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育日记》No.123:从一个一年级孩子主动退学说起…

看到昔日一位P.E.T.工作坊学员的帖子,她上一年级的女儿,在新学期开学的第二天,坚定地提出了退学。而这位妈妈,在经历过短暂的慌张和惶恐之后,选择了尊重女儿的决定。她是这样说的:“在我的知见上特别想尊重她的自我选择、尊重她的节奏。我很庆幸自己不需要做什么功课就对她的未来没什么期待。如果说有那么一点点儿,那就是她会认字、会算数,以后能开个店支持自己生活就好了。她的快乐、内心的平安对我来说才是最珍贵的”。而她的底气源于——“没有任何外在形式可以真正阻挡一个生命的向上和成长”。

我同这位学员在2018年相识。她本是成都人,在澳洲留学、工作,然后结婚生子,前后生活了十二年。后来她独自带着女儿回国,因为在幼儿园听到的一场讲座而来到了我的工作坊上学习,再后来,她也成为了一名P.E.T.讲师。这两年我断断续续从朋友圈和她的帖子里了解到她的一些近况。得知去年她在一次旅行途中爱上了大理,很快就带着孩子搬去定居了。彼时我还感叹她的果断和决绝,没想到今年又发生了这次退学事件,更是带给我很多感触。

首先要说明的一点是,这个孩子是澳籍,非中国公民,因此不受国内九年制义务教育的约束。而这位妈妈,在澳洲取得了商科硕士文凭,自身的文化素养不用说,所以女儿退学并不代表孩子不再学习,而是她将和孩子的生父分工完成对孩子的文化教育。而孩子目前退学也不代表她将永远不再返回校园,只是我想她会把这个决定权交给孩子。

我发现身边有一部分家长,以及从媒体上看到的一部分家长,对于孩子的成绩和特长不是那么看重,对于孩子的期望也相对简单。这部分家长具有一个共同点,就是对于“学习”、“教育”和“人生价值”有着不同于主流观念的理解。比如去年“出圈”的清华大学副教授刘瑜,她声称将“坚信自己的孩子会长成一个普通人”作为身为母亲的座右铭。

不想话音刚落,就有人扒出刘教授的背景,哥伦比亚大学博士毕业,丈夫周濂是著名哲学家。试问这样的家庭背景的孩子会成为普通人吗?大家当然不信,我也不信。但我相信刘教授所说,“我作为一个家长的使命就是,沿着孩子的独特性,帮她找到她喜欢的事,发掘她的比较优势”,这应该是她的真心话。家长不在学业和特长上死磕,非要让孩子在“千军万马”中“突围”,意味着这个孩子就有更充分的自由去探索、更放松的心态去尝试、更广阔的空间去选择,到后来,她反而更有可能成为在某个领域出类拔萃的人物。

“鸡娃”是这几年流传颇广的热门词汇,背后的代表人物就是著名的“海淀妈妈”和“顺义妈妈”。虽然多数家长对她们那种“鸡”法只能“望洋兴叹”,但在“剧场效应”的大环境下,也免不了为“鸡”与“不鸡”纠结,为“鸡”到什么程度而困扰。

在这个问题上,我比较认同三川玲的说法,“当然要鸡,但要鸡得高级!”那么,怎么才叫“鸡得高级”呢?她的答案是——“鸡天赋、鸡内在、鸡自我、鸡自信”。好吧,每个字看起来都懂,但要实现“落地”,就真的相当不容易了。考验的不仅仅是家庭的经济实力,更挑战的,是家长自身的学识、修养、见解和格局。这两年反反复复听说,“父母才是孩子的起跑线” ,从这个角度来说,深以为然。


你可能感兴趣的:(《养育日记》No.123:从一个一年级孩子主动退学说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