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看书史

文/念念呀念丫

虽然我说自己喜欢看书,但其实我看过的书并没有多少,看书的类型更是少得可怜。可为什么我就是觉得喜欢看书呢?我想这种感觉可能跟我从小的经历有些关系吧。

01

我们的小学就在隔壁村子里,那时候,我所能接触到的书除了课本,就是学校配套的教辅书,除此之外,可以说没有别的了,没有童话书,没有小人儿书,也没有什么课外读物。不过,当时周围的小孩儿都跟我一样,我也没觉得对书有什么特别的念想。

初中是在我们镇子上,那时候爸爸的一个发小要认我作干闺女,他在我们镇上的新华书店上班。也是从那时候起,我开始接触到除了学校发的各种书之外的书籍了。虽然镇上的书店特别小,主要也是给各个学校供应课本参物,但起码也有一些我能看懂的课外书了。

尽管如此,当年好好学生的我,泡在书店里也只是看那些对写作文有帮助的素材书和《读者》之类的文摘,再就是老师推荐我们阅读的经典课外读物,这些也是妈妈允许我看的。对她而言,我如果看这些书之外的书,那就是不务正业,看闲书,是会被她训斥的。我妈就是这样,只要我买的是辅导书、学习资料这些,花多少钱她都二话不说,随便买;可如果是别的她认为的闲书,那我是一本都不许看的。

所以那个时期,我对看书这件事依旧没有多大的热情,看书纯粹就是因为对学习有帮助,也没有感觉到那些书对我自己有什么大的影响。

直到学校附近的那家书店开张,我仿佛才找到了读书真正的乐趣。那家书店除了卖书之外,还可以租书。对于当时零花钱并不多的我来说,租书显然划算多了。而且那里边的书比新华书店的多多了,书的类型也更丰富了。还记得我初二的时候,经常租一些老师和妈妈不让看的书,比如讲古代野史的书,什么武则天传、康熙大帝、多少不解之谜之类的书,厚厚的一大本,我几天就看完了。基本都是在课堂上偷偷看,或者晚上宿舍熄灯后猫在被窝里、打着手电筒偷偷看。

只是我好像把那些书当故事书去看了,当时年纪小,也没什么思考,看完觉得过瘾,比老师让看的那些书有趣多了。看完之后,一放学就立马跑去换租别的书。我似乎依旧没从那些书中获得什么明显的成长,但对看书这件事情,我确实是越来越热爱了。

02

高中是在离家两个小时车程的市里,每年就寒暑假回家两次,当时爸爸虽然也来市里上班了,说是为了陪伴我,照顾我,但我一直觉得他就是不想承担自己的家庭责任。我们一个在我们市的最东头,一个在最西头,加上我跟爸爸的关系一向很不好,所以见面的次数也特别少。

我获得了前所未有的自由,体现在看书方面就是,可以买任何自己想看的书了。那时候,周围的男同学看的都是各种武侠小说或者玄幻小说,女同学看的大多是郭敬明的伤痛小说,或者韩寒的书。而那些,我都没看过。每每当她们争论,究竟小四的书更好看,还是韩寒的书写得更好时,我都插不上一句话。为此我后来还专门在卖旧书的小推车上买了一本郭敬明的小说集,看过之后,还是觉得不是我喜欢的类型,后来就再也没买过他们的书了。

而我看的最多的,是《最推理》和《推理世界》,基本都是短篇小说或者连载的推理故事。从一开始的每月一本,到后来双双改成半月刊,我几乎都是一期不落地一直在看。同学中也有跟我同样兴趣的,后来我们就换着看,也算是省了一部分买书钱吧。我喜欢那种烧脑的感觉,故事越烧脑我就越兴奋,好像我就是故事中的侦探一样,通过自己的智慧抽丝剥茧,拨开迷雾,重现真相。这个兴趣也一直延续至今。

除此之外,就是《青年文摘》《读者》之类的文集,我对散文的偏爱大抵就跟它们有关吧。而对于老师推荐的经典小说、经典文学类的书,我当时还是挺抵触的,家里虽然有干爸送的很多经典读物,但我总是翻看几页就作罢了,从《海底两万里》到《悲惨世界》,从世界名著到我们的四大名著,我统统看不进去。

究其原因,现在想来,应该是那些书并不适合当时的我看,即使现在我再找出来当时的版本,还是觉得有些晦涩难懂,而家里人总觉得同样的书名,有一本就不错了,也不会想着还有更适合学生看的版本。

当然还有另一个原因,我所在的班级一直是年级最好的班,学习压力可想而知,对于课外看的书,我更想看能让自己身心放松的,而不是那些老师推荐的所谓对学习有帮助的书,可能当时也有点叛逆心理在作祟吧。现在回想起来,还挺后悔当时没听老师的话,没有多读一些经典书籍,以至于即便到了现在,我对经典书籍也是兴趣寥寥。

03

再后来就到大学了,我们学校每个校区都有个图书馆,大二的时候更是在新校区建成了当地最美最大的一个新图书馆。也是从那时起,泡图书馆几乎成了我每天必有的行程。有时是在里边自习写作业,虽然教学楼里有很多空着的教室可做自习室,但哪里比得上在环境优美的图书馆里自习呢?更何况,自习之余,还可以在浩瀚的书海中尽情徜徉,岂不快哉?

那时候,我开始读一些之前没接触过的类型的书了。时而在安妮宝贝的爱情故事中又哭又笑,时而在巴黎圣母院中感受不一样的人生,又或者沉浸在上下五千年的中国传统文化中,品味诗词歌赋,诵读国学经典。不过,全都是浅尝辄止,对书我更多的只是阅读,即使有一些感想,也并不怎么深入。

董卿说过,“你读过的书,都会成为你的气质。”我不知道,那些我浅尝辄止读过的书,如今是否已经成为我身体和思想的一部分呢?

印象最深的是,有一段时间我完全沉浸在阿加莎的推理小说中,一天可以看好几本。看的时候觉得超过瘾,但看完之后留在我脑海中的情节却并不多。

我喜欢那种沉浸式的体验,无论阅读还是观影,但最近我就在想,为什么我看了那么多悬疑推理题材的小说、影视剧、甚至综艺,也玩了不少剧本杀,可自己却创作不出一篇小小的推理文来呢?我觉得就是因为我只是沉浸在别人的作品中,看得很过瘾,玩得很尽兴,根本停不下来;但在那个过程中,我没有站在创作者的角度去进行剖析和学习,缺少对别人创作思路和结构的思考,以至于这么多年来,我依旧只是一个读者,一个观众,一个玩家而已。

当然,这是另一个问题了,与我的看书史无关,以后再叙吧。

04

再后来,我毕业了,再没有那么好的图书馆给我泡了。我买了个kindle打算看电子书,从各种网站上收集了超级多的各种电子书,分门别类好之后,发到kindle上准备一一阅读。但说实话,那些书至今仍躺在kindle的未读里,而我看最多的书依旧是纸质书,大部分是散文集,还有零星的几本别人推荐的小说。

不同的是,工作之后,我看书特别慢,即使是散文,无论是抒情散文,叙事散文还是议论散文,我都看得很慢。除了在书中勾勾画画,还会把喜欢的句子摘抄下来,再加上自己的瞎琢磨,一本书看下来往往要挺长时间。这种读书节奏也一直延续到了今天。

得知自己怀孕后,我又买了一些孕期相关的书,并开始看育儿和心理学方面的书,主要是电子书,看的速度有快有慢,但我总觉得我看电子书的效果特别差劲,从整理笔记、梳理整体框架,到做思维导图、输出文章时翻找素材等等各方面,都极其不方便。但要说把那些书都买回来吧,又觉得没那个必要。

来到之后,经常看简友们分享自己的读书笔记或感悟、书评等,很多都是和阅读、写作、沟通等相关的,通过看他们的文章,也勾起了我对此类书的一丢丢兴趣。还看到有人分享自己学习国学、研读名著的文章,我又加入其中,开始学习《道德经》。

我对书的兴趣也达到了前所未有的浓厚程度,无论是看书的数量,还是阅读面。但我已经不敢轻易地说自己是个爱看书的人了,在我见识到了那些真正爱书的人,从他们的文章中就可以感觉到,他们才是真正地将看过的书与自己融为了一体。

我距离那个程度还差得很远;不过,我的看书史会一直书写下去,相信总有一天,我也可以将书化作自己的气质,让每一本书曾经的播种都能在我身上绽放出美丽的花朵。



你可能感兴趣的:(我的看书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