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1219《杰出帝王大智慧》笔记2

4.留住人才就有了成功的资本

  人才是一切生产力的核心,历史发展到今天,人才越发显得突出重要。缺乏人才就像没有汽油的汽车,哪怕再豪华也无济于事,等于废铁一堆。由此可见,人才是一个集团乃至一个国家核心的竞争力。  为了在残酷的竞争中脱颖而出,战国七雄展开了一场旷日持久的人才争夺战。各国不拘一格的任人方式激励着有才能有抱负的人才周游列国去展示自己的才华。

在秦王制定了统一战略后,着手攻打韩国,韩国在秦国的攻伐下,感到危急,为了残喘延命,就想出了一个办法,于是派出了一名叫郑国的人到秦国去做“内间”。根据史书记载,郑国是一个从事水利工程建设的人才,他到秦国的目的就是想要让秦国把人力物力投入到兴修水利工程上去,借以削弱秦国的国力,使秦国无力东伐。  但是当吕不韦失势后,郑国作间的事被发觉了,这时秦人的排外情绪更高了。秦国上下为之震惊,许多宗室大臣议论纷纷,并向秦王政进言说:“诸侯国的人来秦做事,都是为他们自己国的君主来游说离间秦国的,长此下去,秦就有危险了,现在应当把他们驱逐出去。”

李斯与《谏逐客书》

  “逐客令”的下达,把一人推上了历史发展的前台,这个人就是李斯。  “逐客令”公布的时候,客卿李斯就认为此举纯属荒唐而极力反对。李斯出身南方的楚国,他拜著名学者荀子为师,学习“帝王之术”。  李斯认定在七个强国中只有在秦国干事才有前途,于是离开故乡楚国前往秦国。他先在吕不韦门下充当舍人,后成为秦王政的客卿。  由于李斯只是客卿,又与吕不韦有关系,自然也要被列在被驱逐的名单上。  在这个历史的关键时刻,李斯展示了他的政治才华和长远的战略眼光,他向秦王政上了一封书信,这就是著名的《谏逐客书》。

在这篇文章里,他用热情洋溢的语言和严谨务实的文风表达了自己的真知灼见。他说:秦下逐客令是错误的举措。从前,秦穆公求纳四方贤士,从西得到了西戎的由余,在东得到了百里奚,请到了宋国的蹇叔,晋的丕豹、公孙支。这五个人虽然都不是秦国生的,但却使秦国能够兼并二十多个国家,从而才称霸了西戎。秦孝公因为用商鞅变法,使秦国得以富强;秦惠王采用张仪的计谋,打破六国的合纵联盟;秦昭王得到范雎,使王室权力增强,抑制权贵垄断政治的局面,而这四位国君都是以客卿来为秦国建立功业的。  “从这些方面看来,客卿有什么对不起秦国的呢?那些美女、乐声、宝珠、好玉,虽然不是秦国出产的,但大王却多方求取享用。而对于用人却不这样,不问可不可用,不论是非曲直,只要不是秦人都不用,凡是来客都要驱逐出去。这是只看重美女、乐声、宝珠、好玉,而轻视人民的举措。臣听说泰山不出让每一块土壤,所以才能成就其大;河海不拒纳每一个细流,固能成就其深;做君主的只有不遗弃民众,才能显明其德。

让他们去帮助敌国;辞退宾客,让他们去壮大诸侯。这实际上就是借武器给敌寇,拿粮食给盗贼的举措。”  在这篇论理充分、举例详明的文章中,李斯列举了大量的历史事实,并且都是有目共睹,不容秦王政不回心转意。秦王政自有他的难处,他同意下逐客令,是因为他考虑到吕不韦的宾客党羽在朝危害他,而现在他见李斯的谏文,却没有提到吕不韦,消除了他心中的疑虑。另一方面,李斯的谏文句句在理,已经打动了他,所以他当即派人把李斯召回,恢复官职,并取消了逐客之令。从此,李斯成为秦王政的重要谋臣,为秦的统一大业做出了积极贡献。

秦王听后,非常赞同尉缭的看法,对于如何避免合纵局面的形成,是一个关乎统一决战成败的重大问题,秦王询问了尉缭的意见。尉缭说,方法很简单,只要秦王“毋爱财物,赂其豪臣,以乱其谋,不过亡三十万金,则诸侯可尽”。  对于尉缭的建议,秦王感到切实可行,所以,秦王接受了尉缭这个建议,同时,对尉缭处理军事问题的能力也很赞赏,认为他是个不可多得的军事战略家。

为了表示对尉缭的尊敬和重视,秦王在接见他时,坚持以平等之礼对待尉缭,不再摆秦王的架子,以此表示对尉缭的珍惜和对人才的渴望。  尉缭曾写了一部《尉缭子》,这部书内容丰富,列举了战争观、战略战术的运用、军队的训练与管理、指挥艺术等等,对当时战争的规律进行了探讨和总结。  对于尉缭的建议,秦王在统一战争过程中加以付诸实施。许多秦国使者怀揣着金银珍宝,前往各国,想尽办法贿赂收买显贵“豪臣”,离间他们的君臣关系,离间六国之间的关系,而秦则利用六国之间的矛盾,将六国各个击破,实现秦一统天下的战略目标。从历史的发展来看,这一措施很奏效,由此可见,尉缭的战略性建议,在秦国的统一决战中起了重要作用。

说客顿弱  顿弱也是从其他国家入秦的游说之士,其身份类似于宾客。  当秦王政派使者通知顿弱进见时,顿弱请使者向秦王政转达说:“臣客居秦国,按理来讲,相见的时候,我不能参拜秦王。秦王如果能允许臣相见时不行参拜之礼,臣愿意奉召晋见;如果不允许,那么,臣就不敢进见了。”

当顿弱前往宫中见秦王的时候,开始就大谈“名”与“实”。他说:“天下有有其实而无其名者,有无其实而有其名者,有无其名又无其实者,不知大王是否知晓?”秦王政被顿弱弄得莫名其妙,不知顿弱真正要说些什么,便只好回答说:“不知道。”  顿弱接着做出了解释,他道:“有其实而无其名的是商人,商人手不挟持农具耕田,却拥有积粟之实,所以有其实而无其名;无其实而有其名的是农夫,农夫在大地解冻后便从事耕种,于烈日之下赤膊锄草,却无积粟,所以无其实而有其名;而无其名又无其实的是国王,作为万乘大国之君,至尊至贵,没有孝敬双亲之名;用地方千里奉养双亲,没有孝养双亲之实。”  秦王政听出了顿弱是在借他将母亲从咸阳迁出的事情,说自己不孝,羞辱自己,所以面露愠色。  顿弱见自己的言语已触到秦王的痛处,便话锋一转。他向秦王说:“山东有六个强国,以大王之神威,现在重点应当放在山东六国,而非母后那里,臣私下以为大王不会采取如此之策。”  顿弱的寥寥数语,打消了秦王政的怒气,他向顿弱询问道:“山东六国可以兼而有之吗?”  顿弱回答道:“在山东六国之中,韩地处天下的咽喉,魏是天下的胸腹。大王如能出资万金,听任臣下东游韩、魏之臣,离间他们君臣,如果韩、魏的大臣事于秦,则韩、魏从秦。一旦韩、魏服从于秦,则天下即可得之。”  “寡人之国贫,恐怕难以资给万金去供游说。”秦王显得有些为难。  于是顿弱分析了天下的形势,他说:“现在天下大势非常明显,非‘合纵’即‘连横’。若‘连横’成功,则秦称帝于天下;若‘合纵’成功,则楚称王于天下。如果秦称雄于天下,就可以用天下的资财来供养秦;如果楚称王于天下,无论大王有多少财金,却无法据为私有啊!”

是”,于是待顿弱为上宾。  从此,秦王出万金派顿弱东游韩、魏,使韩魏将相事于秦;北游于燕、赵。最后的效果非常明显,赵国名将因赵王中离间计而被杀;后齐又入朝于秦,顿弱之谋功不可没。

不久,韩非的著书便流传到秦国。当秦王政如饥似渴地读完韩非的《孤愤》、《五蠹》时,不禁拍案称奇,起身感慨地说道:“嗟乎!寡人如能得以见到此人,并同他一道交游,死而无憾矣!”  这时,恰逢秦王的长史李斯入内禀事,见大王如此感慨,便向前询问何故。秦王政请李斯阅读案上的竹简,并说道:“先生博学,请看案上的书简,竟是出自何人的刀笔?”

李斯遵命披览书简,片刻间便抬起头,笑着对秦王政说:“禀报大王,此书简乃韩国公子韩非所著,韩非同鄙人曾一道受学于荀卿先生多年,故能一望而知。”  听了李斯的回答,秦王政陷入了沉思之中。  韩非到底都写了些什么,使心高气傲的秦王如此兴奋,并对他五体投地,必欲见之而后快?  韩非的政治学说,主要是在总结和吸收了前期法家思想遗产的基础上形成的;他是一位集法家学说之大成的思想家。他的文章现存55篇,收集在《韩非子》一书里。  韩非是一个君权至上论者,要求加强专制主义的中央集权,这是其政治思想的核心内容。他的名言是:“事在四方,要在中央,圣人执要,四方来效。”所谓“圣人”,就是中央,也即是君主。所以,若欲安国,则必须尊主。因而,韩非借鉴了前期法家的有关学说,提出了更为缜密的法、术、势相结合的专制主义理论。

韩非自觉地站在儒家思想的对立面,疾呼要以法治国,同以德治国唱对台戏。他所说的法,是指由封建官府制定和颁布的成文法。法治的对象是君主驭下的所有臣民;法治的目的是要维系封建的统治秩序,保障圣人——君主对全体臣民的绝对统治。因此,韩非主张法必须严峻,只有实行严刑峻法,老百姓才不敢犯上作乱。人们很少被火焰烧伤,是因为火焰猛烈灼热;许多人溺毙于水中,是因为水性柔弱。严刑峻法就如同一盆火焰,约束臣民老老实实地接受君主的摆布,不敢铤而走险,以身试法。  此外,韩非还鼓吹法不阿贵,赏罚严明,他认为圣明的君主设置官职爵禄,就是为了以此招引贤才,奖励功臣。所以,贤能之人应任大官,拿厚禄;功勋卓著者,应当得到很高的爵位和奖赏。有多大的本事当多大的官儿,有多大的功劳领多厚的俸禄,主张任人唯能,任人唯才,反对儒家建立在血缘宗法关系基础上的任人唯亲的原则。在当时,韩非的此项主张有其进步意义。

千钧重的东西,载在船上也会漂起来,锱铢般轻的东西,若不放在船上也要沉下去;不是因为千钧轻,锱铢重,而是由于有势与无势的缘故。所以韩非得出了结论:抱法处势则治,背法去势则乱,有了势,法的威力才能发挥出来

势既然这般重要,君主应当将其视为自己的眼睛、自己的生命。韩非以形象的语言告诫君主:觊觎君主权势的大有人在,君主一旦失势,即使求为匹夫亦不可得。猛虎依靠坚锐的爪牙能制服狗,若待虎的爪牙移到狗身上,老虎就被狗制服了。因此为君者应当像防贼一样提防所有的人,越是亲近自己的人越要注意,例如父母、妻子、兄弟等等,他们都可能构成对君主权势的致命威胁。

人性恶,但韩非的看法更为极端。他认为人之本性是好逸恶劳、趋利避害,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统统是赤裸裸的相互利用的关系,因此才会有那么多的子弑父、妻谋夫、下僭上、臣弑君。为此,君主要善于潜运权术以御臣民。

秦王本人专横跋扈的政治品格,固然有其个人性情的因素,然而总的来说,是由大一统封建政治决定和推动的,是历史造就了“轻食人”的秦王,尽管在统一前,他的这种品格还未发展到极致。所以,历史的需要迫使秦王采用更先进的理论武装自己。  加强君权、富国强兵、兼并天下、建立帝国,这正是秦王政日夜思念的大事。韩非为秦王日夜思念的大事提出了具体的解决方案,句句话都说在他的心坎上,使秦王犹如夜见明灯。既然如此,他怎能不发出“寡人得见此人与之游,死而无憾”的感慨呢?  连日来,秦王政多次翻阅韩非的书简,读其文而思见其人。为早日见到韩非,使其为己所用,秦王政在急切的心情之下做出了决定,于公元前233年发兵攻打韩国。韩王安见秦国大兵压境,惊慌得手足无措。危难中,韩王想起了韩非。尽管以往从未采纳过他的意见,这次却决定派韩非出使秦国,让韩非劝秦王首先伐赵。

你可能感兴趣的:(20191219《杰出帝王大智慧》笔记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