的两个标题为什么就可以?因为它正好讲了怀疑与学问的关系,而它们这两句就这成了这篇文章的中心论点。同学们,所以我们大家就想明白了,一篇文章、议论文的中心、议论文的标题有两种,一种是关系式的,

一种是论点式的,听懂了吗?好,现在,老师再问你,顾老先生一定也知道他的文章可以改成“学则须疑”或者“学者先要会疑”,那他为什么用“怀疑与学问”做标题?他当然也知道自己这篇文章改成“学则须疑”也很好,他为什么?你知不知道?

生:我觉得他是一个历史学家,他探究的问题应该是和他所从事的什么有关,然后他需要去考证的,而应该是从一些他处的历史方面的问题来论证他的问题,所以用这个标题更能……

师:你说得很厉害,还有没有别的角度?

生:起这个题目更加通俗易懂,其次怀疑和学问是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是因为有了怀疑,去发问,所以才有后来的考证,对这个怀疑做出探究。

师:同学们,注意听,如果我说今天我们要学一篇文章,怀疑与学问,你听到这个题目,你会怎么思考?从标题“怀疑与学问”你会怎么说?

生:我会觉得这篇文章写的就是怀疑与学问的关系。

师:你马上就会想,怀疑与学问,到底是什么关系呀?所以同学们,论点型的直接了当,论题型的引人思考,各有各的长处。好了,再问一个问题,既然是讲的怀疑与学问的关系,请问,课文中,哪一句话直接了当又很具体地阐明了怀疑对做学问的作用?文章当中哪一段的哪一句话很具体地阐明了怀疑对做学问的作用?哪一句话?

生:我个人觉得是第四段第二句和第三句:这一番事情的思索,不随便轻信的态度,便是怀疑的精神。也是做一切学问的基本条件。

师:这句话阐述的是怀疑的精神,还不算是怀疑对做学问的具体的作用。你来说。

生:我觉得应该是第六段的“只有常常怀疑、常常发问的脑筋才有问题,有问题才想求解答。在不断的发问和求解中,一切学问才会发展起来。”

师:联系到了一个具体的学科特点,真的是在第六段,但是是在第六段的哪一句话?第几句?第一句,讲得多么清楚,大家来读一读。

生:怀疑不仅是消极方面变伪去妄的必须步骤,也是积极方面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的基本条件。

师:这个句子长不长?这个句子很长,同学们,老师又考你,有没有办法把这个句子变成两个句子?有没有办法把这个句子变成两个句子?哪个同学会变,来,变魔术了。

生:我觉得是把关联词分开,

师:你读,把句子读出来。

生:怀疑是消极方面变伪去妄的必须步骤。怀疑是积极方面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的基本条件。

师:真聪明,两个句子变成了。现在老师再考你,既然这个长句变成两个短句了,同学们,是不是变成两个短句了?现在我们把两个短句不做同桌了,把它拆开了,你把第一个句子要放在哪段的开头?把第二个句子又放在哪段的开头?(重复一遍问题),想明白,看看同学们会不会想?我要叫不敢举手的同学、眼睛躲着我的同学,我看看哪个同学躲着我?瞄着我又躲着我?来,你,有点躲着我的意思,你准备把第一个句子放在哪个位置?

生:我准备把第一个句子放在第四段的开头。

师:好,第一个句子放在第四段的开头,第二个句子呢?

生:第二个句子放在第六自然段的开头。

师:第二个句子不动,还是放在第六自然段的开头,有没有不同意见?

生:我觉得第一个句子应该放在第三段的开头,

师:第二个句子?

生:放在第六段的开头。

师:还有没有不同意见?没有了?现在只有两种意见,大家都支持第二个句子放在第六段,第二个句子不动,它要管第六段,现在问题就来了,第一个句子拆了以后,有同学赞成放在第三段的开头 ,有同学赞成放在第四段的开头,我们找一个其他同学来讨论一下,你觉得到底应该放第几段的开头?

生:我觉得应该放在第四段的开头。

师:为什么?

生:因为第四段后面它说“我信他是因为它是,我不信它是因为它非”正好就对应了

我们这个句子里的“辨伪去妄的必须步骤”。

师:有没有不同意见?同学们到底放第几段?就要研究一下第三段和第四段之间有没有联系。我们看一下第三段讲什么?请同学说说看。第三自然段讲什么?学问的技术是事实和根据,但有些事实和证据不是自己看到的,只能靠别人的传说。那第四段呢?对于别人传说的东西,我们要思考,大家考虑一下,三段和四段之间有没有连贯,有没有逻辑关系。第三段告诉我们有些东西是靠别人的传说,第四段告诉我们这些传说我们都得去思考,要学会怀疑,因此三四能不能分开,不能,所以我们大家都知道第一句话放在第三段的开头,它要管几个段落?三四五,怎么会管两个呢?所以我们这样就明白,原来这篇文章有几个分论点?两个。第一个分论点,读出来——

生:怀疑是消极方面变伪去妄的必须步骤。

师:第二个分论点。

生:怀疑是积极方面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的基本条件。

师:现在谁有信心跨上讲台画出这篇文章的结构思路图?现在应该非常清楚了,有没有信心,把这篇文章的结构思路图画出来,学议论文呢,关键是要把它议论的逻辑结构把它想出来。好,给这篇文章分分段,课文后是不是有个练习在暗示你?课后本身就有个练习,就是这篇文章的逻辑结构。语言尽可能简练,可以稍微写快一点,老师要稍微催一下你,写开头和结尾的词,中间可以用省略号。好,同学们,大家看看,中心论点叫怀疑与学问,大家说对不对?

生:不对。

师:论点是这篇文章要讲的道理,老师已经讲过了,中心论点是哪句话?

生:学者须疑或学者先要会疑。

师:所以这个中心论点他没写对,中心论点就是作者在这个文章里要说的观点,观点就告诉我们做学问的人要学会怀疑。所以这个错了,两个分论点对了。但是作为结构示意图,最好把段落写进去。大家说说看,中心论点段:1-2(生回答);第一个分论点:3-5(生回答);第二个分论点:6(生回答)。很好。

这里要改出来。那么同学们现在可以看出来了,这篇文章就是一种总分结构。所以,学议论文,一定要知道作者是怎样来论述他的观点的,他把他的观点分成几个分论点?

生:两个。

师:所以我们大家这么一分以后,就明白,我们既可以用一个过渡句在第六段之间上下连结,也可以拆成两部分各管各的,听懂了没有,现在老师问题又来了,我能不能把第六段放到第三段的前面去?可不可以?

生:可以。

师:为什么可以?

生:因为它们只是两个分论点,先后应该没有很大的差别。

师:他认为两个分论点先后没有关系,谁先讲谁后讲都没事,有没有同学有不同意见?

生:我认为应先讲消极方面的,再讲积极方面的。

师:为什么?

生:因为要把消极方面的讲完后才对结论有用。

师:也就是说我们先变伪去妄,然后再在这个基础上建设新学说,因此,它们之间有没有先后关系?有。从哪个词语看出来它们之间是不能变换的,读读原句,哪个词?

师:怀疑不仅是消极方面变伪去妄的必须步骤,也是积极方面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的基本条件。哪个词告诉我们他们之前有先后关系?

生:不仅……也

师:不仅……也是递进关系,所以我们就明白了,原来这个和这个层次之间是一个层进关系,不能随便换,所以这个分论点不是并列式的,而是递进式的。所以议论文一定要注意他论证的逻辑关系。好了,整体是这样,其实文章的局部也是这样,我们看,文章的最后一段。

议论文一定要严密准确,从词语上来讲是这样,从结构上也是这样,现在同学们想一想,第六自然段,顾老先生写文章希望我们大家在读书做学问的时候养成什么习惯?

生:怀疑的习惯。

师:怀疑的习惯。其实老先生的文章百密一疏 ,也要怀疑怀疑它,他的文章也有漏洞,你能找出第六自然段中,也有漏洞的地方吗?话说得不严密、不准确的地方,例子举得不严密的地方?你找到没有。

生:我觉得应该是他举的戴震的例子说他如何能知道一千多年前著者的意思。

师:天哪 ,太聪明了,她认为举的例子,这个举例论证就不够好,举得例子必须要和他的论点贴上去,但是这个例子她认为他觉得举得还不够好,我们来看一看,戴震这个例子前面有一句话,什么话?许多大学问家、大哲学家都是从怀疑中锻炼出来的。预备读。(生读)

所以顾老先生为了证明这个观点,举了谁的例子?

生:戴震的例子。

师:戴震的例子,可惜的是,他举的例子,到了戴震喜欢问问题的那句话,戛然而止,这位同学认为不够好,对不对?你觉得少了一句什么?

生:他少了一句回答这个问题的方式,他问的是宋代的书是何时的书,写书的人是何时的人……

师:不是,不用回答这个问题。需要什么?我们这个句子是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他问啊问啊,就这样,他成了大学问家,他发现了发明了什么理论,是不是,这样才能够叫做许多大学问家都是从怀疑中锻炼出来的,所以同学们,这位同学还是非常敏锐的。这个只能说明戴震善于问问题,但是有没有说戴震从善于问问题中成了一位大学问家,没有,所以我们把他的例子改改,好不好?来,老师读戴震的最后一句话——他便问宋代的人如何能知道一千多年前的著者的意思,再加一句。谁来想,也是这样问,然你加一句。

生:就这样成为了一位大思想家学问家……

师:就这样怀疑,就这样善问,最终成了一个大思想家、大学问家,很厉害,是不是?所以同学们,举的例子,一定要和他的观点无痕地衔接。听没听懂?这是例子上面还有错误,顾老先生写文章也是有问题。再看最后一个句子,有没有他说话不严密的地方,他说呀,今科学上新的发明,哲学上新的理论,美术上新的作风,都是这样起来的。这句话你告诉老师有没有问题?

生:我觉得应该是有的。

师:哪个问题?

生:有些发明不应该说是从怀疑中来的。

师:你能举个例子 ,有的发明不是从怀疑中来的?你只要举到一个例子就可以把这句话推翻了,你能举到吗?谁知道?举一个例子,和怀疑没关系的。

生:我觉得现在有些东西是他发现的,不是说从前人那有没有怀疑得来的。

师:也就是说,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有的发明是不是和灵感有关系?跟不期而遇有关系?

生:有。

师:鲁班发明锯子,但他从来没有怀疑过别人,是这意思吧?所以这句话哪个词有点问题?

生:都是。

师:都是。那同学们,怎么改?你改。

生:改成大部分,

师:大部分,或者——

生:大多。

师:大多数。请坐,你看语言这样才叫做严密,读懂没有?尽管这篇课文当中有很多语言都给我们留下了严密的佐证,但是百密一疏,老先生有的时候也忘了。再来看第六段的第一句话,我们一起来读读。

生:(读)怀疑不仅是消极方面变伪去妄的必须步骤,也是积极方面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的基本条件。

师:同学们,你读这句话的时候有没有觉得有点费力?有没有觉得有点费神?哪些词的存在你觉得使这句话变得非常啰里啰嗦,而且感觉到听不懂。

生:我觉得是消极方面和积极方面。

师:消极方面。同学们,消极方面是好还是坏的?

生:坏的。

师:坏的。辨伪去妄,你说好还是坏的?

生:好的。

师:好的呀,这个辨伪去妄怎么说可以用消极方面呢?是不是啊?所以不管后人,还是编者编书的人怎么尽力地解释,帮他圆这个话,我都觉得这段话老先生在写的时候并不……,把它去掉是不是更干脆一点?我们把它去掉读读看,预备齐。

生:(读)怀疑不仅是变伪去妄的必须步骤,也是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的基本条件。

师:多好,多干净,是不是?哪里告诉我们消极方面?这都是积极方面的事情。读书,你自己也得养成怀疑的好习惯。最后一个问题,好不好,挑战一下,如果把文章的第一段和第二段搬到课文的最后面去,怎么搬?我请个同学帮我搬搬看,我读课文的最后一句话,你把第一段第二段搬过去。谁来?第六段最后一句话是怎么说的?——(读)没有新发明,一切学术停滞,人类的文化也就不会进步了。

生:学者先要会疑。——程颐

在可疑而不疑这,不曾学;学则须疑。——张载。

师:好了,我们两个之间能不能连上?你来,人类的文化也就不会进步了——

生:所以……

师:第一个词很好,不要丢回去。

生:所以学者先要会疑……

师:所以说程颐说了这样一句,所以说张载也告诉我们这句话,因此,我们更要怎样怎样,请坐。一个词两个词就够了,这样就把这篇文章从总分结构变成什么结构?

生:分总结构。

师:分总结构,又学会了一种议论文的结构方式,真好,真厉害,下课!

日记本

相关推荐

读芥川和鲁迅

阅读 725

反思

阅读 159

“磨课”四部曲:听课—追课—晒课—裸课

阅读 368

295 写好结尾 ,有法可循

阅读 250《怀疑与学问》

《怀疑与学问》课堂实录


肖培东


师:这节课呢我们来学习一篇议论型的文章,题目叫做——


生:怀疑与学问


师:作者——


生:顾颉刚


师:顾颉刚,颉字很难写,注意看,注意拼音也把它掌握了。我们来看,顾颉刚相关的介绍,哪位同学读一读?(学生读)顾颉刚是我国著名的历史学家,同学们,一位历史学家给我们写了这样一篇语重心长的文章,希望我们能够在学习上有所建树,接下来我们就读一读他的文章,想一想,读他写的文章,这个著名的学者所写的文章,语速快还是慢?


生:慢。


师:要慢,要表现出他的严谨,他的沉稳,他的语重心长。好,老师给大家读前三段,接下来请同学们顺着读下去,读的过程中,思考一个问题,如果这篇文章的题目改一改,不叫“怀疑与学问”,把它改成课文中的某个短语或短句,你会选哪个?听懂了吗?(重复一遍) 一边读一边想。


(老师读前三个自然段,学生接着往后读)


师:(学生读得稍快)读得再慢一点就好了,别急;(学生读得磕磕绊绊)你能把这句话连起来读吗?不要一个字一个字地读,停,别急,孩子,眼睛看句子的时候呢是整句看,读的时候呢不要把词语读破。来,听老师读,跟着老师读第一句好不好?(师读,生跟读)下次读的时候再改正一下、提高一下,旁边女同学继续读下去。(最后生齐读“一切学问家……”)文章不长,一共只有六个段落,同学们想一想,如果咱们不用“怀疑与学问”做标题,而改用课文中的某个短语或短句,你会选哪个?找到的可以举手。


生:第二自然段,学则须疑。


师:好,大家把它画出来,画出来没有?还有谁?


生:第六自然段的第九句的“我怀疑,所以我存在。”


师:笛卡尔说的一句话,大家看到没有,法国大哲学家笛卡尔也说“我怀疑,所以我存在”,把这句也画出来,第二句了,还有没有?如果改成课文中的某个短句或短语,你会选哪句?


生:我会选第六自然段第四行的“发问和求解”。


师:“发问和求解”,找到没有,“在不断的发问和求解中”,大家画出来,“发问和求解”,还有没有?现在已经有三句了,还有没有?


生:第四自然段第三行的“怀疑的精神”。


师:大家找到没有,“不随便轻信的态度,便是怀疑的精神”,他画出了怀疑的精神。


生:我找的是第一自然段,“学者先要会疑”


师:大家看看,我们已经找出几个题了?


生:五个。


师:再给最后一次机会。


生:我找到的是第四自然段“一切学问的基本条件”。


师:第四自然段,大家找到没有?也是第三行,“也是做一切学问的基本条件”,一切学问的基本条件。好了,我们现在有几个标题了?


生:六个。


师:六个标题,我们按照顺序,一起来读一下。按照段落出现的顺序,第一个标题,读,第二个标题,读……(学生依次读完六个标题)


现在思考一下,从文章的整体来看,这六个标题当中,其实哪个标题是不可以的,根据文章所写的内容,你好好想想看,同学们提出的六个标题,这六个标题当中,哪个标题是不可以的其实,有没有质疑的?你觉得哪个标题?


生:我觉得我怀疑所以我存在那个标题是不可以的。


师:为什么?


生:因为这篇文章讲的是怀疑和学问之间的关系,但是它只说了怀疑所以存在,不能很好地体现文章的中心。


师:问题回答得非常的规范。这篇文章她认为讲的是怀疑与做学问的关系,我怀疑我存在这个标题只讲我怀疑与我存在的关系,讲的是怀疑与自我存在的关系,因此不可以,大家觉得怎么样。


生:对的,


师:对的,好,按照她的方式去思考,你还觉得哪个标题其实也是不可以的?现在剩下的五个标题,再来评评,这五个标题当中你觉得哪个标题好像也出现问题了,有没有?


生:我觉得一切学问的基本条件,


师:一切学问的基本条件,为什么?


生:因为本文写的是怀疑学问,如果选这个短句做标题的话就变成了它阐释的是学问的基本条件,而不是再三怀疑。


师:对了,一切学问的基本条件,你看,学问的基本条件其实还有好多,是这个意思吧?而我们这篇文章专门针对什么?怀疑与做学问来说的,因此,这个标题也是不可以,还有没有?真会思考,后排同学要积极想。现在还剩下四个标题了,你觉得哪个标题还是会有问题?


生:发问和求解。


师:发问和求解,和我们这个标题特别像的,也是什么和什么,为什么发问和求解不可以?


生:因为这篇文章它说的是怀疑和学问,但是并没有提到发问和求解。


师:不能这么说,我们应该怎么说?发问与求解并不等于怀疑与学问。同学们,我们生活当中,发问是不是一定是怀疑?今天你去哪里?我有没有怀疑你?(生说没有)你叫什么名字?我有没有怀疑你?也没有,因此,怀疑需要发问,但发问等不等于怀疑?不等于。因此,发问与求解还是对不上号,是不是?好了,现在还有三个标题,再考虑一下。这样吧,同学们,这三个标题的起名者站起来。这三个标题谁起的?好,你们自己怀疑自己一下,你觉得你的标题到底是对的还是错的?好好想想看,或者说,你们这三个当中有没有人突然想明白了——老师,我这个标题原来也有问题的?有没有这样的同学,现在还剩下三个标题,你来说,你是哪个标题?


生:怀疑的精神。


师:你现在觉得自己这个标题对不对?


生:不对。


师:为什么不对?


生:因为文章讲的是怀疑与学问的关系。


师:文章讲的是怀疑与学问,但你这个标题只能说怀疑的精神,是个单方面的东西,是不是?


好,请坐。现在剩下两位同学了,你们两个看看,你改不改?同学们,你们觉得她们两个说得对不对?


生:对的。


师:对的,好,一起来读读她们两个的标题。


生:学则须疑。(声音小)


师:你的标题都对了,你得很自豪地读,声音读响。


生:学则须疑。


师:学/则需疑。你来读。


生:学者先要会疑。


师:你们两个都有一个学则(者),虽然不同,一个是平舌一个是翘舌,但读的时候,第一个学者是连起来的,第二个学和则之间应该是分开的,好,你再来读。


生:学者先要会疑。


师:你看,读不好,第一个是连起来。


生:学者先要会疑。


师:学习的人,先要会怀疑。第二个要分开,你来读。


生:学则须疑。


师:真好,请坐。那么同学们,我们现在就想明白了,剩下的两个标题为什么就可以?因为它正好讲了怀疑与学问的关系,而它们这两句就这成了这篇文章的中心论点。同学们,所以我们大家就想明白了,一篇文章、议论文的中心、议论文的标题有两种,一种是关系式的,


一种是论点式的,听懂了吗?好,现在,老师再问你,顾老先生一定也知道他的文章可以改成“学则须疑”或者“学者先要会疑”,那他为什么用“怀疑与学问”做标题?他当然也知道自己这篇文章改成“学则须疑”也很好,他为什么?你知不知道?


生:我觉得他是一个历史学家,他探究的问题应该是和他所从事的什么有关,然后他需要去考证的,而应该是从一些他处的历史方面的问题来论证他的问题,所以用这个标题更能……


师:你说得很厉害,还有没有别的角度?


生:起这个题目更加通俗易懂,其次怀疑和学问是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是因为有了怀疑,去发问,所以才有后来的考证,对这个怀疑做出探究。


师:同学们,注意听,如果我说今天我们要学一篇文章,怀疑与学问,你听到这个题目,你会怎么思考?从标题“怀疑与学问”你会怎么说?


生:我会觉得这篇文章写的就是怀疑与学问的关系。


师:你马上就会想,怀疑与学问,到底是什么关系呀?所以同学们,论点型的直接了当,论题型的引人思考,各有各的长处。好了,再问一个问题,既然是讲的怀疑与学问的关系,请问,课文中,哪一句话直接了当又很具体地阐明了怀疑对做学问的作用?文章当中哪一段的哪一句话很具体地阐明了怀疑对做学问的作用?哪一句话?


生:我个人觉得是第四段第二句和第三句:这一番事情的思索,不随便轻信的态度,便是怀疑的精神。也是做一切学问的基本条件。


师:这句话阐述的是怀疑的精神,还不算是怀疑对做学问的具体的作用。你来说。


生:我觉得应该是第六段的“只有常常怀疑、常常发问的脑筋才有问题,有问题才想求解答。在不断的发问和求解中,一切学问才会发展起来。”


师:联系到了一个具体的学科特点,真的是在第六段,但是是在第六段的哪一句话?第几句?第一句,讲得多么清楚,大家来读一读。


生:怀疑不仅是消极方面变伪去妄的必须步骤,也是积极方面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的基本条件。


师:这个句子长不长?这个句子很长,同学们,老师又考你,有没有办法把这个句子变成两个句子?有没有办法把这个句子变成两个句子?哪个同学会变,来,变魔术了。


生:我觉得是把关联词分开,


师:你读,把句子读出来。


生:怀疑是消极方面变伪去妄的必须步骤。怀疑是积极方面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的基本条件。


师:真聪明,两个句子变成了。现在老师再考你,既然这个长句变成两个短句了,同学们,是不是变成两个短句了?现在我们把两个短句不做同桌了,把它拆开了,你把第一个句子要放在哪段的开头?把第二个句子又放在哪段的开头?(重复一遍问题),想明白,看看同学们会不会想?我要叫不敢举手的同学、眼睛躲着我的同学,我看看哪个同学躲着我?瞄着我又躲着我?来,你,有点躲着我的意思,你准备把第一个句子放在哪个位置?


生:我准备把第一个句子放在第四段的开头。


师:好,第一个句子放在第四段的开头,第二个句子呢?


生:第二个句子放在第六自然段的开头。


师:第二个句子不动,还是放在第六自然段的开头,有没有不同意见?


生:我觉得第一个句子应该放在第三段的开头,


师:第二个句子?


生:放在第六段的开头。


师:还有没有不同意见?没有了?现在只有两种意见,大家都支持第二个句子放在第六段,第二个句子不动,它要管第六段,现在问题就来了,第一个句子拆了以后,有同学赞成放在第三段的开头 ,有同学赞成放在第四段的开头,我们找一个其他同学来讨论一下,你觉得到底应该放第几段的开头?


生:我觉得应该放在第四段的开头。


师:为什么?


生:因为第四段后面它说“我信他是因为它是,我不信它是因为它非”正好就对应了


我们这个句子里的“辨伪去妄的必须步骤”。


师:有没有不同意见?同学们到底放第几段?就要研究一下第三段和第四段之间有没有联系。我们看一下第三段讲什么?请同学说说看。第三自然段讲什么?学问的技术是事实和根据,但有些事实和证据不是自己看到的,只能靠别人的传说。那第四段呢?对于别人传说的东西,我们要思考,大家考虑一下,三段和四段之间有没有连贯,有没有逻辑关系。第三段告诉我们有些东西是靠别人的传说,第四段告诉我们这些传说我们都得去思考,要学会怀疑,因此三四能不能分开,不能,所以我们大家都知道第一句话放在第三段的开头,它要管几个段落?三四五,怎么会管两个呢?所以我们这样就明白,原来这篇文章有几个分论点?两个。第一个分论点,读出来——


生:怀疑是消极方面变伪去妄的必须步骤。


师:第二个分论点。


生:怀疑是积极方面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的基本条件。


师:现在谁有信心跨上讲台画出这篇文章的结构思路图?现在应该非常清楚了,有没有信心,把这篇文章的结构思路图画出来,学议论文呢,关键是要把它议论的逻辑结构把它想出来。好,给这篇文章分分段,课文后是不是有个练习在暗示你?课后本身就有个练习,就是这篇文章的逻辑结构。语言尽可能简练,可以稍微写快一点,老师要稍微催一下你,写开头和结尾的词,中间可以用省略号。好,同学们,大家看看,中心论点叫怀疑与学问,大家说对不对?


生:不对。


师:论点是这篇文章要讲的道理,老师已经讲过了,中心论点是哪句话?


生:学者须疑或学者先要会疑。


师:所以这个中心论点他没写对,中心论点就是作者在这个文章里要说的观点,观点就告诉我们做学问的人要学会怀疑。所以这个错了,两个分论点对了。但是作为结构示意图,最好把段落写进去。大家说说看,中心论点段:1-2(生回答);第一个分论点:3-5(生回答);第二个分论点:6(生回答)。很好。


这里要改出来。那么同学们现在可以看出来了,这篇文章就是一种总分结构。所以,学议论文,一定要知道作者是怎样来论述他的观点的,他把他的观点分成几个分论点?


生:两个。


师:所以我们大家这么一分以后,就明白,我们既可以用一个过渡句在第六段之间上下连结,也可以拆成两部分各管各的,听懂了没有,现在老师问题又来了,我能不能把第六段放到第三段的前面去?可不可以?


生:可以。


师:为什么可以?


生:因为它们只是两个分论点,先后应该没有很大的差别。


师:他认为两个分论点先后没有关系,谁先讲谁后讲都没事,有没有同学有不同意见?


生:我认为应先讲消极方面的,再讲积极方面的。


师:为什么?


生:因为要把消极方面的讲完后才对结论有用。


师:也就是说我们先变伪去妄,然后再在这个基础上建设新学说,因此,它们之间有没有先后关系?有。从哪个词语看出来它们之间是不能变换的,读读原句,哪个词?


师:怀疑不仅是消极方面变伪去妄的必须步骤,也是积极方面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的基本条件。哪个词告诉我们他们之前有先后关系?


生:不仅……也


师:不仅……也是递进关系,所以我们就明白了,原来这个和这个层次之间是一个层进关系,不能随便换,所以这个分论点不是并列式的,而是递进式的。所以议论文一定要注意他论证的逻辑关系。好了,整体是这样,其实文章的局部也是这样,我们看,文章的最后一段。


议论文一定要严密准确,从词语上来讲是这样,从结构上也是这样,现在同学们想一想,第六自然段,顾老先生写文章希望我们大家在读书做学问的时候养成什么习惯?


生:怀疑的习惯。


师:怀疑的习惯。其实老先生的文章百密一疏 ,也要怀疑怀疑它,他的文章也有漏洞,你能找出第六自然段中,也有漏洞的地方吗?话说得不严密、不准确的地方,例子举得不严密的地方?你找到没有。


生:我觉得应该是他举的戴震的例子说他如何能知道一千多年前著者的意思。


师:天哪 ,太聪明了,她认为举的例子,这个举例论证就不够好,举得例子必须要和他的论点贴上去,但是这个例子她认为他觉得举得还不够好,我们来看一看,戴震这个例子前面有一句话,什么话?许多大学问家、大哲学家都是从怀疑中锻炼出来的。预备读。(生读)


所以顾老先生为了证明这个观点,举了谁的例子?


生:戴震的例子。


师:戴震的例子,可惜的是,他举的例子,到了戴震喜欢问问题的那句话,戛然而止,这位同学认为不够好,对不对?你觉得少了一句什么?


生:他少了一句回答这个问题的方式,他问的是宋代的书是何时的书,写书的人是何时的人……


师:不是,不用回答这个问题。需要什么?我们这个句子是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他问啊问啊,就这样,他成了大学问家,他发现了发明了什么理论,是不是,这样才能够叫做许多大学问家都是从怀疑中锻炼出来的,所以同学们,这位同学还是非常敏锐的。这个只能说明戴震善于问问题,但是有没有说戴震从善于问问题中成了一位大学问家,没有,所以我们把他的例子改改,好不好?来,老师读戴震的最后一句话——他便问宋代的人如何能知道一千多年前的著者的意思,再加一句。谁来想,也是这样问,然你加一句。


生:就这样成为了一位大思想家学问家……


师:就这样怀疑,就这样善问,最终成了一个大思想家、大学问家,很厉害,是不是?所以同学们,举的例子,一定要和他的观点无痕地衔接。听没听懂?这是例子上面还有错误,顾老先生写文章也是有问题。再看最后一个句子,有没有他说话不严密的地方,他说呀,今科学上新的发明,哲学上新的理论,美术上新的作风,都是这样起来的。这句话你告诉老师有没有问题?


生:我觉得应该是有的。


师:哪个问题?


生:有些发明不应该说是从怀疑中来的。


师:你能举个例子 ,有的发明不是从怀疑中来的?你只要举到一个例子就可以把这句话推翻了,你能举到吗?谁知道?举一个例子,和怀疑没关系的。


生:我觉得现在有些东西是他发现的,不是说从前人那有没有怀疑得来的。


师:也就是说,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有的发明是不是和灵感有关系?跟不期而遇有关系?


生:有。


师:鲁班发明锯子,但他从来没有怀疑过别人,是这意思吧?所以这句话哪个词有点问题?


生:都是。


师:都是。那同学们,怎么改?你改。


生:改成大部分,


师:大部分,或者——


生:大多。


师:大多数。请坐,你看语言这样才叫做严密,读懂没有?尽管这篇课文当中有很多语言都给我们留下了严密的佐证,但是百密一疏,老先生有的时候也忘了。再来看第六段的第一句话,我们一起来读读。


生:(读)怀疑不仅是消极方面变伪去妄的必须步骤,也是积极方面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的基本条件。


师:同学们,你读这句话的时候有没有觉得有点费力?有没有觉得有点费神?哪些词的存在你觉得使这句话变得非常啰里啰嗦,而且感觉到听不懂。


生:我觉得是消极方面和积极方面。


师:消极方面。同学们,消极方面是好还是坏的?


生:坏的。


师:坏的。辨伪去妄,你说好还是坏的?


生:好的。


师:好的呀,这个辨伪去妄怎么说可以用消极方面呢?是不是啊?所以不管后人,还是编者编书的人怎么尽力地解释,帮他圆这个话,我都觉得这段话老先生在写的时候并不……,把它去掉是不是更干脆一点?我们把它去掉读读看,预备齐。


生:(读)怀疑不仅是变伪去妄的必须步骤,也是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的基本条件。


师:多好,多干净,是不是?哪里告诉我们消极方面?这都是积极方面的事情。读书,你自己也得养成怀疑的好习惯。最后一个问题,好不好,挑战一下,如果把文章的第一段和第二段搬到课文的最后面去,怎么搬?我请个同学帮我搬搬看,我读课文的最后一句话,你把第一段第二段搬过去。谁来?第六段最后一句话是怎么说的?——(读)没有新发明,一切学术停滞,人类的文化也就不会进步了。


生:学者先要会疑。——程颐


在可疑而不疑这,不曾学;学则须疑。——张载。


师:好了,我们两个之间能不能连上?你来,人类的文化也就不会进步了——


生:所以……


师:第一个词很好,不要丢回去。


生:所以学者先要会疑……


师:所以说程颐说了这样一句,所以说张载也告诉我们这句话,因此,我们更要怎样怎样,请坐。一个词两个词就够了,这样就把这篇文章从总分结构变成什么结构?


生:分总结构。


师:分总结构,又学会了一种议论文的结构方式,真好,真厉害,下课!

你可能感兴趣的:(《怀疑与学问》课堂实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