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南阳市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联考语文试题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伴随着互联网和智能手机的高速发展,受众早就进入了娱乐至死的大众狂欢时代,诗歌的传播也容易被“泛娱乐化”思维侵蚀,成为读图时代饭后谈资和娱乐消遣。对诗歌而言,这是一种饮鸩止渴的异化传播,在喧嚣过后,严重背离了受众对诗歌固有的审美期待,在及时行乐的拟态环境中,诗人、诗歌和诗坛正被时代和受众疏远和放逐。一面是泛娱乐化内容轻轻松松就能博关注、博眼球;另一面,则是主流诗人和诗歌作品在互联网的传播语境中拼尽全力才能昙花一现。诗歌创作者追求著作等“身”容易,实现著作等“声”则“难于上青天”。
中国是一个诗歌的国度,几千年来优秀的诗人群星璀璨,大量的优秀作品铸就了传统诗歌辉煌。中国新诗诞生百年,却一路坎坷。如今,当人们充分享受着信息时代丰盛的文化盛筵时,新诗却在大众文化的边缘徘徊,处境愈益困窘尴尬。那么,印刷时代的“温柔乡”,是否真的会变成网络时代的“英雄冢”?如果说诗歌有圈层,究竟是“作茧自缚”,还是“化茧为蝶”?
传播要“破圈”,创作必“破茧”。新诗要从文章与论著本位中走出来,从行业报刊与传统媒体中走出来,不能只是将自己在传统媒体发表的作品原样转贴在网络上,而是要适应新媒体进行创作话语的转化。若以诗歌为母体,仅仅依靠“诗歌+”,以诗歌加朗诵、音乐、短视频的罗列结合,换汤不换药,是不能衍生出“第八艺术”的。
(摘编自梅喻礼《诗歌“破圈”难,“出圈”更难》)
材料二:
在常人看来,诗歌是小众的艺术,诗歌写作也不过是小圈子里的自娱自乐和孤芳自赏。今天,仿佛只有诗人还在读诗,诗集也只有在诗人之间互赠,形成了某种悲哀的“闭环传播”。读者大众可能更青睐于心灵鸡汤和段子笑话,对诗歌是避而远之。那么,面临着“后疫情时代”的全新语境,当下诗歌写作如何适应并融合新媒体的发展,实现破圈后高质量传播呢?
品牌的塑造和建设对于诗歌传播而言极为重要,尤其在当下新媒体传播语境下,品牌形象对于推动诗歌生态的健康发展作用巨大。近年来推出的一系列诗歌节目、优质诗歌公众号等,在引导力、传播力和品牌力等方面精心策划,实现品牌驱动,提升诗歌到达率。内容是传播的核心,没有优质的内容,难以建立长久的传播凝聚力。近年来文学纪录片《我的诗篇》《摇摇晃晃的人间》《文学的日常》《文学的故乡》等,因为高质量文本、专业的团队、精细化制作等,引发了圈粉热潮,形成了叫好叫座的口碑,实现了网络上的破圈传播。一些刊物推出的诗歌活动如“星星大学生诗歌夏令营”“十月诗会”“长三角青年诗人改稿会”等也逐渐吸粉,形成品牌效应。长江诗歌出版中心立足精品诗歌传播,连续策划推出多部经典诗集,俨然成为诗歌传播的高地。
受众的接收程度,决定了诗歌传播的到达率问题。这就要分析了解受众需求,进行圈层和心理分析,做到精准传播,实现事半功倍。2016年,在杭州由一群“80后”“90后”青年诗人组成的诗人团体“诗青年”,发起了帮助青年诗人免费出版人生第一本诗集的“陪跑计划”,引起了青年诗人内心的共鸣。这个活动的成功传播,缘于他们精准地抓住了青年诗人免费出版人生第一本诗集的心理,更以“诗歌写作陪跑”的情怀吸引了广大青年诗人的关注,激发了互联网上各个圈层参与“陪跑”的热情。
诗歌是小众的艺术,如何通过跨平台“借力”,实现诗歌的融合发展?近几年来,异军突起的几个诗歌公众号,诸如“为你读诗”“读首诗再睡觉”等精心策划,跨屏融合,率先实现诗歌“走出去”。他们借助明星艺人的传播效应,定期邀请流量嘉宾朗读诗歌,将诗歌阅读、评析和音乐等元素融合推送,实现了传播效应最大化。此外,诗歌和民谣、绘画、书法等领域的融合发展也成效显著,如“诗歌遇见民谣”等活动,借助多平台多形式的展示,以别开生面的形式展现在大众面前,给人以耳目一新的感觉。新媒体语境下,诗歌传播方式的改变,打破诗歌“小众”的传统印象,拉近了诗人与读者的距离,形成了新的诗歌传播业态。
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性进程中,诗人的笔如何回应时代之问?当下我们经历着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为文学创作提供着取之不尽的题材、生动壮阔的想象力和源源不断的激情。近年来从互联网走出来的如郑小琼、许立志等诗人,无不是用诗歌写出了火热的生活和真实的人生,记录了时代里普通人的动人故事,引起了大众的共鸣。这些被学界和大众以某种心态冠之以“打工诗人”“草根诗人”等称号的诗人,至少给诗歌写作添了一杯醋、加了一把盐,让写作有血有肉,有人间烟火,有每一个大众的真实倒影。
(摘编自卢山《新媒体语境下诗歌破圈传播的路径探析》)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当下,互联网和手机的高速发展,是诗歌的文学价值不断被消解,诗人、诗歌和诗坛被受众疏远的关键原因。
B. 要打造品牌的诗歌节目或公众号,应以优质的内容为传播核心,《我的诗篇》等节目就是范例。
C. 诗歌传播的传统方式已很难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要向多元化、跨媒介的方向发展,形成新的传播业态。
D. 诗歌创作不能高高在上,要深入现实生活,从中提炼题材、汲取激情,反映时代发展和真实火热的生活。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中国传统诗歌曾取得璀璨的成绩,而新时代诗歌却处境艰难,这与当下娱乐至死的时代思想不无关系。
B. “诗歌+”的罗列组合无法使诗歌在新媒体时代传播,必须转变思维,探求新的破解之道。
C. 诗歌受众群体相对较小,这不利于诗歌的创作和传播,因此要理解受众心理,多方法扩大受众范围。
D. “我在某个机台上打磨生活,涌动如潮汐的未来”这样的诗歌立足于现实,反映出了普通打工者的生活。
3. 下列选项,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一观点的一项是( )
A. “2022中国当代诗歌朗诵会”6月30日晚在塞纳河畔巴黎中国文化中心举行,受到中法两国文化界瞩目。
B. “青春诗会”邀请明星诵读诗歌,引发全网关注的同时,网民的讨论点却在流量明星是否在海报的C位等娱乐话题之上。
C. 微博传播的碎片化适合传播短小精悍的诗歌内容,但因对字数的限制,无法传递更多的作者和背景等信息。
D. 传统刊物《诗刊》虽是重量级诗歌刊物,但是发表的诗歌,真正能读到的人也并不是很多,影响也不是很大。
4. 两则材料都论述了新时代诗歌破圈的相关内容,但侧重点不同,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5. 下列文字是对《中国诗词大会》的介绍,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中国诗词大会》成功的原因。
《中国诗词大会》依靠良好的创意、精妙的题目与赛制、完美的视觉效果收获了良好的口碑。《中国诗词大会》将古人的审美境界、文化品格与当代社会生活方式、思想理念相互融合。其中的时尚元素十分明显,符合年轻人话语表达的新方式。2021年启动“跨界创新”,联合中央广播电视总台音频客户端云听,推出诗词类系列音频节目。2022年聚焦新时代的伟大奋斗,以诗词为媒,艺术性地描绘人民群众饱满自信、昂扬进取的奋斗姿态。
(二)现代文阅读II(本题共4小题,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修学储能
黄晖
毛泽东在当天下午放学后,如约到了杨昌济家。
杨宅门前,“板仓杨”的门牌静静地挂在大门一侧,杨宅院内,兰花青翠,藤蔓攀墙,点点阳光透过树阴,洒在落叶片片的地上。探头打量着这宁静雅致的小院,毛泽东长长呼吸了一口清新的口气。
“进来吧。”杨昌济推开了书房的门。
带着几分崇敬,毛泽东跟在他身后,向里走去。书桌上,铺着一张雪白的纸,写着苍劲有力的四个大字:修学储能。
“修学储能,这就是今天的第一课,也是我这个老师对你这个弟子提出的学习目标。”杨昌济放下笔,面对毛泽东坐了下来,说:“润之,一个年轻人走进学校的目的是什么?是学习知识,更是储备能力。孔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就是说,一个人如果光是能力素质强,而学问修养不够,则必无法约束自己,本身的能力反而成了一种野性破坏之力;反过来,光是注重书本学问,却缺乏实际能力的培养,那知识也就成了死知识,学问也就成了伪学问,其人必死板呆滞,毫无价值。所以,我今天送给你这四个字,就是要让你牢牢记住,修学与储能,必须平衡发展,这是你求学之路上不可或缺的两个方面。”
毛泽东问:“那,以今日之我而言,应当以修什么学问,储哪种能力为先呢?”
“什么学问?哪种能力?润之,你这种想法首先就是错的。今时今日之毛润之是什么人?一个师范学校一年级学生而已。你喜欢哲学伦理,也关心时事社会,这是兴趣,也是天赋,但我同时也担心你走入另一个误区,那就是于学问能力的涉猎之面太窄!润之,你的求学之路才刚刚起步,你才掌握了多少知识?才拥有多少能力?过早地框死了自己修学储能的范围,而不广泛学习,多方涉猎,于你的今后是有百弊而无一利的。所以,你现在的修学储能后面,还应该加上四个字:先博后渊。”
毛泽东思索着,认真地点了点头:“我明白了,博采众长才能相互印证,故步自封则必粗陋浅薄。”
杨昌济笑了,他为毛泽东有这样的悟性而感到非常欣慰。在谈到儒家三纲之说时,杨昌济喝了口茶,说:“儒家三纲之说,确属陈腐之论,船山先生的‘忠孝非以奉君亲,而但自践其身心之则’之说,于此即为明论。”
记着笔记的毛泽东停下笔,插话道:“我觉得这种说法,其实是在提倡个人独立精神。”
“对,个人独立。你看过谭嗣同的《仁学》吗?他认为个人独立奋斗,是一个人成功的关键。奋斗之力,‘有挽强持满不能不发之势,虽千万人未能遏之而改其方向者也’。而我以为,个人奋斗的宗旨,就在于两条原则。”他接过毛泽东手中的笔,在两张纸上各写了一个字:坚、忍。“坚者如磐石,虽岁月交替而不变,忍者如柔练,虽困苦艰辛而不摧。坚忍者,刚柔并济,百折不回,持之以恒也……”
“当……当……”墙上挂钟恰在这时响了,毛泽东看看窗外的夜色,赶紧站起身:“哎哟!都这么晚了?老师,真是对不起,打搅您到这个时候,要不,我先回去了。”
杨昌济伸展了一下胳膊,看来也是有些疲倦了,却意犹未尽地对毛泽东说:“清谈不觉迟,恍然过三更啊。算了,这么晚了,学校也早锁门了,我看,你就住这儿吧,反正我的家眷都回了乡下,房子空着也是空着。明天早上再走吧。”
第二天早上,晨曦一缕,悄然抹亮了天际。“板仓杨”的门牌映着初起的晨光,散发着古拙质朴。清晨的宁静中,一阵水流声传进了杨宅客房。毛泽东迷迷糊糊地睁开了眼,披着外衣,揉着惺忪的睡眼推开了门。他突然愣住了:就在眼前,小院的井边,杨昌济裸着身体,只穿着短裤和一双木屐,正在用冷水进行晨浴。光洁强健的脊背上,清水纵横,水流顺着身体,直淌到地上。一只木勺从木桶里舀起满满一勺水,冰凉的井水兜头浇下……他的神情肃穆,动作庄严,一吐一纳,仿佛正在进行某项庄严的仪式。似乎是感觉到了身后有人,杨昌济回过头来,看到毛泽东疑惑的眼神,他拿起井栏边的浴巾,擦着身上的水,说:“我在晨浴。几十年的老习惯了,清晨即起,以井水浴我肉体,然后晨诵半小时,以圣贤之言浴我精神,是以精神肉体,清清爽爽,方得新之我,迎接新的一天嘛!”
毛泽东伸手探了探水桶中残余的水,深秋之晨冰凉的井水,刺得他手一缩,问道:“老师,您不冷吗?”
“一个人的修学之路上,比冷水更难熬、更严酷者不知有多少,若是连一点寒冷都受不了,还谈什么坚忍不拔?再说,读书人静坐过多,缺乏运动,这也是强健体魄的好方式嘛!”杨昌济将浴巾往肩上一搭,在院中树下一块石头上盘腿坐下,拿起了手边的一本书,“哦,对了,我没有吃早饭的习惯,就不管你的饭了,你自便。我要晨诵了。”
仿佛是在净化自己的心灵,杨昌济闭目长长呼吸了一口气,这才朗声:“杨昌济,光阴易逝,汝当惜之。先贤至理,汝当常忆……”随后,他打开书,端坐凝神,大声诵读起来,“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渐渐明朗的晨光中,杨昌济读得如此旁若无人,那琅琅书声,仿佛天籁般充满了这雅致的小院。望着井边的木桶,望着晨光中静若雕塑的老师,听着那清澈得犹如回旋在天地之间的读书声,毛泽东几乎都痴了。
随即他回到客房,一张“自订作息表”上,从清晨直到半夜,一个个时段,,一项项安排,密密麻麻,开列详细。从此,这张作息表贴在毛泽东寝室的床头,一直伴随他读完一师。
(节选自《恰同学少年》,有删改)
6. 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以毛泽东的视角对杨昌济宁静雅致的小院的描写,侧面展现了主人高雅的品味、高尚的品德。
B. 杨昌济留宿毛泽东,是想借第二天早晨的沐浴和诵读再对他进行坚忍不拔和好学不已的教育。
C. 小说以时间为序,不以曲折生动的情节打动人,而是靠对话和场景展现的精神力量感染人。
D. 小说结尾耐人寻味,毛泽东“自订作息表”并坚持落实了整个一师求学阶段,升华了主题。
7. 关于文中诸多引用的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引用“质胜文……”一句,杨先生将孔子的原意引申生发,创造性地阐释了学问和能力的关系。
B. 引用船山先生的话,杨先生认为它所阐述的思想正是儒家三纲之说的典型表现。
C. 杨先生用谭嗣同《仁学》中的话,激励毛泽东独立奋斗,同时启发他思考个人奋斗的内涵。
D. “学而时习之……”的一段朗诵,既是杨先生的自勉,同时也勉励了毛泽东。
8. 小说为什么重点描写杨昌济晨浴时的场景?请结合文本加以分析。
9. 请分析文章题目“修学储能”的作用。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贞观二年,太宗谓侍臣曰:“古人云君犹器也人犹水也方圆在于器不在于水故尧舜率天下以仁而人从之桀纣率天下以暴而人从之下之所行,皆从上之所好。至如梁武帝父子,志尚浮华,惟好释氏、老氏之教,百寮皆终日谈论苦空①,未尝以军国典章为意。及侯景率兵向阙,尚书郎以下,多不解乘马,狼狈步走,死者相继于道路。武帝及简文卒被侯景幽逼而死。孝元帝在于江陵,为万纽于谨所围,帝犹讲《老子》不辍,百寮皆戎服以听。俄而城陷,君臣俱被囚絷。庾信亦叹其如此,及作《哀江南赋》,乃云:‘宰衡以干戈为儿戏,缙绅以清谈为庙略。’朕今所好者,惟在尧、舜之道,周、孔之教,以为如鸟有翼,如鱼依水,失之必死,不可暂无耳。”
贞观二年,太宗谓侍臣曰:“神仙事本是虚妄,空有其名。秦始皇非分爱好,遂为方士所诈,乃遣童男童女数千人,随其入海求仙药。方士避秦苛虐,因留不归。始皇犹海侧踟蹰以待之还至沙丘而死。汉武帝为求神仙,乃将女嫁道术之人。事既无验,便行诛戮。据此二事,神仙不烦妄求也。”
贞观四年,太宗曰:“隋炀帝性好猜防,专信邪道,大忌胡人,乃至谓胡床为交床,胡瓜为黄瓜,筑长城以避胡。终被宇文化及②使令狐行达杀之。又诛戮李金才及诸李殆尽,卒何所益?且君天下者,惟正身修德而已,此外虚事,不足在怀。”
贞观七年,工部尚书段纶奏进巧人杨思齐至。太宗令试,纶遣造傀儡戏具。太宗谓纶曰:“所进巧匠,将供国事,卿令先造此物,是岂百工相戒无作奇巧之意耶?”乃诏削纶阶级,并禁断此戏。
(节选自《贞观政要·慎所好》)
【注】①苦空:谓人生为苦,万物为空,指佛教常说的修行方法和佛教内容。此处意为佛教。②宇文化及,鲜卑族人,即是胡人血统,他发动江都兵变,弑杀了隋炀帝。
10.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古人云/君犹器也/人犹水也方圆/在于器不在于水/故尧舜率天下以仁/而人从之桀纣/率天下以暴/而人从之/
B. 古人云/君犹器也/人犹水也/方圆在于器/不在于水/故尧舜率天下以仁/而人从之/桀纣率天下以暴/而人从之/
C. 古人云/君犹器也/人犹水也/方圆在于器/不在于水/故尧舜率天下以仁/而人从之桀纣/率天下以暴/而人从之/
D. 古人云/君犹器也/人犹水也方圆/在于器不在于水/故尧舜率天下以仁/而人从之/桀纣率天下以暴/而人从之/
11. 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被侯景幽逼而死”的“幽”,与《琵琶行》中的“别有幽愁暗恨生”的“幽”意思相同。
B. 缙绅,也写作“搢绅”,古代大臣上朝时,把笏板插在大带间,故“缙绅”引申为士大夫的代称。
C. “避秦苛虐”的“避”的意思是“躲避”,与《桃花源记》中“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的“避”意思相同。
D. 胡床,古时一种可以折叠的轻便坐具。东汉时期由西域传入中原,故在“床”前加了一个“胡”字。
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唐太宗认为君民关系中,君主的喜好会对群臣百姓产生影响。梁武帝父子一心喜好佛教、道教,臣下也纷纷效仿,最终国家破败,就是典型的例子。
B. 秦始皇爱好仙术,派方士带几千幼童去寻找仙药无果;汉武帝为了寻仙,将女儿嫁给所谓有道术的人,醒悟后改变主意杀了他。唐太宗认为应以此为戒。
C. 隋炀帝忌讳胡人,改带“胡”字的物品名称,修长城提防胡人,最后却被胡人杀死,他还杀了李金才,李氏家族几乎被灭。唐太宗认为这毫无益处。
D. 工部尚书段纶引见工匠并令其制作傀儡戏具,唐太宗认为工匠应服务于国事,不该去做奇巧之物,因此削降段纶的官职,并且禁止演出木偶戏。
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及侯景率兵向阙,尚书郎以下,多不解乘马,狼狈步走。
(2)为万纽于谨所围,帝犹讲《老子》不辍,百寮皆戎服以听。
14. 唐太宗曾说:“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他从历史兴替中汲取了哪些智慧。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三伏暑甚,七月八日立秋,是日风作凉爽,炎酷顿消,老病欣然命酒,成二诗(其二)
张耒
苦热逢三秋,西风飒然起。
金气入草木,伤夷从此始。
盛极衰从之,循环固其理。
老翁复何事,新凉欣酒美。
15.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题目交代了写诗的缘由,时间、天气、人物、心情,备极详细,颇有趣味。
B. 前两句交代从酷夏到凉秋的季节转换,“苦”和“飒然”两词显现了作者的心情。
C. 三、四句写暑气已经逐渐退入了花草树木之中,而令人苦闷夏天就此过去了。
D. 最后两句照应题目,写出了诗人闲来趁着秋日的凉爽欣然享受美酒的怡然快乐。
16. 本诗是诗人换季时的即兴之作,但诗中包含了朴素而富有启发性的道理,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中“________________”一句写出了周瑜的姿容气度,“_______________”一句描写了周瑜的装束。
(2)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描写出作者攀山途中在半山腰的所见之景和所闻之声。
(3)古代诗人常常以“酒”入诗,他们借此或抒写洒脱快意,或流露愁绪伤感等,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I(本题共3小题,11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福建泉州的德化白瓷因其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白”蜚声世界,在历史上被欧洲誉为“中国白”,所产人物瓷塑尤负盛名,栩栩如生。千百年来,德化县窑火不断,宋元之后,陶瓷大量外销。2006年,德化瓷烧制技艺被列入首批国家级非遗名录。现如今,德化县的手艺人在传承工匠精神的基础上不断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发掘非遗的时代价值。
德化人世世代代以手艺为荣,当地人说,陶瓷是火的艺术,72道大工序,200多道小工序,道道马虎不得。孜孜以求、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孕育了一代代陶瓷人。家族传承、师徒学艺、学校教育是德化瓷的3条主要传承路径,目前德化已有19家非遗传习所。德化县浓厚的陶瓷文化氛围,让众多陶瓷爱好者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石鼓村、仙境村等地目前已有多家工坊,来自全国各地的陶艺爱好者在此创业,前店后坊,自产自销。开办陶艺工作坊,设计生产文创产品,与海内外品牌合作,让今天的德化瓷更加符合现代人的审美需求,让老手艺焕发出了新的光彩。创新传统手艺,推动产业链升级,古老的技艺,在德化陶瓷人手上不断改进、超越。
18. 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
19. 请用“离不开”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进行串联改写,可适当增删词语,不得改变原意。
20. 材料第二段中的数字有怎样的表达效果?请简要分析。
(二)语言文字运用II(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耕读”是安身立命和治家的根本之道。早期儒家传统尊“劳心”贱“劳力”,孔子在回应“樊迟请学稼”时表示:“小人哉,樊须也!上好礼,则民莫敢不敬……焉用稼?”后世儒家的价值观念逐渐从“焉用稼”转变到①_____________,其中重要原因之一是“亦耕亦读”观念适应社会发展而不断变迁与拓展。“耕”不仅是传统意义上的农业生产劳动,且可以扩展为事稼穑,丰五谷,养家糊口,以立性命;“读”也不仅仅是传统四书五经的学习,而是指知诗书,达礼义,修身养性,以立高德。
到南北朝时期,思想家颜之推强调要教育子女“知稼穑之艰难”,他在《颜氏家训》中指出,只有通过农业劳动来体会人生,②_____________。随着颜之推等倡导耕读思想的流传,耕读教育对于当官和治家的积极意义家喻户晓,耕读传家的观念逐渐深入人心。
③_____________,耕读教育逐渐走向鼎盛。宋仁宗实行劝耕政策,耕读教育成为当时重要的教育理念。时人认为耕读不仅可以入仕为官,改变命运,而且可以明人伦,正家风。
耕读结合的教育不仅拓宽了教育的社会基础,促使读书人自食其力,同时也成为培养品格、磨砺心性的重要方式。
21. 下列句子中的“根本”和文中加点处的“根本”,含义相同的一项是( )
A. 宋工不肯修改方案,因为他根本就不赞成偷工减料的主张。
B. 经过详细的论证,最初提出的问题已经得到根本解决。
C. 香雪心里放不下,这些话她根本没说过。
D. 老师提醒我,尽管承认失败很难,但不要回避最根本的问题。
22. 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
四、写作(60分)
23.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四川甘孜州地震发生后,多方救援力量赶赴现场。在泸定县得妥镇湾东村搜救过程中,消防员张自立发现了一名头部受伤的婴儿,他紧紧抱着两个月大的婴儿,送往安全地带。他的臂章上“汶川”二字让人泪目,网友亲切地称呼他为“汶川哥哥”。
据了解,2008年汶川地震时,张自立刚读一年级,他家的房屋也倒塌了,一家人在解放军和消防员帮助下搭起帐篷,解决了生活急需。如今长大成人的张自立于5月份加入森林消防队伍,参加了多次森林火灾扑救任务和这次泸定地震救援。他终于成了小时候帮助他的那群人之一,也做着那群人当年做的事。
读了以上材料,你有怎样的感受和想法?请写一篇文章,在班会活动上与大家交流,体现出你的认识与思考。
要求:自选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河南省南阳市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联考语文试题(解析版)
考生注意:
1.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填写在试卷和答题卡上,并将考生号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伴随着互联网和智能手机的高速发展,受众早就进入了娱乐至死的大众狂欢时代,诗歌的传播也容易被“泛娱乐化”思维侵蚀,成为读图时代饭后谈资和娱乐消遣。对诗歌而言,这是一种饮鸩止渴的异化传播,在喧嚣过后,严重背离了受众对诗歌固有的审美期待,在及时行乐的拟态环境中,诗人、诗歌和诗坛正被时代和受众疏远和放逐。一面是泛娱乐化内容轻轻松松就能博关注、博眼球;另一面,则是主流诗人和诗歌作品在互联网的传播语境中拼尽全力才能昙花一现。诗歌创作者追求著作等“身”容易,实现著作等“声”则“难于上青天”。
中国是一个诗歌的国度,几千年来优秀的诗人群星璀璨,大量的优秀作品铸就了传统诗歌辉煌。中国新诗诞生百年,却一路坎坷。如今,当人们充分享受着信息时代丰盛的文化盛筵时,新诗却在大众文化的边缘徘徊,处境愈益困窘尴尬。那么,印刷时代的“温柔乡”,是否真的会变成网络时代的“英雄冢”?如果说诗歌有圈层,究竟是“作茧自缚”,还是“化茧为蝶”?
传播要“破圈”,创作必“破茧”。新诗要从文章与论著本位中走出来,从行业报刊与传统媒体中走出来,不能只是将自己在传统媒体发表的作品原样转贴在网络上,而是要适应新媒体进行创作话语的转化。若以诗歌为母体,仅仅依靠“诗歌+”,以诗歌加朗诵、音乐、短视频的罗列结合,换汤不换药,是不能衍生出“第八艺术”的。
(摘编自梅喻礼《诗歌“破圈”难,“出圈”更难》)
材料二:
在常人看来,诗歌是小众的艺术,诗歌写作也不过是小圈子里的自娱自乐和孤芳自赏。今天,仿佛只有诗人还在读诗,诗集也只有在诗人之间互赠,形成了某种悲哀的“闭环传播”。读者大众可能更青睐于心灵鸡汤和段子笑话,对诗歌是避而远之。那么,面临着“后疫情时代”的全新语境,当下诗歌写作如何适应并融合新媒体的发展,实现破圈后高质量传播呢?
品牌的塑造和建设对于诗歌传播而言极为重要,尤其在当下新媒体传播语境下,品牌形象对于推动诗歌生态的健康发展作用巨大。近年来推出的一系列诗歌节目、优质诗歌公众号等,在引导力、传播力和品牌力等方面精心策划,实现品牌驱动,提升诗歌到达率。内容是传播的核心,没有优质的内容,难以建立长久的传播凝聚力。近年来文学纪录片《我的诗篇》《摇摇晃晃的人间》《文学的日常》《文学的故乡》等,因为高质量文本、专业的团队、精细化制作等,引发了圈粉热潮,形成了叫好叫座的口碑,实现了网络上的破圈传播。一些刊物推出的诗歌活动如“星星大学生诗歌夏令营”“十月诗会”“长三角青年诗人改稿会”等也逐渐吸粉,形成品牌效应。长江诗歌出版中心立足精品诗歌传播,连续策划推出多部经典诗集,俨然成为诗歌传播的高地。
受众的接收程度,决定了诗歌传播的到达率问题。这就要分析了解受众需求,进行圈层和心理分析,做到精准传播,实现事半功倍。2016年,在杭州由一群“80后”“90后”青年诗人组成的诗人团体“诗青年”,发起了帮助青年诗人免费出版人生第一本诗集的“陪跑计划”,引起了青年诗人内心的共鸣。这个活动的成功传播,缘于他们精准地抓住了青年诗人免费出版人生第一本诗集的心理,更以“诗歌写作陪跑”的情怀吸引了广大青年诗人的关注,激发了互联网上各个圈层参与“陪跑”的热情。
诗歌是小众的艺术,如何通过跨平台“借力”,实现诗歌的融合发展?近几年来,异军突起的几个诗歌公众号,诸如“为你读诗”“读首诗再睡觉”等精心策划,跨屏融合,率先实现诗歌“走出去”。他们借助明星艺人的传播效应,定期邀请流量嘉宾朗读诗歌,将诗歌阅读、评析和音乐等元素融合推送,实现了传播效应最大化。此外,诗歌和民谣、绘画、书法等领域的融合发展也成效显著,如“诗歌遇见民谣”等活动,借助多平台多形式的展示,以别开生面的形式展现在大众面前,给人以耳目一新的感觉。新媒体语境下,诗歌传播方式的改变,打破诗歌“小众”的传统印象,拉近了诗人与读者的距离,形成了新的诗歌传播业态。
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性进程中,诗人的笔如何回应时代之问?当下我们经历着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为文学创作提供着取之不尽的题材、生动壮阔的想象力和源源不断的激情。近年来从互联网走出来的如郑小琼、许立志等诗人,无不是用诗歌写出了火热的生活和真实的人生,记录了时代里普通人的动人故事,引起了大众的共鸣。这些被学界和大众以某种心态冠之以“打工诗人”“草根诗人”等称号的诗人,至少给诗歌写作添了一杯醋、加了一把盐,让写作有血有肉,有人间烟火,有每一个大众的真实倒影。
(摘编自卢山《新媒体语境下诗歌破圈传播的路径探析》)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当下,互联网和手机的高速发展,是诗歌的文学价值不断被消解,诗人、诗歌和诗坛被受众疏远的关键原因。
B. 要打造品牌的诗歌节目或公众号,应以优质的内容为传播核心,《我的诗篇》等节目就是范例。
C. 诗歌传播的传统方式已很难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要向多元化、跨媒介的方向发展,形成新的传播业态。
D. 诗歌创作不能高高在上,要深入现实生活,从中提炼题材、汲取激情,反映时代发展和真实火热的生活。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中国传统诗歌曾取得璀璨的成绩,而新时代诗歌却处境艰难,这与当下娱乐至死的时代思想不无关系。
B. “诗歌+”的罗列组合无法使诗歌在新媒体时代传播,必须转变思维,探求新的破解之道。
C. 诗歌受众群体相对较小,这不利于诗歌的创作和传播,因此要理解受众心理,多方法扩大受众范围。
D. “我在某个机台上打磨生活,涌动如潮汐的未来”这样的诗歌立足于现实,反映出了普通打工者的生活。
3. 下列选项,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一观点的一项是( )
A. “2022中国当代诗歌朗诵会”6月30日晚在塞纳河畔巴黎中国文化中心举行,受到中法两国文化界瞩目。
B. “青春诗会”邀请明星诵读诗歌,引发全网关注的同时,网民的讨论点却在流量明星是否在海报的C位等娱乐话题之上。
C. 微博传播的碎片化适合传播短小精悍的诗歌内容,但因对字数的限制,无法传递更多的作者和背景等信息。
D. 传统刊物《诗刊》虽是重量级诗歌刊物,但是发表的诗歌,真正能读到的人也并不是很多,影响也不是很大。
4. 两则材料都论述了新时代诗歌破圈的相关内容,但侧重点不同,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5. 下列文字是对《中国诗词大会》的介绍,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中国诗词大会》成功的原因。
《中国诗词大会》依靠良好的创意、精妙的题目与赛制、完美的视觉效果收获了良好的口碑。《中国诗词大会》将古人的审美境界、文化品格与当代社会生活方式、思想理念相互融合。其中的时尚元素十分明显,符合年轻人话语表达的新方式。2021年启动“跨界创新”,联合中央广播电视总台音频客户端云听,推出诗词类系列音频节目。2022年聚焦新时代的伟大奋斗,以诗词为媒,艺术性地描绘人民群众饱满自信、昂扬进取的奋斗姿态。
【答案】1. A 2. B 3. B
4. ①材料一侧重分析诗歌受时代的娱乐化影响而陷入了困境,引发人们的思考。
②材料二侧重指出新媒体时代诗歌实现高质量传播的做法。
5. ①打造品牌。节目内容充实,形式新颖。
②扩大受众群体。以时尚元素吸引年轻人,提升了年轻受众对中华传统文化的喜爱。
③跨界创新。将视频和音频相结合,形成了诗歌新的传播方式。
④关注现实。以传统文化为基石,折射出新时代人们的精神风貌,引起人们的共鸣。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
A.“互联网和手机的高速发展,是……的关键原因”错误。结合原文“伴随着互联网和智能手机的高速发展,受众早就进入了娱乐至死的大众狂欢时代,诗歌的传播也容易被‘泛娱乐化’思维侵蚀,成为读图时代饭后谈资和娱乐消遣。对诗歌而言,这是一种饮鸩止渴的异化传播,在喧嚣过后,严重背离了受众对诗歌固有的审美期待,在及时行乐的拟态环境中,诗人、诗歌和诗坛正被时代和受众疏远和放逐”分析可知,诗人、诗歌和诗坛被受众疏远的原因是“诗歌的传播也容易被‘泛娱乐化’思维侵蚀”“严重背离了受众对诗歌固有的审美期待”“及时行乐的拟态环境”,选项强加因果。故选A。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观点态度的能力。
B.“……无法使诗歌在新媒体时代传播”错误。原文的表述是“若以诗歌为母体,仅仅依靠‘诗歌+’,以诗歌加朗诵、音乐、短视频的罗列结合,换汤不换药,是不能衍生出“第八艺术”的”,即仅仅依靠“诗歌+”,是无法衍生出“第八艺术”的,并非无法使诗歌在新媒体时代传播。故选B。
【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论证方法的能力。
材料一的观点是:诗歌受时代的娱乐化影响而陷入了困境。
A.说的是诗歌朗诵会获得成功。
C.说的是微博传播的碎片化的局限。
D.说的是传统刊物《诗刊》的局限性。故选B。
【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材料一:
结合本文的标题“诗歌‘破圈’难,‘出圈’更难”以及文中的关键句“伴随着互联网和智能手机的高速发展,受众早就进入了娱乐至死的大众狂欢时代,诗歌的传播也容易被‘泛娱乐化’思维侵蚀,成为读图时代饭后谈资和娱乐消遣”可知,材料一侧重分析诗歌受时代的娱乐化影响而陷入了困境,引发人们的思考。
材料二:
结合本文的标题“新媒体语境下诗歌破圈传播的路径探析”以及文中的关键句“那么,面临着‘后疫情时代’的全新语境,当下诗歌写作如何适应并融合新媒体的发展,实现破圈后高质量传播呢?”分析可知,材料二侧重指出新媒体时代诗歌实现高质量传播的做法。
【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探究文本问题,提出见解的能力。
结合“《中国诗词大会》依靠良好的创意、精妙的题目与赛制、完美的视觉效果收获了良好的口碑”“品牌的塑造和建设对于诗歌传播而言极为重要,尤其在当下新媒体传播语境下,品牌形象对于推动诗歌生态的健康发展作用巨大”分析可知,《中国诗词大会》节目内容充实,形式新颖,成功在于打造了品牌。
结合“其中的时尚元素十分明显,符合年轻人话语表达的新方式”“受众的接收程度,决定了诗歌传播的到达率问题。这就要分析了解受众需求,进行圈层和心理分析,做到精准传播,实现事半功倍”分析可知,扩大受众群体。以时尚元素吸引年轻人,提升了年轻受众对中华传统文化的喜爱。
结合“《中国诗词大会》依靠良好的创意、精妙的题目与赛制、完美的视觉效果收获了良好的口碑”“2021年启动‘跨界创新’,联合中央广播电视总台音频客户端云听,推出诗词类系列音频节目”“诗歌是小众的艺术,如何通过跨平台‘借力’,实现诗歌的融合发展”分析可知,跨界创新。将视频和音频相结合,形成了诗歌新的传播方式。
结合“《中国诗词大会》将古人的审美境界、文化品格与当代社会生活方式、思想理念相互融合”“2022年聚焦新时代的伟大奋斗,以诗词为媒,艺术性地描绘人民群众饱满自信、昂扬进取的奋斗姿态”“当下我们经历着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为文学创作提供着取之不尽的题材、生动壮阔的想象力和源源不断的激情”分析可知,关注现实。以传统文化为基石,折射出新时代人们的精神风貌,引起人们的共鸣。
(二)现代文阅读II(本题共4小题,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修学储能
黄晖
毛泽东在当天下午放学后,如约到了杨昌济家。
杨宅门前,“板仓杨”的门牌静静地挂在大门一侧,杨宅院内,兰花青翠,藤蔓攀墙,点点阳光透过树阴,洒在落叶片片的地上。探头打量着这宁静雅致的小院,毛泽东长长呼吸了一口清新的口气。
“进来吧。”杨昌济推开了书房的门。
带着几分崇敬,毛泽东跟在他身后,向里走去。书桌上,铺着一张雪白的纸,写着苍劲有力的四个大字:修学储能。
“修学储能,这就是今天的第一课,也是我这个老师对你这个弟子提出的学习目标。”杨昌济放下笔,面对毛泽东坐了下来,说:“润之,一个年轻人走进学校的目的是什么?是学习知识,更是储备能力。孔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就是说,一个人如果光是能力素质强,而学问修养不够,则必无法约束自己,本身的能力反而成了一种野性破坏之力;反过来,光是注重书本学问,却缺乏实际能力的培养,那知识也就成了死知识,学问也就成了伪学问,其人必死板呆滞,毫无价值。所以,我今天送给你这四个字,就是要让你牢牢记住,修学与储能,必须平衡发展,这是你求学之路上不可或缺的两个方面。”
毛泽东问:“那,以今日之我而言,应当以修什么学问,储哪种能力为先呢?”
“什么学问?哪种能力?润之,你这种想法首先就是错的。今时今日之毛润之是什么人?一个师范学校一年级学生而已。你喜欢哲学伦理,也关心时事社会,这是兴趣,也是天赋,但我同时也担心你走入另一个误区,那就是于学问能力的涉猎之面太窄!润之,你的求学之路才刚刚起步,你才掌握了多少知识?才拥有多少能力?过早地框死了自己修学储能的范围,而不广泛学习,多方涉猎,于你的今后是有百弊而无一利的。所以,你现在的修学储能后面,还应该加上四个字:先博后渊。”
毛泽东思索着,认真地点了点头:“我明白了,博采众长才能相互印证,故步自封则必粗陋浅薄。”
杨昌济笑了,他为毛泽东有这样的悟性而感到非常欣慰。在谈到儒家三纲之说时,杨昌济喝了口茶,说:“儒家三纲之说,确属陈腐之论,船山先生的‘忠孝非以奉君亲,而但自践其身心之则’之说,于此即为明论。”
记着笔记的毛泽东停下笔,插话道:“我觉得这种说法,其实是在提倡个人独立精神。”
“对,个人独立。你看过谭嗣同的《仁学》吗?他认为个人独立奋斗,是一个人成功的关键。奋斗之力,‘有挽强持满不能不发之势,虽千万人未能遏之而改其方向者也’。而我以为,个人奋斗的宗旨,就在于两条原则。”他接过毛泽东手中的笔,在两张纸上各写了一个字:坚、忍。“坚者如磐石,虽岁月交替而不变,忍者如柔练,虽困苦艰辛而不摧。坚忍者,刚柔并济,百折不回,持之以恒也……”
“当……当……”墙上挂钟恰在这时响了,毛泽东看看窗外的夜色,赶紧站起身:“哎哟!都这么晚了?老师,真是对不起,打搅您到这个时候,要不,我先回去了。”
杨昌济伸展了一下胳膊,看来也是有些疲倦了,却意犹未尽地对毛泽东说:“清谈不觉迟,恍然过三更啊。算了,这么晚了,学校也早锁门了,我看,你就住这儿吧,反正我的家眷都回了乡下,房子空着也是空着。明天早上再走吧。”
第二天早上,晨曦一缕,悄然抹亮了天际。“板仓杨”的门牌映着初起的晨光,散发着古拙质朴。清晨的宁静中,一阵水流声传进了杨宅客房。毛泽东迷迷糊糊地睁开了眼,披着外衣,揉着惺忪的睡眼推开了门。他突然愣住了:就在眼前,小院的井边,杨昌济裸着身体,只穿着短裤和一双木屐,正在用冷水进行晨浴。光洁强健的脊背上,清水纵横,水流顺着身体,直淌到地上。一只木勺从木桶里舀起满满一勺水,冰凉的井水兜头浇下……他的神情肃穆,动作庄严,一吐一纳,仿佛正在进行某项庄严的仪式。似乎是感觉到了身后有人,杨昌济回过头来,看到毛泽东疑惑的眼神,他拿起井栏边的浴巾,擦着身上的水,说:“我在晨浴。几十年的老习惯了,清晨即起,以井水浴我肉体,然后晨诵半小时,以圣贤之言浴我精神,是以精神肉体,清清爽爽,方得新之我,迎接新的一天嘛!”
毛泽东伸手探了探水桶中残余的水,深秋之晨冰凉的井水,刺得他手一缩,问道:“老师,您不冷吗?”
“一个人的修学之路上,比冷水更难熬、更严酷者不知有多少,若是连一点寒冷都受不了,还谈什么坚忍不拔?再说,读书人静坐过多,缺乏运动,这也是强健体魄的好方式嘛!”杨昌济将浴巾往肩上一搭,在院中树下一块石头上盘腿坐下,拿起了手边的一本书,“哦,对了,我没有吃早饭的习惯,就不管你的饭了,你自便。我要晨诵了。”
仿佛是在净化自己的心灵,杨昌济闭目长长呼吸了一口气,这才朗声:“杨昌济,光阴易逝,汝当惜之。先贤至理,汝当常忆……”随后,他打开书,端坐凝神,大声诵读起来,“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渐渐明朗的晨光中,杨昌济读得如此旁若无人,那琅琅书声,仿佛天籁般充满了这雅致的小院。望着井边的木桶,望着晨光中静若雕塑的老师,听着那清澈得犹如回旋在天地之间的读书声,毛泽东几乎都痴了。
随即他回到客房,一张“自订作息表”上,从清晨直到半夜,一个个时段,,一项项安排,密密麻麻,开列详细。从此,这张作息表贴在毛泽东寝室的床头,一直伴随他读完一师。
(节选自《恰同学少年》,有删改)
6. 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以毛泽东的视角对杨昌济宁静雅致的小院的描写,侧面展现了主人高雅的品味、高尚的品德。
B. 杨昌济留宿毛泽东,是想借第二天早晨的沐浴和诵读再对他进行坚忍不拔和好学不已的教育。
C. 小说以时间为序,不以曲折生动的情节打动人,而是靠对话和场景展现的精神力量感染人。
D. 小说结尾耐人寻味,毛泽东“自订作息表”并坚持落实了整个一师求学阶段,升华了主题。
7. 关于文中诸多引用的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引用“质胜文……”一句,杨先生将孔子的原意引申生发,创造性地阐释了学问和能力的关系。
B. 引用船山先生的话,杨先生认为它所阐述的思想正是儒家三纲之说的典型表现。
C. 杨先生用谭嗣同《仁学》中的话,激励毛泽东独立奋斗,同时启发他思考个人奋斗的内涵。
D. “学而时习之……”的一段朗诵,既是杨先生的自勉,同时也勉励了毛泽东。
8. 小说为什么重点描写杨昌济晨浴时的场景?请结合文本加以分析。
9. 请分析文章题目“修学储能”的作用。
【答案】6. B 7. B
8. ①把杨先生晨浴细节和过程进行特写镜头式展现,塑造了杨昌济先生严于律己、自我砥砺、坚忍不拔、身正为范的鲜明形象。②承上启下,与前文杨先生对毛泽东进行的教育相呼应,也引出下文毛泽东深受感召的内容。
9. ①修学储能,是杨先生对毛泽东进行的入学教育,修研学问,储备个人能力,才能成才报国。以此为题,彰显了小说主旨,有点睛之效。②全文以此为线索,串联了杨先生指引教育毛泽东的整个过程,使叙事结构紧凑,条理明晰。③修学储能是杨先生奉行的为学之道,也是毛泽东学到的精髓,全文以此为核心塑造了两个人物形象。
【解析】
【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
B.“是想借第二天早晨的沐浴和诵读再对他进行坚忍不拔和好学不已的教育”错,根据原文“清晨的宁静中,一阵水流声传进了杨宅客房。毛泽东迷迷糊糊地睁开了眼,披着外衣,揉着惺忪的睡眼推开了门。他突然愣住了……”可知,杨昌济沐浴并非刻意安排;“望着井边的木桶,望着晨光中静若雕塑的老师,听着那清澈得犹如回旋在天地之间的读书声,毛泽东几乎都痴了”,这是毛泽东在亲眼看到老师沐浴和晨诵之后悟到的学习的真谛,并非老师特意的教育。故选B。
【7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引用内容及作用的分析能力。
B.“杨先生认为它所阐述的思想正是儒家三纲之说的典型表现”错误,根据原文“儒家三纲之说,确属陈腐之论,船山先生的‘忠孝非以奉君亲,而但自践其身心之则’之说,于此即为明论”可知,“忠孝非以奉君亲,而但自践其身心之则”是证明“儒家三纲之说,确属陈腐之论”,而倡导“独立精神”的。故选B。
【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重要情节的作用的能力。
先看杨昌济沐浴的过程,“光洁强健的脊背上,清水纵横,水流顺着身体,直淌到地上。一只木勺从木桶里舀起满满一勺水,冰凉的井水兜头浇下……他的神情肃穆,动作庄严,一吐一纳,仿佛正在进行某项庄严的仪式”,这段细节描写和特写镜头式的展现,写出了杨昌济沐浴时的庄严和仪式感;他还介绍说“几十年的老习惯了,清晨即起,以井水浴我肉体,然后晨诵半小时,以圣贤之言浴我精神,是以精神肉体,清清爽爽,方得新之我,迎接新的一天嘛!”,深秋的井水冰凉,杨昌济却认为“一个人的修学之路上,比冷水更难熬、更严酷者不知有多少,若是连一点寒冷都受不了,还谈什么坚忍不拔?”,这些话与沐浴的镜头一起,塑造了杨昌济先生严于律己、自我砥砺、坚忍不拔、身正为范的鲜明形象。
结构上,晨沐时杨昌济展现出的的自律、坚忍等品格,照应了上文他对毛泽东的教育“我今天送给你这四个字,就是要让你牢牢记住,修学与储能,必须平衡发展,这是你求学之路上不可或缺的两个方面”“先博后渊”等内容;同时也引出下文毛泽东深受感召的内容,如“随即他回到客房,一张‘自订作息表’上,从清晨直到半夜,一个个时段,,一项项安排,密密麻麻,开列详细。从此,这张作息表贴在毛泽东寝室的床头,一直伴随他读完一师”。
【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标题含义和作用的能力。
“修学储能”,是杨先生对毛泽东进行的入学教育,“修学储能,这就是今天的第一课,也是我这个老师对你这个弟子提出的学习目标”“一个年轻人走进学校的目的是什么?是学习知识,更是储备能力”“我今天送给你这四个字,就是要让你牢牢记住,修学与储能,必须平衡发展,这是你求学之路上不可或缺的两个方面”,修研学问,储备个人能力,才能成才报国。以此为题,彰显了小说主旨,有点睛之效。
“修学储能”是文章的写作线索,如开头杨先生给毛泽东上的第一课就是教育他要“修学储能”,学习知识,储备能力;师生两人深入探讨“修学储能”,从而得出要“先博后渊”、要有“独立精神”、要“坚、忍”等;接着由杨昌济晨沐,从言传到身教,让毛泽东更加明白如何“修学储能”。可见“修学储能”串联了杨先生指引教育毛泽东的整个过程,使叙事结构紧凑,条理明晰。
“修学储能”是杨先生奉行的为学之道,如毛泽东看到先生书桌上“铺着一张雪白的纸,写着苍劲有力的四个大字:修学储能”,接着杨先生告诉毛泽东“修学储能,这就是今天的第一课,也是我这个老师对你这个弟子提出的学习目标”,并具体阐发了“一个人如果光是能力素质强,而学问修养不够,则必无法约束自己,本身的能力反而成了一种野性破坏之力;反过来,光是注重书本学问,却缺乏实际能力的培养,那知识也就成了死知识,学问也就成了伪学问,其人必死板呆滞,毫无价值”,得出要求“我今天送给你这四个字,就是要让你牢牢记住,修学与储能,必须平衡发展,这是你求学之路上不可或缺的两个方面”;“修学储能”也是毛泽东学到的精髓。全文以此为核心塑造了两个人物形象。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贞观二年,太宗谓侍臣曰:“古人云君犹器也人犹水也方圆在于器不在于水故尧舜率天下以仁而人从之桀纣率天下以暴而人从之下之所行,皆从上之所好。至如梁武帝父子,志尚浮华,惟好释氏、老氏之教,百寮皆终日谈论苦空①,未尝以军国典章为意。及侯景率兵向阙,尚书郎以下,多不解乘马,狼狈步走,死者相继于道路。武帝及简文卒被侯景幽逼而死。孝元帝在于江陵,为万纽于谨所围,帝犹讲《老子》不辍,百寮皆戎服以听。俄而城陷,君臣俱被囚絷。庾信亦叹其如此,及作《哀江南赋》,乃云:‘宰衡以干戈为儿戏,缙绅以清谈为庙略。’朕今所好者,惟在尧、舜之道,周、孔之教,以为如鸟有翼,如鱼依水,失之必死,不可暂无耳。”
贞观二年,太宗谓侍臣曰:“神仙事本是虚妄,空有其名。秦始皇非分爱好,遂为方士所诈,乃遣童男童女数千人,随其入海求仙药。方士避秦苛虐,因留不归。始皇犹海侧踟蹰以待之还至沙丘而死。汉武帝为求神仙,乃将女嫁道术之人。事既无验,便行诛戮。据此二事,神仙不烦妄求也。”
贞观四年,太宗曰:“隋炀帝性好猜防,专信邪道,大忌胡人,乃至谓胡床为交床,胡瓜为黄瓜,筑长城以避胡。终被宇文化及②使令狐行达杀之。又诛戮李金才及诸李殆尽,卒何所益?且君天下者,惟正身修德而已,此外虚事,不足在怀。”
贞观七年,工部尚书段纶奏进巧人杨思齐至。太宗令试,纶遣造傀儡戏具。太宗谓纶曰:“所进巧匠,将供国事,卿令先造此物,是岂百工相戒无作奇巧之意耶?”乃诏削纶阶级,并禁断此戏。
(节选自《贞观政要·慎所好》)
【注】①苦空:谓人生为苦,万物为空,指佛教常说的修行方法和佛教内容。此处意为佛教。②宇文化及,鲜卑族人,即是胡人血统,他发动江都兵变,弑杀了隋炀帝。
10.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古人云/君犹器也/人犹水也方圆/在于器不在于水/故尧舜率天下以仁/而人从之桀纣/率天下以暴/而人从之/
B. 古人云/君犹器也/人犹水也/方圆在于器/不在于水/故尧舜率天下以仁/而人从之/桀纣率天下以暴/而人从之/
C. 古人云/君犹器也/人犹水也/方圆在于器/不在于水/故尧舜率天下以仁/而人从之桀纣/率天下以暴/而人从之/
D. 古人云/君犹器也/人犹水也方圆/在于器不在于水/故尧舜率天下以仁/而人从之/桀纣率天下以暴/而人从之/
11. 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被侯景幽逼而死”的“幽”,与《琵琶行》中的“别有幽愁暗恨生”的“幽”意思相同。
B. 缙绅,也写作“搢绅”,古代大臣上朝时,把笏板插在大带间,故“缙绅”引申为士大夫的代称。
C. “避秦苛虐”的“避”的意思是“躲避”,与《桃花源记》中“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的“避”意思相同。
D. 胡床,古时一种可以折叠的轻便坐具。东汉时期由西域传入中原,故在“床”前加了一个“胡”字。
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唐太宗认为君民关系中,君主的喜好会对群臣百姓产生影响。梁武帝父子一心喜好佛教、道教,臣下也纷纷效仿,最终国家破败,就是典型的例子。
B. 秦始皇爱好仙术,派方士带几千幼童去寻找仙药无果;汉武帝为了寻仙,将女儿嫁给所谓有道术的人,醒悟后改变主意杀了他。唐太宗认为应以此为戒。
C. 隋炀帝忌讳胡人,改带“胡”字的物品名称,修长城提防胡人,最后却被胡人杀死,他还杀了李金才,李氏家族几乎被灭。唐太宗认为这毫无益处。
D. 工部尚书段纶引见工匠并令其制作傀儡戏具,唐太宗认为工匠应服务于国事,不该去做奇巧之物,因此削降段纶的官职,并且禁止演出木偶戏。
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及侯景率兵向阙,尚书郎以下,多不解乘马,狼狈步走。
(2)为万纽于谨所围,帝犹讲《老子》不辍,百寮皆戎服以听。
14. 唐太宗曾说:“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他从历史兴替中汲取了哪些智慧。
【答案】10. B 11. A 12. B
13. (1)等到侯景率军围攻皇宫(京城)时,尚书郎以下的官吏,大多不会骑马,狼狈地徒步逃跑。
(2)被万纽于谨领兵包围了,孝元帝还不停地讲述《老子》,百官都穿着军服听讲。
14. ①治国要遵循尧、舜的道理,周公、孔子的教谕。②神仙是荒诞虚妄的,不要求仙问道。③君王应该正身修德,不要胡乱猜忌,受荒诞之事的影响。(意思对即可。若有其他答案,合理亦可酌情给分)
【解析】
【10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准确断句的能力。
句意:古人说:“国君好比是盛水的容器,百姓好比是水,水的形状是方是圆决定于装它的容器,而不决定于水本身。”所以尧、舜用仁义统治天下,而人们也跟着行仁义;桀、纣用暴虐统治天下,而人们也跟着行暴虐。
“君犹器也”“人犹水也”是并列结构,句中的“也”都做句末语气词。而“方圆”这是后面“在于器”的主语,故应在“方圆”前断开,排除AD。
“尧舜率天下以仁/而人从之”和“桀纣率天下以暴/而人从之”是骈文的对仗句式,且第一个“而人从之”中的“之”指代的是“尧舜率天下以仁”,后面“桀纣”是“率天下以暴”的主语,故应在“桀纣”前断句,排除AC。故选B。
【1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常见的文言实词,辨析一词多义,了解并掌握常见的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
A.“幽”在句中分别指监禁和隐晦的意思,意思不同。句意:被侯景幽禁而死/像另有一种愁思幽恨暗暗滋生。
故选A。
【1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B.“醒悟后改变主意杀了他”“唐太宗认为应以此为戒”说法有误。原文中说是“汉武帝为求神仙,乃将女嫁道术之人。事既无验,便行诛戮。”,意思是汉武帝为了求得神仙,竟将女儿嫁给卖弄道术的人,他们的说法不灵验,就把方士杀掉。可知汉武帝并不是因为醒悟而杀了方士,而且唐太宗得出的领悟是不可妄求神仙,而应尽人事。故选B。
【1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准确翻译文言句子的能力。
(1)“阙”,皇宫;“解”,懂得;“步”,名词作状语,徒步。
(2)“为万纽于谨所围”,被动句;“辍”,停止;“戎服”,穿着军服。
【1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
试题要求思考唐太宗从历史兴替中得到的启发,故应从原文前三段中找到相关信息。
根据文中第一段结尾“朕今所好者,惟在尧、舜之道,周、孔之教,以为如鸟有翼,如鱼依水,失之必死,不可暂无耳”可归纳出:治国要遵循尧、舜的道理,周公、孔子的教谕。
根据文中第二段唐太宗说的“神仙事本是虚妄,空有其名”,及其对秦始皇、汉武帝事件的讲述及最后得出的结论“据此二事,神仙不烦妄求也”可归纳出:神仙是荒诞虚妄的,不要求仙问道。
根据文中第三段唐太宗从隋炀帝的经历及其最后得出的结论“且君天下者,惟正身修德而已,此外虚事,不足在怀”可归纳出:君王应该正身修德,不要胡乱猜忌,受荒诞之事的影响。
参考译文:
贞观二年,唐太宗对左右侍臣说:“古人说:‘国君好比是盛水的容器,百姓好比是水,水的形状是方是圆决定于装它的容器,而不决定于水本身。’所以尧、舜用仁义统治天下,而人们也跟着行仁义;桀、纣用暴虐统治天下,而人们也跟着行暴虐。下边的人做的事情,都是跟着上面人的喜好。至于像梁武帝父子崇尚浮华,只喜欢佛教、道教,官僚们也都整天谈论佛经义旨,不曾把军机要务、法典制度放在心上。等到侯景率兵攻打京师时,尚书郎以下的官员多数不会骑马,徒步狼狈逃窜,被杀死的人在路上一个接一个。梁武帝和儿子简文帝最后被侯景幽禁而死。孝元帝在江陵被西魏万纽于谨包围时,他还在不停地讲论《老子》,官员们都穿着军装听讲,不久江陵城被攻破,君臣都被俘虏。庾信也感叹他们的如此作为,在《哀江南赋》中写道:‘宰相把战争当作儿戏,官吏把清谈当作国家的谋略。’我现在所喜欢的,只有尧、舜的准则,和周公、孔子的礼教,我认为就像鸟有了翅膀和鱼依靠水一样,失去它必死无疑,不能片刻没有啊!”
贞观二年,唐太宗对侍从的大臣们说:“神仙本来是荒诞虚妄的,空有其名。秦始皇却分外爱好仙术,结果他被方士欺骗,竟派童男童女几千人,跟随方士入海去求长生不老的仙药,方士逃避秦的苛政暴虐,因此留居海中不再回来。始皇却在海边徘徊等待他们,结果在返回的路上病死沙丘。汉武帝为了求得神仙,竟将女儿嫁给卖弄道术的人,他们的说法不灵验,就把方士杀掉。从这两件事情来看,神仙是不能乱求的。”
贞观四年,唐太宗说:“隋炀帝生性多疑,只听信邪门歪道,他相当提防胡人,乃至于把胡床称作交床,把胡瓜称作黄瓜,还修筑长城抵御胡人。后来终于被大臣宇文化及派遣令孤行达杀死。他还听信方士的邪说,(认为姓李的人要篡权夺位),于是杀死李金才,其他姓李的人也几乎被杀尽了,但有什么用呢?一个君王,只需修养品德,使自己公正无私,其他都是虚浮之事,何足挂念。”
贞观七年,工部尚书段纶上奏说要引荐能工巧匠杨思齐入朝。唐太宗下令试试他的本领,段纶就让杨思齐做木偶戏的戏具。唐太宗对段纶说:“推荐的能工巧匠,必须对国家有益,你让他做这些东西,不是鼓励百工做奇巧的戏具供人玩乐吗?”于是下诏将段纶贬官,并且禁止了这种游戏。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三伏暑甚,七月八日立秋,是日风作凉爽,炎酷顿消,老病欣然命酒,成二诗(其二)
张耒
苦热逢三秋,西风飒然起。
金气入草木,伤夷从此始。
盛极衰从之,循环固其理。
老翁复何事,新凉欣酒美。
15.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题目交代了写诗的缘由,时间、天气、人物、心情,备极详细,颇有趣味。
B. 前两句交代从酷夏到凉秋的季节转换,“苦”和“飒然”两词显现了作者的心情。
C. 三、四句写暑气已经逐渐退入了花草树木之中,而令人苦闷夏天就此过去了。
D. 最后两句照应题目,写出了诗人闲来趁着秋日的凉爽欣然享受美酒的怡然快乐。
16. 本诗是诗人换季时的即兴之作,但诗中包含了朴素而富有启发性的道理,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答案】15. C 16. ①诗中的“盛极衰从之,循环固其理”一句,意为夏天的苦热到了极点就会转向衰落,季节循环变换本来就是自然之理。
②这句话不只适用于季节的转换,人生的盛衰也是一样的道理。没有永远的兴盛,也没有永远的衰落。
③启发我们盛时当思衰,不骄不躁;衰时不颓丧,寻找转机;把握好当下,人生的任何时节,都应乐观面对。
【解析】
【15题详解】
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形象、表达技巧和情感的能力。
C.“写暑气已经逐渐退入了花草树木之中,而令人苦闷的夏天就此过去了”错误。三、四句写秋天进入了花草树木之中,损伤从此就开始了。故选C。
【1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思想内容和道理的能力。
诗句“苦热逢三秋,西风飒然起。金气入草木,伤夷从此始”的意思是:酷热的夏季遇到秋天,西风突然吹起,吹走了夏季的炎热。秋天进入了花草树木之中,损伤从此就开始了。“盛极衰从之、循环固其理”一句,意为夏天的苦热到了极点秋天就会到来,转向衰落,季节循环变换本来就是自然之理。
这句话不只适用于季节的转换,人生的盛衰也是一样的道理。一个人走向衰败,早在得意的时候就种下了祸根,一个人转向失意,早在生机勃勃的转机时就有了征兆。没有永远的兴盛,也没有永远的衰落。
启发我们盛时当思衰,不骄不躁;衰时不颓丧,寻找转机。真正的智者,懂得居安思危,对于灾祸,防范于未然;在灾祸来临的时候,坚持改变,熬过至暗的时刻,就会迎来新的成功。起起伏伏就是人生,谁都不能保证自己一直在顶峰。因此,在高处的时候,主动走好下坡路;在低谷的时候,积极向上攀登。把握好当下,人生的任何时节,都应乐观面对。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中“________________”一句写出了周瑜的姿容气度,“_______________”一句描写了周瑜的装束。
(2)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描写出作者攀山途中在半山腰的所见之景和所闻之声。
(3)古代诗人常常以“酒”入诗,他们借此或抒写洒脱快意,或流露愁绪伤感等,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 雄姿英发 ②. 羽扇纶巾 ③. 半壁见海日 ④. 空中闻天鸡 ⑤. 白日放歌须纵酒 ⑥. 青春作伴好还乡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准确默写名句名篇的能力。
易错字词有:“姿”“纶”“壁”“须”“作”。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I(本题共3小题,11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福建泉州的德化白瓷因其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白”蜚声世界,在历史上被欧洲誉为“中国白”,所产人物瓷塑尤负盛名,栩栩如生。千百年来,德化县窑火不断,宋元之后,陶瓷大量外销。2006年,德化瓷烧制技艺被列入首批国家级非遗名录。现如今,德化县的手艺人在传承工匠精神的基础上不断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发掘非遗的时代价值。
德化人世世代代以手艺为荣,当地人说,陶瓷是火的艺术,72道大工序,200多道小工序,道道马虎不得。孜孜以求、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孕育了一代代陶瓷人。家族传承、师徒学艺、学校教育是德化瓷的3条主要传承路径,目前德化已有19家非遗传习所。德化县浓厚的陶瓷文化氛围,让众多陶瓷爱好者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石鼓村、仙境村等地目前已有多家工坊,来自全国各地的陶艺爱好者在此创业,前店后坊,自产自销。开办陶艺工作坊,设计生产文创产品,与海内外品牌合作,让今天的德化瓷更加符合现代人的审美需求,让老手艺焕发出了新的光彩。创新传统手艺,推动产业链升级,古老的技艺,在德化陶瓷人手上不断改进、超越。
18. 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
19. 请用“离不开”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进行串联改写,可适当增删词语,不得改变原意。
20. 材料第二段中的数字有怎样的表达效果?请简要分析。
【答案】18. 独一无二 推陈出新 纷至沓来
19. 今天的德化瓷更加符合现代人的审美需求,老手艺焕发出了新的光彩,这些离不开开办陶艺工作坊、设计生产文创产品及与海内外品牌合作等诸多举措。
20. ①72和200两个数字说明了德化陶瓷工艺的复杂精细;3和19两个数字说明了德化人技艺传承的规范和规模。②运用具体数字来说明,能更准确客观地反映事实情况,更具说服力。
【解析】
【1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
第一空,从前文“‘白’蜚声世界”和后文“在历史上被欧洲誉为‘中国白’”可知,填入内容应是强调德化白瓷其白的特殊性,可以填入“独一无二”。“独一无二”,没有相同的;没有可以相比的。
第二空,从前文“德化县的手艺人在传承工匠精神的基础上”和后文“发掘非遗的时代价值”可以推知,此处作者是说德化县的手艺人继承旧有的技艺同时将其运用于新的方向。可以填入“推陈出新”。“推陈出新”,去掉旧事物的糟粕,取其精华,并使它向新的方向发展。
第三空,文中是要表达各地的陶瓷爱好者纷纷来到德化以感受这里浓厚的陶瓷文化氛围。可以填入“纷至沓来”。“纷至沓来”,形容纷纷到来,连续不断地到来。用于来指人或事物。
【1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变换句式的能力。
根据句子特点可知,如果改写为用“离不开”连接的句子,“离不开”前的内容是结果,“离不开”后的内容是原因,从“开办陶艺工作坊,设计生产文创产品,与海内外品牌合作,让今天的德化瓷更加符合现代人的审美需求,让老手艺焕发出了新的光彩”这句话可知,“今天的德化瓷更加符合现代人的审美需求”“老手艺焕发出了新的光彩”是结果,而“开办陶艺工作坊,设计生产文创产品,与海内外品牌合作”是原因。据此,可以改写为:今天的德化瓷更加符合现代人的审美需求,老手艺焕发出了新的光彩,这些离不开开办陶艺工作坊、设计生产文创产品及与海内外品牌合作等诸多举措。
【20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句子表达效果的分析能力。
选文中,作者列出了多个具体数字,如“陶瓷是火的艺术,72道大工序,200多道小工序,道道马虎不得”,其中72和200两个数字,非常直观地说明了德化陶瓷工艺工序之多,从而说明了德化陶瓷工艺的复杂精细,也从侧面说明德化陶瓷品质之高的原因。
而在后文“家族传承、师徒学艺、学校教育是德化瓷的3条主要传承路径,目前德化已有19家非遗传习所”一句则是指出了当前德化瓷的主要传承路径和传承单位的数量,通过3和19两个数字,可以直观的表明当前德化瓷技艺传承的规范和规模。
这两组数字,让读者非常清楚地了解德化瓷制造工艺的复杂和如今的传承情况。通过运用具体数字,更准确客观地反映了德化瓷如今的实际情况,让读者对德化瓷的相关信息更加了解,从而更具说服力。
(二)语言文字运用II(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耕读”是安身立命和治家的根本之道。早期儒家传统尊“劳心”贱“劳力”,孔子在回应“樊迟请学稼”时表示:“小人哉,樊须也!上好礼,则民莫敢不敬……焉用稼?”后世儒家的价值观念逐渐从“焉用稼”转变到①_____________,其中重要原因之一是“亦耕亦读”观念适应社会发展而不断变迁与拓展。“耕”不仅是传统意义上的农业生产劳动,且可以扩展为事稼穑,丰五谷,养家糊口,以立性命;“读”也不仅仅是传统四书五经的学习,而是指知诗书,达礼义,修身养性,以立高德。
到南北朝时期,思想家颜之推强调要教育子女“知稼穑之艰难”,他在《颜氏家训》中指出,只有通过农业劳动来体会人生,②_____________。随着颜之推等倡导耕读思想的流传,耕读教育对于当官和治家的积极意义家喻户晓,耕读传家的观念逐渐深入人心。
③_____________,耕读教育逐渐走向鼎盛。宋仁宗实行劝耕政策,耕读教育成为当时重要的教育理念。时人认为耕读不仅可以入仕为官,改变命运,而且可以明人伦,正家风。
耕读结合的教育不仅拓宽了教育的社会基础,促使读书人自食其力,同时也成为培养品格、磨砺心性的重要方式。
21. 下列句子中的“根本”和文中加点处的“根本”,含义相同的一项是( )
A. 宋工不肯修改方案,因为他根本就不赞成偷工减料的主张。
B. 经过详细的论证,最初提出的问题已经得到根本解决。
C. 香雪心里放不下,这些话她根本没说过。
D. 老师提醒我,尽管承认失败很难,但不要回避最根本的问题。
22. 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
【答案】21. D 22. ①对“亦耕亦读”的追求 ②才能当好官、治好家 ③到了宋代
【解析】
【2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重要词语含义的能力。
文中加点处的“根本”:主要的、重要的。
A.“根本”:始终,全然(多用于否定式)。
B.“根本”:彻底。
C.“根本”:本来,从来。
D.“根本”:主要的、重要的。故选D。
【2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的能力。
第一空,结合下文“‘亦耕亦读’观念适应社会发展而不断变迁与拓展”,推断①处是说“儒家的价值观念”转变为追求“亦耕亦读”,可以填入“对‘亦耕亦读’的追求”之类的内容。
第二空,结合上文“只有通过农业劳动来体会人生”推断此处与上文构成条件关系;再结合下文“耕读教育对于当官和治家的积极意义家喻户晓,耕读传家的观念逐渐深入人心”推断②处可以填入“才能当好官、治好家”之类的内容。
第三空,结合下文“宋仁宗实行劝耕政策,耕读教育成为当时重要的教育理念……”,推断③处是后面句子的时间状语,是说宋代耕读教育逐渐走向鼎盛,可以填入“到了宋代”之类的内容。
四、写作(60分)
23.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四川甘孜州地震发生后,多方救援力量赶赴现场。在泸定县得妥镇湾东村搜救过程中,消防员张自立发现了一名头部受伤的婴儿,他紧紧抱着两个月大的婴儿,送往安全地带。他的臂章上“汶川”二字让人泪目,网友亲切地称呼他为“汶川哥哥”。
据了解,2008年汶川地震时,张自立刚读一年级,他家的房屋也倒塌了,一家人在解放军和消防员帮助下搭起帐篷,解决了生活急需。如今长大成人的张自立于5月份加入森林消防队伍,参加了多次森林火灾扑救任务和这次泸定地震救援。他终于成了小时候帮助他的那群人之一,也做着那群人当年做的事。
读了以上材料,你有怎样的感受和想法?请写一篇文章,在班会活动上与大家交流,体现出你的认识与思考。
要求:自选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写作的能力。
审题:
本题为记叙性材料作文题。
材料中,小时候的张自立接受过解放军和消防员的帮助,长大后的张自立也选择成为一名拯救、帮助他人的消防员。因为承受过苦难,因此张自立能共情自己有相似遭遇、相同经历的人;因为接受过来自于救援官兵的帮助,感受过来自同胞与社会的温暖,因此张自立选择了一条“长大后我就成了你”的路,树立理想,学习楷模,用自己的青春与力量拯救生命、保护人民。曾经的被救者长成了今天的救援者,看似“偶然”却是“必然”,生动诠释了祖国大家庭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守望相助,折射了乐善好施、见义勇为的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再次呈现了一代又一代人传递“爱的接力棒”之美丽故事。张自立的故事,体现着懂得感恩、传递善意、勇于担当、乐于回馈等美好品质,展现出新时代青年用行动践行责任、用奋斗书写青春、以平凡创造伟业的拼搏精神。
写作时,可以选择张自立身上体现出来的某一种品质作为论点,如将“承担责任,精神接力”作为论点,可先论述几代人奋斗不息、勇于担当的民族精神是如何贯穿于历史发展的始终,再引用论据(如建设塞罕坝、航天科研等)论述这种“接力”对社会的和谐与发展所起到的积极作用,然后联系材料,结合实际生活,谈一谈在新时代的背景下,青年人应如何承担属于自己的历史使命,最后强调观点,总结全文。
立意:
1.传承事业,接续精神。
2.将爱扩散,传递正能量。
3.受人温暖,必为众人抱薪。
4.致敬英雄,承担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