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俊杰手足口病?这种疾病怎么预防?

手足口病是由一种柯萨奇病毒引起的传染性疾病。本病多在6岁以下幼儿中流行性发病,多见于夏秋两季,以口腔及手足发生水疱为主要特征,潜伏期3~5天,病程1周左右,痊愈后无后遗症。

临床表现】

◆◆

发疹前可有低热、咳嗽、鼻炎、食欲不振、腹痛等全身不适症状。皮疹可同时发生在手足口处,也可单发于一处,口腔损害主要发生于硬腭、颊黏膜、舌、唇、齿龈等处,初为疼痛性小水疱,很快糜烂,或发展成小溃疡,周围绕以红晕,手足出现水疱,多发生于手掌、足底及指(趾)侧缘,米粒或绿豆大小,半球形或椭圆形,其长轴与皮纹走向一致,可伴下颌淋巴结肿大、眼结膜炎等。重症病例可合并脑炎、脑膜炎、肺水肿、循环衰竭,甚至死亡。

◆◆

【治疗】

◆◆

方一

1.取穴

主穴为曲池、合谷、足三里、三阴交、脾俞、肺俞、委中。发热、咳嗽配大椎、少商;食欲不振、呕吐或腹泻配中脘、天枢。

2.操作方法

少商点刺出血,余穴按常规针刺,捻转刮针手法,短促行针,每日针1~2次。

方二

1. 取穴

大椎、曲池、合谷、少商、天枢、足三里、血海、肺俞、心俞、膈俞。

2.操作方法

用安徽中医学院针灸医院周楣声主任医师的周氏万应点灸笔点灸治疗,每次选用4~5穴,每日用点灸笔点灸治疗1~2次。

3.病例

共观察治疗了9例轻、中型患儿,根据初步观察,针灸后患儿退热快,持续发热时间明显缩短,皮疹消退时间缩短,胃肠道症状改善明显,显示针灸有明显的止泻和通便双向调节作用,同时还有改善患儿食欲的作用。

方法三:分证论治

①邪犯肺脾证(见于出疹期)

症状:手、足、口、臀部等部位出现斑丘疹、丘疹、疱疹,口痛流涎,可伴有发热,流涕咳嗽,纳差,或恶心呕吐,咽痛,尿黄短,大便干结或便溏,舌红,苔薄黄腻,指纹浮紫,脉浮数。

治法:宣肺清热,化湿透邪。

基本方:银翘散加减。

常用药物:金银花、连翘、竹叶、荆芥、牛蒡子、薄荷、豆豉、甘草、桔梗、芦根、栀子、黄芩、藿香、滑石等。

加减:大便秘结加大黄;恶心呕吐加藿香。

②湿热蕴毒证(见于出疹期)

症状:手、足、口、臀部出现大量丘疹、疱疹,发热较甚,持续不解,口痛拒食,烦躁不安,口干口渴,尿黄赤,大便秘结,舌红苔黄腻,指纹紫滞,脉数。

治法:清热解毒,化湿透邪。

基本方:甘露消毒丹加减。

常用药物:黄芩、茵陈、藿香、连翘、金银花、滑石、石菖蒲、白蔻仁、板蓝根、薄荷、通草、射干、白茅根等。

加减:持续发热、烦躁口渴加生石膏、大青叶;口臭、大便秘结加大黄、芒硝;大便稀烂加苍术。

③气营两燔证(可见于出疹期)

症状:手、足、口、四肢、臀部疱疹斑疹密集,色泽紫暗,或成簇出现,壮热不解,夜晚尤甚,头痛,口痛剧烈难忍,小便黄赤,大便干结,舌质红绛,苔黄厚腻或黄燥,指纹紫滞达气关,脉数。

治法:清热凉营,解毒祛湿。

基本方:清瘟败毒饮加减。

常用药物:水牛角、黄连、黄芩、栀子、连翘、桔梗、生石膏、知母、生地黄、赤芍、玄参、牡丹皮、大黄、金银花、紫草、滑石、绵茵陈等。

④毒热动风证(见于神经系统受累期)

症状:高热,易惊,肌肉瞤动,瘛瘲,或抽搐,或肢体痿软无力、坐立不稳,呕吐,吸吮无力,精神萎靡,嗜睡,甚则昏矇、昏迷,头痛、眼球震颤或上翻,舌暗红或红绛,苔黄腻或黄燥,脉弦细数,指纹紫滞。

治法:清热解毒,息风定惊。

基本方:羚角钩藤汤加减。

主要药物:水牛角、钩藤、菊花、生地黄、生石膏、大黄、生栀子、赤芍、丹皮、黄连、生薏米、全蝎、白僵蚕、羚羊角粉等。

⑤厥脱证(见于心肺功能衰竭前期)

症状:壮热,神昏,手足厥冷,皮肤发花,面色苍白,口唇紫绀,喘促,大汗淋漓,舌质紫暗,脉细数或沉迟,或脉微欲绝,指纹紫暗。

治法:解毒开窍,益气固脱,回阳救逆。

基本方:参附龙牡救逆汤合安宫牛黄丸加减。

常用药物:制附子、人参、龙骨、牡蛎、山萸肉、砂仁、人工牛黄、天竺黄、石菖蒲、郁金、麦冬、黄连、山栀子、羚羊角粉等。

⑥气阴不足证(多见于恢复期)

症状:热退,神疲乏力,口渴,纳差,皮疹消退或尚未退净,或见脱甲、脱皮,舌红少津,苔白少或花剥,脉细数。

治法:益气健脾,养阴生津。

基本方:生脉饮合七味白术散加减。

常用药物:人参、麦冬、五味子、白术、茯苓、木香、藿香、葛根、甘草、玉竹、白扁豆、生地黄等。

⑦络脉不畅证(可见于恢复期)

症状:乏力,纳差,肢体痿软,或肢体麻木,舌淡红,苔白,脉细,指纹色淡或青紫。

治法:健脾益气,育阴通络。

基本方:参苓白术散合大定风珠加减。

常用药物:人参、白术、茯苓、甘草、阿胶、鳖甲、龟甲、牡蛎、生地黄、麦冬、五味子、鸡血藤、桑枝、莲子、砂仁、山药、白扁豆等。

针灸、推拿等可帮助功能恢复。

◆◆

中成药使用建议

◆◆

中成药使用方便,患者依从性好,应用广泛(见“附表治疗手足口病常用中成药简表”)。根据中成药治疗手足口病临床研究文献报道,结合广东省实际情况,提出以下使用建议,供临床参考运用。

①手足口病普通型,一般情况良好者(出疹期邪犯肺脾证、湿热蕴毒证),可选用1~2种下列中成药,作为基础用药:小儿豉翘清热颗粒、芩香清解口服液、黄栀花口服液、蓝芩口服液、蒲地蓝消炎口服液、馥感啉口服液、健儿清解液、小儿柴桂退热颗粒、清开灵颗粒/口服液、抗病毒口服液、双黄连口服液、银黄滴丸等。

②出疹期持续发热,全身症状较明显者(气营两燔证),可在选择“1”基础用药同时,加用1种下列中成药:金莲清热泡腾片、小儿双清颗粒、连花清瘟颗粒、金振口服液等。

③出疹期食欲不振,脘腹胀满,恶心呕吐者,可在选择“1”基础用药同时,加用1种下列中成药:藿香正气口服液、保济口服液等。

④神经系统受累期(手足口病重症病例重型,毒热动风证),可在积极抢救的基础上,酌情选用1~2种下列中成药:安宫牛黄丸、小儿牛黄清心散、紫雪颗粒、新雪颗粒、羚羊角颗粒等。

◆◆

局部用药

◆◆

①口咽部

a.可选用康复新液涂于局部,或选用开喉剑喷雾剂、西瓜霜喷剂喷敷患处。

b.金银花15克,黄芩15克,岗梅根30克,每日1剂,水煎至200ml,分3~4次含漱。

②手足皮疹

a.手足臀部皮疹较多,可酌情选用康复新液、儿肤康搽剂外搽。

b.苦参、黄柏、苍术、紫草各30克,每日1剂,水煎至2000ml,凉至35℃~38℃,局部泡洗10~15分钟。

c.苦参、野菊花、紫草、地肤子各30g,每日1剂,水煎至2000ml,凉至35℃~38℃,局部泡洗10~15分钟。

【按语】

手足口病根据其临床表现,应属于中医学的“温病”“疫疹”的范畴。虽然手足口病是20世纪70年所定的病名,但在古代中医学文献中早有类似的记载,如麻疹、风疹、水痘等同类型疾病在历史上常见,病机、治疗均有共性,其暴发流行时中医统称为“疫疹”。中医学对疫疹积累了丰富的治疗经验和切实有效的防治法则。如中医治疗疫疹,一忌初期即用寒凉,二忌妄用辛热,三忌妄用汗下,四忌误用补涩。特别在早期强调辛凉宣透,使疹能顺利透发,若疫疹初起即用寒药退热,会使热毒遏伏,影响疱疹外透。

中医认为手足口病为湿热疫毒侵袭所致,病位主要在肺、脾、胃,肺主皮毛,“温邪上受,首先犯肺”,故出现发热咳嗽及皮肤疱疹等症状。脾开窍于口,其华在唇,胃主受纳,主通降,可见食欲不振、恶心、呕吐、腹泻等表现。故取穴多以肺、脾、胃经及其表里经经穴为主,达到宣肺清热、健脾和胃及清热解毒的目的。

手足口病有“三怕”,一怕患儿精神差,嗜睡;二怕患儿呼吸、心率明显增快;三怕患儿持续高热不退,具有以上特征的患儿可能在短期内伴发脑炎、脑膜炎、肺水肿、循环衰竭等严重并发症,应密切观察病情变化,及时采取相应的综合治疗措施。

你可能感兴趣的:(林俊杰手足口病?这种疾病怎么预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