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69期【教师随笔】《陪读》《归来却是不得已》

                陪      读

                文\ 野川中学 崔丽华

      上午八点二十,阳光穿过玻璃照得室内一片明亮。书桌上,电脑已经打开,散热扇发出轻微的转动声。书桌前,一套粉嫩嫩的儿童课桌椅端端正正地摆放着。上了一年级的女儿正在我的指挥下整理学习用品,再过十分钟小丫头就要开始上网课了。我搬了个小凳子,端了杯水坐在旁边,准备开始每天的陪读。

      八点半,随着数学老师亲切的问候声,网课开始了。我赶紧放下水杯,看了女儿一眼,嗯,小丫头坐好了。老师开始展示图片并提问:“小朋友们,你能从图片中发现哪些数学信息呢?找出来就可以连麦回答了。”我迅速转头看向女儿,急忙问:“找到了吗?先跟妈妈说一下,说好了,妈妈再给你连麦。”女儿看看电脑屏幕,高兴地点了点头。我心头一喜:“那快说,你发现了什么?”小丫头直起身子,拿着铅笔指着电脑屏幕开始数:“我发现了1、2、3……”,慢性子的女儿拖长声音地数数让我心里一阵着急,不由地催促:“数快点!”同时把鼠标移动到连麦的图标上,终于女儿数完了,15只鸭子。我迅速点下鼠标,长舒了一口气。仔细一看,屏幕上连麦的请求已经排了长长的一列了,唉,还是慢了!这次估计老师点不到了。

      果然,这次老师没有点到我们。接下来的时间,问题一出,我就盯紧女儿,右手时刻握紧鼠标,小丫头一回答完马上按键,争取为女儿抢到连麦的机会。可惜每个孩子似乎都在抢着回答问题,连麦的列表里每次至少都有二十几个小朋友,甚至还有不少家长帮孩子在对话框里打字:我会,老师叫我,叫我!我不由抚额,小小的一年级,竞争真激烈啊!

      一个个问题过去了,这节课的内容要结束了,老师还是没有点到我们,女儿有点失落,趴在了桌子上。我想:这节课估计没机会了。正准备喝口水休息一下,屏幕忽然闪烁了一下,一个对话框弹了出来“老师通过了你的连麦请求,是否接通”,我刷地站了起来,挪动鼠标,快速地点了接通,1秒,2秒,我在心里祈祷:快点接通,千万别卡!刷,镜头出现了,扭头一看,女儿的眼睛亮晶晶的,腰板笔直,已经对准镜头,开心地开始回答老师的问题。我在一旁紧张地盯着女儿,呼吸都放缓了,答案就在嘴边打转,差点就蹦了出来。终于,“太棒了,回答正确!”老师结束了连麦,我和女儿一声欢呼,同时咧开了大大的笑容。

      一节课结束,准备好的热水已经凉了,我都没顾上喝一口,比自己上学还紧张。歇一口气,喝杯热水,就接着开始为女儿的课后作业抄题,小棒、苹果、正方体……一个个都得认认真真地画好,要知道,我女儿班里家长给孩子抄的题一个比一个漂亮,不认真写根本拿不出去。抄完题,监督着女儿做完,判阅,改正,然后上传,一个上午也就过去了。

      不由感慨,当家长还真是不易,为了孩子不输在起跑线上,每个家长都是使劲了浑身解数。难怪有人说:这个世界上比所有行业都更辛苦的是为人父母。累吗?自然是累的,可看着孩子的成长,那份心里的满足却也是实实在在的。这份满足是我们的,是我们用一生的奔忙换来的。哪怕时光流逝,容颜老去,脊背弯曲,只有这份满足最为珍贵,也最无可比拟!

            归来却是不得已

                      文\程玲燕

      自古文人爱出仕,仕途之难难于上青天。

      自古以来,中国文人大都受儒家思想的影响,考取功名,挣得一官半职是一生为之奋斗的目标。究其原因,往大处说是报效国家,为民谋福利;往小处说是光宗耀祖,实现个人价值;势利点说,像《那年花开月正圆》的赵白石所言:“再入仕途,是因为我要保护我想保护的人。”

      以大唐盛世为例,看古代文人出仕的艰难,令人唏嘘不已。青年才俊陈子昂几次落榜,后砸百万古琴论锦绣诗文名躁长安进入官场,为人耿直敢于谏诤,征契丹被贬军曹,写下“独怆然而涕下”,终冤死狱中。李白才华横溢,胸怀匡时济世之抱负,不惑之年在玉真公主和贺知章的推荐下做一御用文人,结局是被赐金还乡,“拔剑四顾心茫然”,后流放夜郎。诗圣杜甫抱着“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政治理想,至长安十年有余,却因李林甫“野无遗贤”的闹剧,四十四岁,为生计才接受了一个所学无用之职。

      再看经济高度繁荣、文化极度昌盛、社会高度自由的宋朝:周敦颐正直方正、洁身自好,可谓真君子,却只能靠舅父向皇帝保奏,谋得一个监主薄的职位。苏轼二十岁金榜题名,宋仁宗惊喜,文坛领袖欧阳修惊叹,贤相韩琦称奇,然“乌台诗案”,被贬“黄州惠州儋州”,一生颠簸在贬谪之路上,好在东坡先生有着“一蓑烟雨任平生”的豁达。

      “出仕乃是正常,归来却是不得已”,纵然仕途之难,难于上青天。接下来,看陶渊明的出仕之路。陶渊明二十九岁至四十一岁做官,其间两次出仕,两次归隐。出仕与归隐的矛盾点是一方面“猛志常在”,也为填饱肚子;另一方面性格耿直,不肯与官场苟合。陶渊明最初出仕,可能也是向人恳求得来的官职。陶担任八十天的彭泽县令是迫于经济压力,养家糊口的现实,但性格耿直,品格刚正,终究不能向腐朽黑暗的官场低头,留下“不为五斗米折腰”的美谈。

      同样有济世猛志,他是独特的存在。与陈子昂比,他虽生活贫困,但尽享二十一年的田园生活与天伦之乐,而能文能武的陈子昂三十六岁冤死狱中;与李白比,李白有“五花马,千金裘, 呼儿将出换美酒”的雄厚财力,他不得不为吃饭问题纠结苦闷;与杜甫比,他没有“为什么我的眼中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的爱国情结;与周敦颐比,他的祖父陶侃几乎篡位,外祖父孟嘉依附“叛逆”的桓温,他自己也曾当刘裕的幕僚,“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与他确有距离;与苏轼比,他隐居避世似乎有些消极,不如东坡夹在党派排挤中,仍“在其位谋其政”,颇有政绩。

    “除杜甫外,陶渊明的诗注释家最多”,可见后人对他的重视与敬仰。可为什么会赢得后人足够的重视与敬仰?这是回旋于我脑海中的疑问。读李长之的《陶渊明传》和陈桥生的《陶渊明》,似乎有所领悟。

      一看天然的喜好和美好的性格。“少学琴书,偶爱闲静,开卷有得,便欣然忘食……亦复欣然有喜……自谓是羲皇上人”,“少天适俗韵,性本爱丘山”,陶渊明爱悠然、闲适、恬淡、自由的生活;“少时壮且厉,抚剑独行游”,陶渊明有仗剑远游的远大志向;“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陶渊明时常物我两忘,甚至“无我”,一派天然纯粹。他不是完美的,他受庄子影响,思想上有“小国寡民”的短浅,不过,瑕不掩瑜。

      二看身处的社会环境。陶渊明经历了四个朝代,晋改为楚,楚又改为晋,晋再改为宋。晋腐朽黑暗,桓玄拥兵自重、豪奢纵欲,刘裕、刘敬宣也不过是党同伐异。所以他虽然欣赏夷齐的气节,却不效仿他们的愚忠;虽然与屈原一样身处乱世,却清醒地认识到刘裕之流不过是搞残忍狡诈的政变,所以不会以死殉“国”;他渴望像“刺秦的荆轲”一样,却无从忠起。于是,他称官场为“尘网”“密网”“宏罗”,而自己是“羁鸟”“池鱼”“倦鸟”。

      三看身边的朋友。陶渊明身边的朋友羊松龄、殷景仁、周续之等“易代随时”也不过是“依附政权而殉道,“山水诗人”谢灵运”在陶渊明死后六年被诛杀。陶渊明希望像许由往颍水之滨;佛教大师惠远圆寂,信奉儒学的他也不肯随俗;六十二岁又老又穷又饿时,拒收檀道济送来的米和肉。随着政权的更替旧友被诛杀,只剩下颜延之与他做邻居,日日饮酒。

      四看“归园田居”的生活方式。曾经很仰慕竹林七贤的返璞归真,率性自然,但现在看来,用“竹林七怪”来形容也可,尤其是刘伶、王戎、阮咸等人用清谈、饮酒、佯狂等方式来排遣苦闷心情的行为,不免有点沽名钓誉。陶渊明回归田园,踏踏实实做农民,“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相见无杂言,但道桑麻长”,“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虽有荷锄倦,浊酒聊自适”,清静的田园、淳朴的交往、躬耕的体验,让我们看到了一种返璞归真、超脱世俗、接地气、美好温暖的普通老百姓的生活。他的生活哲学体现了中庸之道。

      隐居生活很苦,屡遭灾祸,“夏日长抱饥,寒夜无被眠”,  宁守贫贱,固守穷节,终“使愿无违”。这不就是孟子所说的“舍生取义”吗?不吃嗟来之食,甚至拒绝送上门的肉米,不做失其本心的事!

    “出仕乃是正常,归来却是不得已”,  两仕两隐的不得已中,他的品格越来越高洁,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心越来越坚决,“性刚”“禀气寡所谐”“质性自然”“吾不可回”。清代龚自珍赞陶渊明“万古浔阳送菊高”,他如傲霜的菊花与世无争、品格高洁、坚守本心、生命力顽强。

   

你可能感兴趣的:(第369期【教师随笔】《陪读》《归来却是不得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