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读《庄子》中认识自己正视自己

大学以前,背过庄子的《逍遥游》,可是也就只是背了。这次疫情期间,老师给了我们一个作业,给《庄子》的一篇进行注释与翻译。也是这样一个机会,让我拿出比起以往更多的时间和注意力去了解这样一位充满智慧的先哲和他的著作。

和庄子做朋友

一篇篇地理解下来,我不禁对自己说:“遇见庄子,我才遇见了自己,遇见了生活,遇见了人生。”

也许每个人因为境遇和期待的不同,所接受和肯定的价值观也不尽相同。但是,我想,一步步了解庄子并与其交往的过程中,我会更加认识自己和我所向往的生活与人生。

在此,我想将自己的一些见解与启发表达出来。虽然学识浅薄,了解亦不深入,但是有所输入有所输出总归是好的。如果有不同的见解,也欢迎各位书友一起探讨。

《庄子•山木》篇第一则—“材”与“不材”

原文


本则所探讨的问题:

对待外界的赞誉诋毁的评价应该如何处世。

本文所说的是很经典的“材与不材”之论,似“有用与无用”之论。而庄子认为“无用之用是为大用”。

“材”“不材”其实是一种外界评价和选择,弟子看见不同的结果,询问庄子面对外界不同的评价和选择,自己应该如何应对?

庄子给出的答案是:“乘道德而浮游”、“其唯道德之乡”。简单来说,就是顺应自然,随心所欲,独立于世界之外,遨游于自然之间。“材”和“不材”的评价是外部利益攫取者对于其对象的评价,而不同的利益攫取者会有不同的利益需求,致使他们从不同的价值角度来评价一件事物,而对象本身并不能决定和满足所遇到的全部利益攫取者的利益需求,对象所遇见的有利或无利的境遇亦不能为己所变,而只能随物而动,看自己“造化”。自己所能做的就是做好自己,顺应自然。文中的“木”,它“枝叶盛茂”,是否真的是“不材”呢?“材”与“不材”只是评价的人不同。伐木工只看见了它的实用价值而不能看见它的审美价值,如果换作一个热爱自然山水的文人墨客,这棵“枝叶盛茂”的大树却是有“材”的,这是从价值判断的角度来理解。而从遭遇的角度来理解,生死就更由不得这棵大树了。伐木工谓其“不材”而不砍伐它,这是一种万幸、造化,但是换作文人墨客,即使它“材”,也不会砍伐它。所以从遭遇方面来讲,“生”与“死”也不是这棵大树所能控制的,不是因为它本身“材”与“不材”,而是所遇外界环境不同。所以,大树能选择的也只是顺应自然自由生长、顺其造化。

对于主人家那只鹅,同样是这个道理。换成一只狗、一头狮子、一头大象甚至一只蝙蝠,敬畏自然爱护生命的人从他们身上发现生命之美、感受自然的活力,只需要做其本身也可以活得很好,而对它们只存在贩卖和食用的意义的人,即使再怎么忠诚可爱,也会遭遇杀害。所以这种评价与遭遇是外界施加给它们的,而他们自己不能控制不能选择。所以,万物能做的就是顺其自然,随物造化,让自己活得不累。

评价任何一样东西好与不好也不应该偏执拘束于某一方的观念或者陈规定律,而应该随心随性。不同的鉴赏者根据自己的感受来评价一部作品,而不同的创作者则根据自我的感受来表达情感创作作品,怎么可以固执一方以致于顾此失彼呢。这也是庄子所说的:“无誉无訾,一龙一蛇,与时俱化,而无肯专为。一上一下,以和为量,浮游乎万物之祖。物物而不物于物,则胡可得而累邪!”“物物而不物于物”即是自己去选择如何对待外部世界的评价,为不是为外部世界的评价而失去自我。

用通俗一点的话说,人活得舒坦自在才是最基础而重要的处世之道吧。

面对“万物之情,人伦之传”也该归于“道德之乡”,不可偏执一方而专为。“合则离,成则毁;廉则挫,尊则议,有为则亏,贤则谋,不肖则欺。”有聚有散,有成有败,也是万物之理,人之常情,何必过分固执于分别或者失败;一个人处世尖锐就会遭受打磨,则顺应自然去面对打磨;当你是个贤者的时候,外界会谋算你,而当你无能的时候外界又会欺辱于你,这都是自己难以控制的,又何必纠结苦恼呢,顺其自然便罢。

在庄子看来,不滞就是于自然无所违,不凝滞于任何思想、任何事物,从而达到圣人不凝滞于物的境界。吾生有涯,而知也无涯,以有限的生命去极端的追求无穷的知识、利益,而忽略身边一切的美好这是滞碍郁滞的。庄子认为只有不滞于物,才可乘物以游心,而不被任何思想、利益所奴役、所累,才是全生。

而庄子的处世之道论及给后世的文人诗者面对外部世界的遭遇时的指导也很影响文人的心境与创作。不仅体现在观念主旨上,还体现在内容选择及艺术风格与技法上。当文人积极入世而得不到重用赏识的时候、当生不逢时、怀才难遇的时候,庄子的“乘道徳而游”“归道德之乡”这给了失意的诗人文人很多慰藉和启示,也造就了一代隐逸诗人和贬谪诗人。

你可能感兴趣的:(在读《庄子》中认识自己正视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