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少阻力的路不见得是有智慧的路。
~ 提姆.库克 ~
信息化教学的主要目的其实并不在于学生学习成绩的提高,但却不能避开对于这个问题的探讨。从全球这个领域的研究结果来看,教学上使用信息技术能否提高学习成绩大约各占一半,结果仍是众说纷纭。其实使用信息技术能不能提分,关键在于怎么用,因为课堂上的用法决定了它能产生什么样的效果。
信息技术的精准高效是无庸置疑的,正因如此,收集“错题库”便是许多教师所中意的补救教学方法,让学生在电脑上多做练习题,再将做错的题目收集起来,未来复习时只要再做一做错题库中的题目,便能高效地弥补学习弱点,而且每一个学生的错题库内容都不一样,也能达到个性化的效果。
但,这就是对学生最好最有效的提分方法吗?
仔细想想,要建错题库,前提是要做够多的题目,题目要多到能让学生在做题过程中的细微错误都能被收集到。做的题越多,错题库的内容越丰富,这个方法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而,这是时间换来的,更精确地说,是学生用青春换来的。
那么能不能不让学生耗费那么多青春而学习成绩也能有好表现呢?能不能在课堂学习的过程中就让学生的学习能够提高,而不需要在课后做那么多练习,刷那么多题呢?
教学改变了,成绩也就提高了
下面这个例子为了避免同校教师间的比较,故隐去老师所在学校和姓名,只着重说明学生成绩的变化。
Z老师是一位教龄六年的小学数学年轻教师,所任教班级在三年级期末时班平均分是95.2,校内排名第二,和第一名的差距是2.27分,和第三名的差距是0.45分,在校内成绩属于第二梯队的班级。
四年级上学期开始信息化教学之后,班级成绩有了变化。Z老师任教的5班半期考平均分90.21,排名升上校内第一,小赢排名第二班级0.92分。到了期末,5班在区统测的平均分是91.73,区排名第9,胜过校内排名在后班级3.63分。
这份成绩变化可以看出,Z老师任教的5班在四年级上学期半期考成绩由原本的第二升上第一,但和第二名的差距甚微,到了期末则拉大了差距,且在区内排到前列,其他班级则基本区别不大。
造成这个变化除了Z老师开始在课堂上使用教学系统之外,当然还做了教学方法的改变,譬如她在第一次使用教学系统之后的教学反思写作中记下了她将学生课堂生成拍照上传全班研讨、随机挑人让学生表达想法、小组合作让每个人都能说出小组成果等。当学生在课堂上都能热烈参与,学习成绩自然就能逐渐提升。
老师少讲让学生讲
那么学生在这样一个学生生成和多发表的课堂上会产生什么样的变化呢?Z老师班上的小希是一个内向的小女孩,有一天课上小组合作后随机挑人挑到她,上台有些紧张的她表达了自己小组的观点之后收获了掌声,满脸通红的她迅速跑回了座位。晚上家长就给Z老师发来了一段话:“小希今天上台发言了吗?这是第一次吧!她和我说这周定个小目标——主动举手发言。感谢老师鼓励!”
类似的情形也发生在福州中山小学黄小海老师的身上。有一次课上小海老师使用教学系统随机挑人功能挑到一个平时沉默,成绩一般的女生发表,她来到讲台上,手指着屏幕面对着大家表达着自己的想法,然后怯怯地看着老师。小海老师自然要借机大大表扬并给她加分,又抓住她发言中表达的重点给她小组加了分。事后他说:“没想到还有意外收获,过了几天,接到她妈妈的电话,说这孩子最近学习特别感兴趣,特别自觉,于是专门打电话对我表示感谢。”
当学生有目的地发表的机会多了(请注意,不是课堂常见的师生一问一答形式),老师说的比重自然变少了,那如果都不说呢?中山小学林汉铭老师在他的教学中尝试了“无声数学课”,有一次上完课之后他说:“廖同学和他妈妈说:‘今天数学老师一句话没说,但却是我这学期听的最懂的一节数学课。’”学生对妈妈说的这一句话其实很值得教学者仔细思考。
思维训练,方法锻炼,习惯养成
无论小学或中学,结合信息技术的教学方法与模式变革,学生成绩提升都是必然的,而这个提升是因为学生的思维能力被训练了,学习方法被锻炼了,社会互动习惯被养成了,所以它是被固化的,也就是这些思维、方法和习惯被内化成学习的主体,所以学习成绩提高是整体的、可持续的。
福州金山中学政治学科的陈蕾老师通过不同班级信息化教学的频率不同,告诉我们信息化教学常态化与否带来的差异。
在她任教的三个高二政治学科选考班中,陈蕾老师都在学期一开始就使用教学系统来上课,一直到学期末,只有2班是固定每周三堂课都使用,其余两个班每周大约使用二到一次。在半期考成绩表现上,2班位列中间,平均分数小输给最好的3班1.74分,到了期末考,2班平均分变成排头,胜过排名其后的3班2.76分,所有学生进步分数的平均是15.4分,远远多于另两个班,而且标准差也是三个班中最小的。在两次测验的分数上,只有2班是每一个学生都提分了,没有一个人的分数是下降的。这些数据充分说明2班不仅分数高过其他两班,每一个学生的进步幅度最大,彼此间的分数差异则是最小,换言之,班上整体都提高了,而不是个别或部分的学生。
通常老师比较喜欢教活泼开朗的班级,因为课堂上学生比较活跃,发言比较积极,课堂气氛比较好,教起来比较愉快。而拘谨内敛的班级上起课来,教师比较感受不到学生的积极性,课堂气氛比较沉闷。可是这个2班却恰恰是后者,就像班主任形容的:“乖乖的2班,大部分老师都头疼。怎么问了都不回答。”由于陈蕾老师每堂课都使用教学系统,通过数据精准决策,提高教学效率,课堂变得不一样了。如同学生桐所说:“我觉得使用反馈器很好,可以知道大家真实的掌握结果,也比较有效率,每一个人都会去选、会去思考,不容易走神,而且可以调动课堂氛围,不容易陷入死一般的沉默。”
此外,陈蕾老师在课堂上也在提问后组织小组学习,让所有学生参与在课堂活动中,调动了学习积极性,学生欢就说:“我觉得小组讨论的内容是比较有意思的,自己大多能参与,同学讨论比较放松,讨论的过程也能记住一些东西,对学政治的帮助还是很大的。”
当然并不是陈蕾老师故意要制造班级间的差异,而是2班有一位负责任的科代表同学,她会在每一节课上课前提早到办公室领取反馈器,并在课前发给每一个同学,老师进教室上课时就已经看到每个人手上都有反馈器了,也就让她想要获取学情时,就能通过提问取得反馈,进而组织适当的学习活动。
有一次我去陈蕾老师课堂观课的时候,2班班主任很怕学生表现不好,还特地前来关注,课后她跟陈蕾老师说:“在2班开课,王教授也莅临了。不放心的班主任我,担心砸了。偷偷去现场看了,让我超惊喜的是。在其他学科死寂般的2班,在女神课上却异常活跃,个个跃跃欲试,畅所欲言。小组合作也非常‘实在’。同样作为教师,真心佩服蕾女神。刻意的练习,一个个调动思维的问题链让学生们都‘动起来’。遇上女神是2班的荣幸。”
只有课堂上学生的思维都能被调动起来,有意识的、有意义的小组活动才能真正发挥效果,而这得靠信息技术的驱动。比起机械式地利用信息技术,教师更应该在课堂教学过程中,通过善用技术,关注学生思维的训练、方法的锻炼和习惯的养成。当这三件事做好了,提分只是副产品,老师和家长都能清楚地看到学生素养的提升,也就是个人素质的提高。唯有如此,才能不浪费学生的青春时光在无谓的“学习”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