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谓成长,本身就是一场恶意

花了一个下午的时间读完了《恶意》。

东野圭吾的书,总是在努力的打破定式。从《犯罪嫌疑人X的献身》,到这本朋友推荐的《恶意》,倒叙插叙穿插其间,他总是在你形成一个既定印象时,打破它,最终让你颤栗着,走向结局。

看过一些人对小说的评价,专注于友情,或是校园暴力。诚然,这世界从你来到的那一刻就不太平。你哭着来到这世上,父母背景,都没得选择,那些你还不认识的所谓大人,笑着围着你,说着或真心或客套的恭喜,背后却在用恶毒的语言诅咒着这个孩子:“看他一家人就是不顺眼,那么小的小孩儿,养得活么!”。年纪稍长,进入学校,这世界开始渗入嘈杂。你个子从小高大,小朋友都争着和你做朋友,却都无缘无故想带着你去欺负班里个子最小的那个女孩。在她走过的时候踹她一脚,在无聊的时候用钢笔戳她的身体,甚至在气愤的时候抄起一瓶水从头顶淋下来---而他们的理由只是简简单单的一句“我就是看她不顺眼”。步入社会,这世界更热闹了,姹紫嫣红,蝇营狗苟。办公室里总有一个人,是茶余饭后大家集体攻击的对象。为着什么,依然是,“我就是看她/他不顺眼”。

人总是喜欢拉帮结派的。科学告诉我们,生物存在多样性,总有那么与众不同的一枚存在在人群中。于是人们开始用恶意在背后攻击他/她,看他/她孤单无助,被人们的口水淹没,好不痛快,明面上却还每每假模假样地去关心对方。就像书中所说,“令他害怕的,并非暴力本身,而是那些讨厌自己的人散发的负面能量。他从来没有想象过,在这世上竟然会有这样的恶意存在。”

这是这本《恶意》,几乎倾尽全篇来铺陈的世界。而全文最后的那句“你之所以讨厌日高,理由之一恐怕是你母亲不自觉流露出的那份轻蔑”,却如醍醐灌顶,惊醒梦中人。

我们,对这世界一切的认知,对这世界最初的道德标准,几乎都是来自我们的父母。人们总是喜欢称赞那些自小就懂得察言观色的小孩,却往往忽略他们早早丢失的天真烂漫。于是,所有的小孩都死去,所有的所谓成长才能进行。

书的前面,野野和修说,“现在的父母自己都不看书了,却一味逼着小孩去读。可是由于自己没有阅读的习惯,所以也不知道该给孩子看什么才好,结果只能把政府推荐的图书硬塞给他们。不过,那种书通常生硬又无趣,只会让孩子更讨厌书本。这种恶性循环应该会周而复始吧。”他说的真真切切是这个社会,父母望子成龙,望女成凤,每天不停对子女灌输“知识改变命运”的道理,自己却从来只是窝在沙发上,玩手机,打游戏,虚度光阴。孩子是父母的镜子,小小人儿学着父母的样子,就这样一不小心,辜负了父母每日的谆谆教诲。

你还记得你小时候父母常常跟你说“他/她学习不好,你不要跟他/她做朋友”吗?你的小小脑袋里,快速写入一条“他/她学习不好,不是好孩子”的指令。你聪明呀,你的小脑筋转呀转,那这么说,是不是只要我学习好就是好孩子了,其他就无所谓了?你觉得自己真棒,这么复杂的等量关系你都能分辨出来,于是你仗着学习好,欺侮同学,你给同班的女同学下春药,你在厕所猥亵陌生的女校友,东窗事发,人们也只是说一句,“他/她还是个孩子,他/她学习那么好,放过他/她吧!”

可我不想放过你,你以后也会有孩子,你也会像野野和修的母亲一样,把这种无端的看不顺眼感染给你的孩子,一代又一代,无休无止。

你手持着你所谓的道德标准,把嫉妒说成不屑,把欺侮讲成正义。

但你不知道的是,所谓道德,只宜律己,不宜律人。

只可惜书中的野野和修,看透了这世界的道理,却忘了他自己,深陷其中,无法自救。

撇开那些别人提过的,这书中有两句话,深深扎在我心上,适合给我这毫无逻辑胡言乱语的全篇做个结尾。

大人的眼光总是不太准。

或许,人长大了性格多少会改变吧,当然,是变坏。

你只身走在这场充满恶意的成长中,我只愿你成长为一个合格的大人。

你可能感兴趣的:(所谓成长,本身就是一场恶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