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该教育孩子“以德报怨”还是“以直报怨”?

儿子这学期的英语书上有一篇文章很有意思。

有只小兔子想要做apple pie,她请其他的朋友帮忙can you help me?大家都回答no。有人说I’m watching TV,有人说I’m doing a puzzle,有人说I’m doing my homework,于是小兔子只能每次都说“ok,I can do it myself!”最后,apple pie做好了,小兔子问“who want to eat the big apple pie?”小动物们都跑来说“I want to eat the big apple pie!”

如果你是小兔子,你会分享给朋友吃吗?

我相信,很多人都会选择分享。这并不奇怪。在我们几千年的传统文化中,一直有“以德报怨”的美德啊!

以德报怨,指不记别人的仇,反而给他好处。

有一个流传很久的故事。梁国的边境兵营和楚国的边境兵营都种瓜。梁国戍边的人勤劳努力,经常浇灌他们的瓜田,所以瓜长得很好;楚国士兵因为懒惰很少去浇灌他们的瓜,所以瓜长得不好。楚国士兵心里嫉恨,于是夜晚偷偷去破坏他梁国的瓜。梁国士兵发现了这件事,于是请求县尉,也想偷偷前去报复破坏楚营的瓜田。县尉拿这件事向宋就请示,宋就说:“唉!这怎么行呢?结下了仇怨,是惹祸的根苗呀。人家使坏你也跟着使坏,怎么心胸狭小得这样厉害!我教给你一个办法,每晚派人过去偷偷浇灌他们的瓜园,不要让他们知道。”于是梁国士兵就在每天夜间偷偷地去浇灌楚兵的瓜园。楚国士兵早晨去瓜园巡视,就发现都已经浇过水了,瓜也一天比一天长得好了。楚国士兵感到奇怪,就仔细查看,才知道是梁国士兵干的。楚国县令听说这件事很高兴,于是详细地把这件事报告给楚王,楚王听了之后,又忧愁又惭愧,把这事当成自己的心病。于是告诉主管官吏说:“调查一下那些到人家瓜田里破坏的人,他们还有其他罪过吗?这是梁国人在暗中责备我们呀。”于是拿出丰厚的礼物,向宋就表示歉意,并请求与梁王结交。这就是典型的“以德报怨”。

我们的骨子里流淌着“仁”的血液,常常干出以德报怨的事。

《北史.卷七.韩襃传》“所获贼众,不足为多,俘而辱之,但益其忿耳。请一切放还,以德报怨。”

清《夜谭随录·王侃》:“尝闻以德报怨,不闻以怨报德,况内人贤淑,必非酖毒,虽云异类,何忍弃之?”

小时候在学校里被同学欺负了,父母偶尔也会说:“你跟他去做朋友,带着他一起好好学习。”

……

这样的做法无可厚非,但当事人心中会不会意难平?“有人打你的右脸,连左脸也转过来由他打”?

我们回溯《论语》中“以德报怨”的出处。《论语.宪问》:“或曰:‘以德报怨,何如?’子曰:‘何以报德?以直报怨,以德报德。’”

注意,以德报怨是疑问句,而孔子的主张是以直报怨,以德报德。

以德报怨的初衷是希望以宽容的心感化犯了错误的人,使对方认识到自己的错误,从而改过自新。以直报怨则是倡导以公平正直的态度对待伤害自己的人。以怨报怨是以牙还牙,对方伤害我,我也伤害他。

以怨报怨当然不可取,那么,对待伤害自己的人,我们应该以德报怨还是以直报怨?

以德报怨,是用同理心唤起对方的同理心和良知,但这就带来一个谬误,因为但凡有同理心的人在当初也许就不会犯下这样的错误。以德报怨,有纵容错误的导向。

以直报怨,是通过法律或规则来约束人们的行为,你做了坏事,你就受到应有的惩罚,这样你就知道下次你再做坏事的时候,也会受到相应的惩罚,从而使人不敢作恶。

所以,我会跟孩子讲讲以德报怨和以直报怨,他遇到了欺负或者别人的错误,不用包容,不用纵容,严肃地指出对方的错误,可以拒绝对方的不平等要求,严重的可以请老师、家长处理。

在学这篇课文的时候,我问儿子:“如果你是小兔子,你会请朋友们吃apple pie吗?”

儿子马上回答:“不,我辛辛苦苦摘苹果、切苹果的时候,没有一个人帮我,他们宁可看电视、玩拼图也不帮我,我不会给他们吃的。”我赞同他。同时也跟他说:“如果小朋友认识到了自己的错误,主动表示下次再遇到这样的情况会主动来帮助你,你也可以分给他们吃一些。好不好?”儿子想了想,点点头。

书中的小兔子对围拢过来想要吃apple pie的朋友说:“no,I can eat it myself!”

我觉得这样的回答也挺好。

你可能感兴趣的:(我们该教育孩子“以德报怨”还是“以直报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