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秘学前期的生理和认知发展

学前期,从3岁到6岁。

从依赖于父母的婴儿宝宝到奔跑玩耍的小朋友,孩子们的发展经历了什么?

一、身体发展

     1、发育中的身体。

学前期儿童的身高体重稳定增长,头部和身体其他部位的比例关系更接近于成人。同时,存在比较大的个体差异。

绝大多数婴儿自身就能有效地调节卡路里的摄入,如果他们被允许摄入的刚好跟他们看起来想要的一样多,并且不被强迫着吃下更多,那么一切都会很好。学前期儿童的发育速度比幼儿时期要慢,学龄前儿童维持发育所需的食物较少,不需要过多的食物摄入。如果儿童吃超过他们愿意吃的量可能会导致他们的食物摄入量超过正常水平,导致肥胖。

3—5岁学前期儿童患感冒及其他轻微的呼吸系统疾病比较多。身体疾病是学前期儿童具有代表性的小问题。同时,学前期儿童还面对着这个阶段儿童需要面对的正常困难。但有时父母会过度焦虑,把比较正常的行为问题看成是情绪障碍等问题。

这个阶段的儿童好奇心重,对事物缺乏判断 ,容易发生危险。父母和照看者要采取预防措施防止伤害的发生。

      2、发育中的大脑。大脑发育的速度比身体其他部分都要快。2岁儿童大脑的体积和重量已经是成人的四分之三。到了5岁,儿童大脑的重量是普通成人的90%。相对而言,一般5岁儿童的体重只是成人的30%。为什么大脑的发育如此之快?原因之一就是细胞相互之间的联结数量增多。这种相互联结使神经元之间更为复杂的通讯成为可能,从而导致认知技能的快速增长。此外,髓鞘——神经元周围保护性的绝缘体数量的增加,加快了电流沿大脑细胞传递的速度,同时也增加了大脑的重量。这种快速的大脑发育不仅容许了认知能力的提高,而且有助于更加复杂的精细动作技能和粗大运动技能的发展。

到学前期结束的时候,大脑的某些部分完成了特别重要的发育。例如,肼胝体,是连接左右脑半球的神经纤维束,变得更厚,发展出8亿根单独纤维,帮助协调左右半球的大脑功能。相对的,营养不良的儿童表现为大脑发育延迟。例如严重营养不良的儿童,其保护神经元的髓鞘发育程度较低。

        3、大脑的功能侧化。大脑的两个半球之间的差异不断增大,并且越来越专化。功能侧化,即某些功能更多地分布在一侧半球的过程,在学前期愈发明显。对于大多数人,左半球主要涉及的是和语言能力相关的任务,如说话、阅读、思维和推理。而右脑发展出其自身的特长,特别是在非语言领域,如空间关系的理解、图案和绘画的鉴赏识别、音乐,以及情感的表达。两个脑半球处理信息的方式也稍有不同。左半球序列地加工信息,一次一个数据。右半球更倾向于以更全局的方式加工信息,整体地反映出来。

尽管左右半球各有一定程度的专门化,在很多方面它们都是一前一后地行动,它们相互依存,彼此间的差异是次要的,甚至在某些任务上的半球专门化也并不绝对。事实上,每个半球都能够进行另外一个半球的工作。例如,右半球也进行一些语言加工,并在语言理解方面起到重要的作用。

此外,大脑拥有极强的可塑性。在另一个人类可塑性的例子中,如果专门处理某类信息的大脑部位受损,其他的部分可以补上这个缺。例如,当年幼儿童的左侧大脑(专门处理言语信息)受到伤害,并在一开始丧失了语言功能,其语言缺陷常常不是永久性的。在这样的例子中,右侧大脑会加入进去,并极大地弥补左侧大脑的损伤。

脑功能侧化也存在着个体差异和文化差异,例如,在10%的左利手和两手同利的人(两只手可以交换使用)中,有许多人的语言中枢位于右脑,或没有特定的语言中枢。

与功能侧化有关的性别和文化差异更加有趣。例如,从出生后的第一年一直持续至学前期,男孩和女孩表现出一些和较低的身体反射和听力信息加工有关的半球差异,而且男孩的语言功能向左半球图化的倾向非常明显:而对于女孩,语言在两个半球的分布更加平衡,这种差异有助于解释为什么在学前期女孩的语言发展比男孩更快。

根据心理学家西蒙巴伦一科恩的观点,男性和女性大脑的差异可能有助于解释自闭症的难题。自闭症是一种严重的发展障碍,会造成语言缺陷及与他人交流的困难。巴伦认为自闭症儿童(绝大部分为男性)可能具有他称之为“极端男性的大脑”,极端男性的大脑可能相对擅长系统地分类整理这个世界,却拙于理解他人的情绪和对他人的感受产生共情,对巴伦来说,极端男性的大脑具有与正常男性大脑相关的特点,但这种特点被展示到极端的程度,以致他们的行为被视为自闭。

大脑发育和认知发展之间的关系神经科学家刚刚开始了解大脑发育和认知发展之间的关联方式。例如,在儿童期大脑快速发展的时期,认知能力也在快速增长。一项测量毕生大脑电活动的研究发现,在1岁半至2岁期间大脑电活动非常活跃,这段时期也是语言能力快速提高的阶段。在认知发展特别密集的年龄,也出现了大脑电活动的其他活跃期。

其他研究显示,髓鞘的增加可能和学龄前儿童认知能力的增长有关。例如,网状结构是与注意力和专心有关的脑区,儿童在5岁的时候才完成该区域的髓鞘化。这或许能够解释儿童在入学前注意力广度的发展,学前期记忆的发展也可能和髓鞘形成有关:在学前期,海马区完成髓鞘形成,该区域和记忆有关。

此外,大脑皮层连接小脑的神经也有显著生长。小脑控制平衡和运动,大脑皮层则是负责复杂信息处理的脑结构,这些神经纤维的生长与学龄前阶段运动技能的显著进步,以及认知处理能力的发展有关。

目前我们还不清楚孰因孰果,是大脑的发展促进了认知的进步,还是认知的进步刺激了大脑的发展?

      在上一章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中,皮亚杰指出,婴儿以有意义的方式,通过“做”来学习。

        3、运动发展

随着婴儿进入学前期,儿童的运动技能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他们的粗大和精细运动技能已经越来越趋向熟练精巧,他们开始通过“做”来想象、欣赏和探索自己,探索世界。

        粗大运动技能。

到3岁的时候,儿童已经掌握了多种技能:蹦跳、单脚蹦、跳跃和跑步。4——5岁时,他们对肌肉的控制越来越好,使得技能更加精细化。例如:4岁时他们能够准确地扔出球让同伴接到:5岁时他们可以将一个套环扔到5英尺(约1.5米)外的一个柱子上。5岁儿童可以学会骑自行车、爬梯子、向下滑雪——这些技能都需要相当强的协调能力。

这种发展可能和大脑的发育以及控制平衡和协调的大脑区域的神经元髓鞘形成有关,学龄前儿童运动技能发展如此之快的另一个原因就是,孩子们用大量的时间来练习它们。在这个时期,一般的活动水平极高:学龄前儿童们似乎永远在运动着。实际上,3岁时的活动水平比整个生命中任何时期的水平都要高( ?)

肌肉技能的另一方面—即父母常常发现蹒跚学步期儿童的最大问题就是控制排泄。

便壶战争:何时以及怎样训练儿童上厕所。对于这个问题,美国儿科学会指导方针支持儿科医师贝里.布雷泽尔顿的立场,认为何时进行如厕训练没有统一的时间,应该在儿童表现出他们做好准备后再进行。做好准备的迹象包括:一天中至少有2个小时保持干燥或者午睡后醒来没有尿湿;规律的可预见的肠蠕动;通过面部表情或言语表明要撒尿或拉便便;听从简单指令的能力;去往厕所独自脱裤子的能力;对弄脏的尿布感到不舒服,要求使用便壶;有穿内衣的愿望。此外,儿童不仅要做好身体方面的准备,而且要做好情感上的准备,如果他们表现出强烈的抗议如厕训练的迹象,如厕训练就应该推迟。小于12个月的孩子没有膀胱或肠的控制力,6个月以后仅有初步的控制能力。一些18——24个月大的儿童已经表现出做好如厕训练的迹象,但有些儿童则要到30个月或更大的时候才能做好准备。甚至在接受了白天的如厕训练后,儿童经常需要几个月或几年的时间才能在夜里控制排泄。四分之三左右的男孩和女孩在五岁后才不尿床。

儿童成熟并对肌肉获得更好的控制时,完整的如厕训练就可以在多数孩子身上进行。需要注意的是,推迟的如厕训练可能成为忧虑的起因,因为可能让儿童对此感到心烦,或者因为它使儿童成为兄弟姐妹耻笑的对象。在这种情况下,一些处理治疗方式证明是有效的。特别是在儿童没有尿床时给予奖励,或是通过掌握他们尿床的时间叫醒他们,这些疗法通常很有效。

   精细运动技能。在发展粗大运动技能的同时,儿童精细运动技能也在进步。这些技能涉及更为灵敏的、较小的身体运动,如使用叉子和勺子,用剪刀剪东西,系鞋带和弹钢琴等。

精细运动技能需要大量的练习,就像人们看到4岁儿童努力地抄写字母表的字母那样。这些精细运动技能的出现表现出明显的发展模式。在3岁时,儿童已经能够用蜡笔画出圆圈和方块,他们去卫生间时能够自己脱衣服,他们能够将简单的拼图拼到一起,还能够将不同形状的木块放到相应的孔中。然而,他们在完成这些任务时并没有表现出多少精确性和完美性。例如,他们可能试图将一块拼图硬塞到一个地方。

到4岁时,他们的精细技能己有大幅提高。他们能够画出相似的人像,也能够把纸叠成三角形的图案。到5岁的时候,他们能够握住并熟练使用细铅笔。

利手。当学龄前儿童进行抄写或使用其他精细运动技能时,他们怎样决定用哪只手来拿铅笔?对于许多儿童来说,他们出生后不久就做出了选择。在婴儿早期开始,许多儿童就表现出使用某一只手的偏好,即利手的发展。例如,很小的婴儿也许表现出对身体某一边的偏好。到了7个月大,一些婴儿似乎喜欢更多地用某一只手而不是另一只手来抓东西。然而很多儿童直到学前期结束前并未表现出这样的偏好,还有少数儿童左右手都很灵。在学前期末尾,大多数儿童表现出明显的利手倾向:约90%的儿童是右利手,10%的是左利手。此外,还存在性别差异:男孩比女孩中出现更多的左手。人们关于利手的含义有很多猜想,但没有得到什么结论。一些研究发现左利手可能和更高的成就有关,而其他研究则显示左利手并无优势,还有一些研究认为左右手都灵的儿童在学习任务上表现较差。很明显,就利手的结果而言,目前仍难以确定。

二、智力发展

首先需要明确一个概念,智力,解决问题的能力。“智力”的定义也可以概括为:通过改变自身、改变环境或找到一个新的环境去有效地适应环境的能力。智力也叫智能,是人们认识客观事物并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智力包括多个方面,如观察力、记忆力、想象力、分析判断能力、思维能力、应变能力等。特别指出的是智力不指代智慧,两者有一定的差别。

上一节身体发展中的大脑发展已经为智力发展做好了生理上的准备,3—6岁儿童智力如何发展?

        1、皮亚杰的前运算思维阶段

根据皮亚杰提出的前运算思维阶段观点,在这一阶段儿童更多的使用象征性符号思维(?),他们更多的使用心理符号,词语或者物体代替或表征一些不在眼前的东西。心理推理出现,概念的使用有所增加。例如:在这一阶段,学龄前儿童能够使用表示汽车的心理符号,他们也懂得一辆小的玩具车能够代表真正的汽车。因为他们能够使用象征性符号功能,儿童不会跟在一辆真的汽车后面弄懂它的基本作用和用途。儿童开始更善于在内部表征事件,更少依赖直接的感觉运动活动来理解周围的世界。

        2、语言和思维的关系。语言和思维紧密相关,使用语言可使儿童的思维不受当前或未来的限制。学龄前儿童有时能够通过描述的幻想和白日梦这种语言形式来想象未来的可能性,而不局限于当前或眼下。儿童创造力和想象力丰富。

        3、中心化:所见即所想。中心化是注意刺激物的某一方面并忽略其他方面的过程。他不能考虑有关刺激物的全部可用信息。他们关注的是可见的,表面的、明显的部分。他看见其他小朋友拿走自己的玩具玩,可能认为他据为己有。爸爸妈妈把饭吃光了,他可能认为没有吃的了。

        4、守恒:认识到表象有欺骗性。守恒就是物体的数量与排列和外在形状无关的知识。学龄前儿童不懂守恒,他不能理解一个维度的变化(如外形的变化)并不一定意味着另一个维度的变化(如数量)。

        5、自我中心:不能采择他人观点。自我中心思维是不能考虑其他人观点的思维。学龄前儿童不明白其他人有着和自己不同的视角。自我中心思维有两种形式:缺乏对他人从不同物理角度看待事物的意识,以及不能意识到他人或许持有和自己不同的想法、感受和观点(这个阶段儿童的特点在他人看来是自私或不考虑他人的感受)。例如:儿童在玩捉迷藏的游戏时,会用枕头将脸盖着,以为这样就能把自己藏起来,他看不见别人,别人也看不见他。妈妈出差不在家,孩子问妈妈,妈妈,你看见咱们冰箱上面的小熊了吗?他能看见,不在家出门的妈妈也能看见。

        6、直觉思维。直觉思维是儿童利用简单地推理以及他们的渴望来获取世界的知识。他们认为自己知道各种各样问题的答案,但是他们对于世界运转方式了解所持的信心却几乎没有逻辑基础。例如:他们会说飞机能飞是因为它像鸟一样上下挥动翅膀。

这个阶段的儿童开始知道功能性的概念以及行为、事件和结果以固定模式彼此相关的想法。儿童在这一阶段的后期也开始表现出对同一性概念的意识。不论事物的形状,大小和外形如何变化,它们仍然是原先的那个事物。比如:一块黏土可以变化出各种形状。

评论认知发展的皮亚杰理论。研究者研究发现,皮亚杰理论中的观点,低估了儿童的认知能力。他倾向于注意学前期儿童逻辑思维上的不足,而忽略了他们的真实技能。

学前期儿童利用自己的大脑和身体,探索世界,解决他们面对的问题。

2、认知发展的信息加工理论

信息加工理论关注儿童在处理信息时使用的“心理程序”(?)所产生的变化。学龄前儿童对数字的理解。大多数学龄前儿童不但能够数数,而且能以一种相当系统的、一致的方式来数数。例如:一个四岁儿童将三件物品数成“1,3,7”,当她数另外一组不同的物品时还会说“1,3,7”。当被问到这组物品有多少个时,她很可能会说有七个(允许她按照自己的方式数数,作为父母,不需要一遍遍的气急败坏的纠正他,随着发展,他自然会学会按照规定的正确的方式数数)。也就是说,学龄前儿童可以显示出对数字令人惊讶的理解能力,虽然他们的理解并不完全准确。到四岁时,大多数儿童能够靠数数进行简单的加减运算,并能够很成功地对不同数量进行比较。

记忆:对过去的回忆。回想自己最早的记忆,你能记起的是几岁发生的哪件事?自传体记忆,即自己生活中特定事件的记忆,直到三岁以后才比较准确。

学龄前儿童记忆的准确性在一定程度上是由记忆被评估的时间来决定的。除非某件事件特别生动或有意义,否则它不可能被清楚地记住。学龄前儿童的自传体记忆不仅会淡忘,而且所记的内容可能不完全准确。学龄前儿童关于熟悉事件的记忆以脚本的方式进行组织,即事件及其发生顺序在记忆中被概括性地进行表征(习惯化?)。

3、犯罪心理学:将儿童发展问题带入法庭。

心理学家做过一个实验,实验者在连续11周的时间里每周告诉一个四岁男孩,“因为你的手指夹在捕鼠器里,所以你去了医院。这些事情曾经发生过吗?”第一周,这名儿童非常准确地说:“没有,我从来没有去过医院,”但是到了第二周,回答有了变化:“是的,我哭了,”到第三周,这个男孩说:“是的。妈妈和我一起去的医院,”到了第十一周,他的回答已经变成具有详细的过程的事件。

诱导出这名儿童虚假记忆的研究是一个全新的、正在迅速发展的领域的一部分:犯罪发展心理学,犯罪发展心理学关注儿童的自传体记忆中司法系统中的可信度,它考虑儿童回忆生活事件的能力,以及当儿童作为证人或受害者时,他们的法庭证词的可信度。对一个完全错误事件的润色体现了幼儿记忆脆弱、易感性和不准确的特征。幼儿可以非常错误地回忆事件,而且深信不疑,他们能够说出那些从来没有发生过的事情,并忘记那些真实发生过的事情。

儿童的记忆很容易受到成人提问暗示的影响。这一特点在学龄前儿童身上体现得尤为显著他们比成人或学龄儿童更加容易受到暗示的影响。学龄前儿童也更加倾向于对别人的行为做出错误推论,他们很少能够根据掌握的情境知识得出恰当的结论(例如,因为他不喜欢三明治所以哭泣)。

当然,学龄前儿童回忆的很多事情还是正确的:儿童3岁时能够准确地回忆出某些生活事件。然而,并不是所有回忆都是正确的,一些回忆出来的事件看起来很正确,实际上却不曾发生过(阶段特点:想象力丰富,创造力丰富)。

如果反复询问儿童同样的问题,他们的错误率会提高。错误记忆一如那个4岁男孩报告说“得”在手指被捕鼠器夹住之后去了医院的事情一一事实上可能比真实记忆更加持久。此外,当问题具有高度暗示性的时候(提问者意图引导某人作出特定的结论),儿童更容易在回忆中犯错(记忆的易受暗示性,可以重构,同时也可以用于积极的方面)。

认知发展的信息加工理论,是个体获取和使用周围信息的特定加工过程,致力于确认个体获取、使用和存储信息的方式,是个体组织,操控信息能力的量变过程。认知发展包括人们知觉、理解、记忆信息方式的逐渐改善。随着年龄增长和经验的增加,学龄前儿童处理信息更加有效,也更加精确,能够处理越来越复杂的信息(比如:记忆和注意等心理技能对儿童思维的贡献)。

但同其他心理学理论一样,信息加工理论并不能解释所有心理学现象,它有其受限性,更关注于个人化的认知过程,而忽略了影响认知的其他重要因素(比如:社会和文化)。

3、维果斯基的认知发展观点:文化的影响

维果斯基认为认知发展是社会互动的结构,在社会交互过程中儿童通过指导式参与进行学习,和导师一起解决问题。维果斯基更加关注发展和学习的社会性方面。

维果斯基把儿童视为学徒,从成人和同伴参与者那里学习认知策略和其他技能。成人和同伴不只是呈现做事情的新方式,而且提供帮助、指导和动机,因此,他关注儿童的社会和文化世界,认为这是儿童认知发展的源泉,根据维果斯基的观点,在成人和同伴提供的帮助下,儿童逐渐变得越来越聪明并开始自己解决问题。

维果斯基认为处于发展阶段的儿童与成人和同伴之间形成的合作关系,在很大程度上其本质是由文化和社会因素所决定的,例如,文化和社会建立了公共机构,如幼儿园和托儿所,这些机构通过提供认知发展机会来促进儿童的发展,此外,通过强调特定的任务,文化和社会将塑造儿童特定的认知进步,我们必须认识到现存社会对个体成员的重要意义,否则很容易低估个体最终所获得认知能力的实质和水平。例如,儿童的玩具就能反映在所处社会中什么是重要的和有意义的。在西方社会,学龄前儿童通常会玩玩具四轮马车、汽车和其他交通工具,这在某种程度上反映了文化的流动本质。在儿童逐渐理解世界的过程中,社会对性别的期望也同样起着作用,例如,在科学博物馆所做的一项研究发现,相对于女孩,父母会向男孩讲述更多关于博物馆陈列物的详细科学解释。这种在解释水平上的差异很可能使得男孩更擅长理解科学,而最终导致男孩和女孩在日后科学学习上表现。

因此,根据维果斯基的观点,儿童认知的发展依赖于和他人的互动。维果斯基认为,只有通过与他人一一同辈、父母、老师和其他成人的伙伴关系,儿童才能全面地形成他们的知识体系、思考过程、信念和价值观。

最近发展区和脚手架:认知发展的基础。维果斯基认为儿童认知能力是通过接触那些能足够引发他们的兴趣,但又不是很难处理的新信息而不断发展的。在某一水平下儿童几乎能够,但又不足以独立完成某一任务,但是在更具能力下是可以完成的,维果斯基将这二者之间的差距称为最近发展区。在最近发展区内提供适宜的教导,儿童就能够理解并掌某项新任务。为了促进认知的发展,父母、教师或者能力更强的同伴在儿童的最近发展区内呈现新信息。

由他人提供的协助或扶持被称为脚手架。脚手架是对学生学习和解决问题的支持,并鼓励儿童的独立和成长。

维果斯基认为,脚手架首先帮助儿童以适当的方式思考和界定任务。另外,父母或教师提供完成任务的适合儿童发展水平的一些线索,以及提供促成任务完成的示范行为。

在一些社会中,父母对孩子学习上的协助存在性别差异。在一项研究中发现,墨西哥的母亲比父亲提供更多的脚手架,一种可能的解释就是,母亲可能比父亲更多地意识到儿童的认知能力。

实践成功的个体为初学者提供帮助的一个重要方面是以文化工具的方式呈现的。文化工具是现实的、实在的事物(如铅笔、纸、计算器、计算机等等),也是一种解决问题的智力和概念框架(?),学习者可以获得的智力和概念框架包括一种文化中使用的语言、字母和数字系统、数学和科学系统,甚至是宗教系统。这些文化工具除了提供鼓励认知发展的智力观点之外,还提供了能够帮助儿童定义和解决特定问题的结构。例如,考虑一下人们谈及距离时的文化差异。在城市中,距离是按照街区来说的(“商店离这儿约有15个街区远”),而对于一个农村孩子来说,这样一个测量单位是没有意义的,更有意义的距离术语可以是码、英里、“抛出一个石头那么远”的大拇指原则,或者是其他已知距离和里程的参照(“大约是到城里距离的一半”)。而使事情更复杂的是,“多远”的问题有时不是根据距离,而是用时间(“到商店大约是15分钟的路程”)来回答,根据所指是走路还是乘车又有不同理解,这要依赖于情境——而且,如果是按照乘车时间计算,还要看乘车形式的不同。有些儿童可能在想象中乘牛车去商店,另外一些儿童可能认为是脚踏车、公共汽车、船或小轿车,这也要依赖于文化情境。儿童解决问题和完成任务时可获得的工具的性质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他们所处的文化。

维果斯基关于儿童对世界的认识是他们与父母、同伴和社会中其他成员进行交互的结果,得到了大量多元文化和跨文化研究的证实。这些研究发现,认知发展在某种程度上是由文化因素塑造而成的。生活中父母、老师、同伴的言传身教对儿童具有重要的意义。

当然,维果斯基的认知发展理论同样存在着局限性,他没有说明基本的认知过程是如何发展的,而这方面在信息加工理论进行了阐述。

三、语言和学习的发展

学前期结束阶段,儿童语言的发展能够赶上成人,不论是理解还是说话方面很多达到了成人的语言水平。

      1、语言的发展

相对于三岁前的婴儿期,在学前期儿童使用语言的句子复杂性明显提高,使用数量也有巨大的飞跃。到六岁,儿童的平均词汇量14000个单词左右。要达到这个数量,按一天24小时计算,儿童获得词汇的速度基本上是每两个小时就学会一个新单词。他们通过一个称为快速映射的过程达成这一目标,在这个过程中,新的单词经过短暂接触就与它们的意思联系在一起(自己理解的)。

        2、自言自语和社会性语言。

我们会注意到学龄前儿童在玩的时候和他们自己说话,自说自话。一些发展学家认为这是自言自语,这些言语用来指向儿童自己,有着重要作用。例如,维果斯基认为这些言语用于指导行为和思维。通过自言自语儿童与自身交流,他们能够尝试想法,充当自己的回响板。从这个角度来看,自言自语促进儿童思维并有助于他们控制自己的行为(当你试图在某些情境下控制自己的愤怒情绪时,你是否曾经对自己说“不要着急”或“冷静下来”之类的话语)。根据维果斯基的观点,自言自语最终起着重要的社会功能,使儿童能够解决和思考他们遇到的难题。他还认为我们在思考时进行自我推理会用内部对话,而自言自语正是内部对话的先兆。

另外,自言自语可能是一种儿童用来练习交谈中所需的实践技能的方式,这种实践技能称为语用论。语用论是语言的一个方面,与和他人进行有效和适当交流有关。语用能力的发展使儿童能够明白交流的基础一轮流表达,探讨话题,以及根据社会习俗什么该说什么不该说。当教给儿童在收到礼物时适宜的回答是“谢谢”时,或者在不同场合下使用不同的语言(和朋友们在操场VS和教师在教室),他们就是在学习语言的语用论。

社会性言语在学龄前也有很大的发展。社会性言语指向他人,其目的是让他人理解说话人的意思,在3岁之前,儿童说话似乎只是为了自娱自乐,根本不关心他人是否能够明白。然而,在学前期阶段,儿童开始将话语指向别人,希望别人倾听,而当别人不明白时会感到挫败。因此,他们开始通过语用论来调整自己的言语以便别人能够明白,儿童在某些时候也会懂得考虑别人。

      3、从媒体学习:电视和互联网

电视电脑手机互联网在我们的生活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学龄前儿童,甚至婴儿期的儿童已经开始大量接触手机互联网,而相对接触手机时间,儿童每天的阅读时间明显少于接触媒体的时间。

电视:控制看电视的时间。尽管在过去的10年里,涌现出大量高质量的教育节目,但许多儿重节目的质量并不高,或者并不适合学龄前儿童观众,相应的,美国儿科学会建议应该限制儿童看电视的时间,他们认为,在2岁以前儿童都不要看电视。2岁以后,每天看高质量儿童节目的时间最多不要超过1~2个小时。限制儿童看电视的时间,原因之一与其造成的活动量减小有关。每天看电视或视频超过2个小时(或花大量时间使用电脑)的学龄前儿童,相比观看时间较短的儿童,肥胖的风险显著增加。

学前儿童“电视文学”的弊端是什么?当儿童看电视时,他们往往没有完全理解故事中的情节,尤其是较长的节目,看完节目以后,他们不能很好地回忆出故事细节,他们对故事中角色的动机所做的推论往往非常局限,甚至是不正确的,而且,学龄前儿童往往不能将电视节目中的想象和现实区分开来,比如他们相信,真有一个大鸟生活在芝麻街上。

当学龄前儿童接触电视上的广告时,他们不能批判地理解和评价所接触到的信息。结果,他们会完全接受广告者对某个产品的宣传。鉴于儿童相信广告信息的可能性之高,使得美国心理学会提出建议,针对8岁以下儿童的广告应予以限制。

简而言之,儿童不能很好的理解在电视上接触到的世界,该世界是不真实的。另一方面,随着他们年龄的增长和信息加工能力的提高,儿童理解电视内容的能力也在增强。他们对事情的记忆原来越准确,而且他们越来越能够集中注意于电视节目的核心内容上(?)。这可能提供通过电视的媒介力量促进认知的进步(?)。

        4、为学龄前儿童的学业追求做准备?

研究者比较了中国、日本和美国的幼儿园,发现父母对幼儿园的目标看法有很大区别。中国父母倾向于认为幼儿园主要是为了给孩子日后学业学习提供一个良好的开端,日本父母认为幼儿园给孩子提供了成为集体中一员的机会。美国父母认为主要目标是使孩子更加独立和自力更生。

尽管许多研究者提到关注学龄前儿童的社会性和情绪因素,但有些还是会主要用来提高儿童的认知能力,以为以后正式的学习经历做好准备。

根据发展心理学家戴维.埃尔金德的观点,学业的成功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父母控制之外的因素,如遗传的能力以及儿童的成熟速度。因此,如果没有考虑当前特定儿童认知发展水平,我们就不能期望他们掌握一些学习材料。儿童需要进行适合发展过程的教学,即根据一般发展水平和儿童的自身特点进行的教育活动。同时,不能武断的期望儿童在特定的年龄段应该掌握什么知识,更好的策略是提供一个鼓励学习的环境,而不是强迫学习。通过创造一个促进学习的氛围——比如,给学龄前儿童朗读故事——父母能够使孩子按照他们自己的步伐前进,而不是超出他们的能力水平。

帮助儿童为成功做好准备并避免学业困难的最好办法是什么?尤其当考虑到技术和教育目标及其优先性的快速变化,这会是家长们难以回答的问题。幸运的是,研究者们提供了乐意指标形式的指南,帮助家长决定,他们的孩子何时准备好进入幼儿园了。有些技巧可以将孩子们在幼儿园中取得成功的可能性最大化,这类指标也帮助家长识别哪些方法可以提高他们的孩子的这些技巧。

一个关键因素是自我表达和语言技巧。儿童必须能够很好地与老师和其他儿童交流。这包括口头表达他们的需求和想法的能力,遵从指示的能力,回答问题的能力和专心、耐心听讲的能力。

此外,数学、阅读和专注技能也很重要。一项考察近36,000名学龄前儿童未来学业成功的纵向研究发现,具备基本的数学和阅读技能,并且能够集中注意力是很重要的。研究的领导者格雷格·邓肯评论说,“这种技能能够影响之后的学习,父母可以轻松地在家中传授给孩子。”这些技能包括字母和数字方面的基础知识。

为了让孩子们做好准备,一项重要建议是定期和他们一起读书。这并不只是让孩子在旁边消极地坐着听你读一本书,而是一种让孩子参与其中的互动,通过让他/她猜测接下来会发生什么,或尝试用他自己的话复述故事。这样的活动帮助发展重要的预备技能,如认知和语言技能,对书籍的熟悉,以及社会性和情绪发展。此外,和父母在一起的定期故事时间让儿童形成对学习的渴望和好奇,并向儿童传达父母看重阅读和学习的信息。

其他推荐技能包括跟随一系列指示的简单游戏,表演简单的舞蹈和歌唱等等。

家长帮助孩子准备过渡到幼儿园及毕业学习的最好办法是通过与他们互动——说话,提问,阅读和做游戏。

每个儿童个体都不一样,过犹不及,以上方式需要父母去观察发现哪个方式更适合自己孩子。

你可能感兴趣的:(探秘学前期的生理和认知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