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简碎語>石墨老人

〈秦简碎語>石墨老人

秦简牍书法主要是指四川青川、甘肃天水、湖南长沙、湖北云梦、河南信阳等地发现的战国时代墨书竹简,字形较方,多取横式,但在笔画上多取圆转的趣味。由于书写者不同导致风格各异,有严谨、洒脱、纤细、粗犷等区别。是目前我们见到的时代最早、数量最多而成系统、字迹又很清晰的自接用笔写成的汉字。

一、青川木牍

1980年,四川省青川县郝家坪发现了72座战国、秦代墓葬,青川木牍是从第50号墓中出土的。共有两件木牍。一件长46厘米,宽3.5厘米,由于残破得很厉害,文字无法辩识。另一件长46厘米,宽2.5厘米,正面书3行121字,背面书4行33字。内容关于四川地区法令,是更改田律令的具体执行办法。墓葬年代被认为是秦昭王元年(公元前306年)前后,这是了解秦统一以前法律一斑的珍贵史料。

二、天水日书简

日书简于1986年4月在甘肃天水市放马滩1号秦墓出土。竹简,计460枚。现藏天水北道区文化馆。简成册于战国末的秦王政八年(公元前239年)。根据书写时间和书写风格的不同,与前本中《月建》等七章相同外,尚有有关禁忌诸文,计有20章;墓主记8枚,系纪年文书(呈向御史的“谒书”)。各简文字多在25~40字不等,最多者43字。

三、长沙木简

1951年,在湖南省长沙市五里牌出土的竹简38件(遣策)。1953年,长沙市杨家湾出土竹简72件(妆奁册)。1953年,长沙市仰天湖出竹简43件(遣策)。

四、云梦秦简

1975年,在湖北云梦县睡虎地,发掘了从战国末到秦时代的墓葬12座。其中第7号墓的木制室门楣(门上之梁,长116厘米,宽20厘米)上刻有“五十一年,曲阳士五邦”9字,这被认为是秦昭襄王五十一年(公元前256年)的作品。从第四号墓出土了2件木牍,完整的一件长23厘米,宽3厘米左右,两面共有墨书360字。另一件下部残损,残存长17厘米,宽近3厘米,两面共有墨书约168字。内容是书者自旅途中写给家人的信,这一类东西也是新发现的史料。在12座墓葬中所出土的最重要的文物,是从11 号墓的木棺内发现的竹简,总数约115枚。这批简大部分完好,长23-27厘米,宽0.5—0.6厘米,内容以书籍为主,可以识别的有《编年记》、《语书》、《秦律十八种》、《效律》、《秦律杂抄》、《法律答问》、《封诊式》、《为吏之道》、《日书甲、乙》等。其中,有关秦代法律的文献超过半数,作为研究秦律、政治、社会的基础史料,具有重要价值。从《编年纪》看来,墓主是一位名字叫做“喜”的人,《编年纪》可以说是一部杂记有国家大事件的“喜”的年谱,始于秦昭王元年(公元前306年),终于秦始皇三十年(公元前217年)。书体是所谓“秦隶”。

关于秦隶,在此之前已经有各种各样的意见发表,但由于云梦简的出土,可以确知在相当早的时候隶书就已经通行了。由后面将要叙述到的马王堆帛书、银雀山竹简等来看,秦隶与前汉时代墨书字体基本上是一样的东西,从书体变迁史的角度来看,这算是划时代的发现。

五、曾侯乙墓竹简

1978年在湖北随州市西郊擂鼓墩一号墓出土了大量的文物,其中有240余件竹简,每简长72—75厘米,宽1厘米,字数合计约有6600字之多,内容主要是记录葬仪用的车马与兵甲。

六、包山楚简

1986年11月在湖北荆门市十里镇王杨村出土楚简444枚,其中有书简282枚。主要为司法文书、遣策、卜巫祷文等。

七、信阳楚简

信阳楚简系战国早期的简牍之一。1956年初出土于河南信阳市长台关西北小刘庄,出土竹简148枚,内容为古书与遣策。

八、楚帛书

1942年9月盗掘出土于湖南长沙东郊子弹库的纸源冲楚墓。1946年带到美国,现藏于纽约大都会博物馆。是我国年代最早、文字最多的完整章篇帛书。写在一幅近于正方形的帛上。整幅文字分三部分,中间两段文字相互颠倒,一段13行,另一段8行,四周环列12段文字,每段各附一神怪图像。帛书墨迹的内容有一大段是记述天象岁时吉凶和一小段记述禹和锲治平水土步定岁时。是一部“写在帛上的楚历书”。字体为战国手写系统文字,其用笔结体与青川木犊文字有相似之处,同属于旧称六国古文体系。

从已经出土的大量的春秋时代的朱书墨迹文字的发现来看,成熟的笔墨技巧已在秦汉时代运用纯熟。

由于中国古代文字有篆书向隶书的演化与过渡。因此,表现在秦简上,文字的书写习性中仍然带有篆书的笔意。我们从春秋战国这一历史时期的简牍帛书中可以发现,汉字及其书法变化发展的共同趋势,在当时是一个普通现象。隶书的最终形成,是战国各国地域书法约定俗成共同作用的结果。秦简在中国书法艺术史的意义,在于其古隶的体势、笔法奠定了后来隶书的基本格局和演变方向。

图片发自App
图片发自App
图片发自App
图片发自App

你可能感兴趣的:(〈秦简碎語>石墨老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