克里米亚战争为第二次鸦片战争埋下隐患,享乐咸丰帝,却高枕无忧

在第一次鸦片战争以后,特别是自从1849年的广州的反入城斗争以后,出乎意料的,也是更令人惊异的是,英国人消停了,法国人消停了,而且一向不安分的俄罗斯人,也变的不再那么的飞扬跋扈。

这个场景确实有些反常,西方列强就要到口的肥肉,怎么说扔就扔了呢?难道战争就此结束了?

其实仔细分析一下当时的情况,不难发现,其实是有原因的。追根到底,是俄罗斯间接的阻止了英国和法国对中国的继续瓜分,虽然,俄罗斯不是有意的帮助清政府。

因为在19世纪是资本主义在全球全面扩张的时代,在群雄并起,列强相争的激烈的局面下,那些无法跟上形势的传统帝国,纷纷衰退,这就包括了,远东的大清帝国,还有一个就是近东的土耳其奥斯曼帝国,变成了列强的盘中餐。

在这个时候,也就是距离边疆千里以外的黑海沿岸,俄国和英国、法国正在打得火热,这就是著名的克里米亚战争。

但就是这么一场著名的战争,清政府竟然对此一无所知。

那俄罗斯为什么要和英国、法国作战呢?

事情是这样的。奥斯曼帝国的地理位置是极其重要的。在资本主义全球化的时候,必然成为新兴列强宰割的对象。

特别是在1683年,奥斯曼帝国50万大军围攻维也纳的时候,被哈布斯堡王朝、德国以及波兰联军击败,史称维也纳之战,从此以后,奥斯曼帝国就日益的衰落。

由于土耳其链接欧亚,各个国家妄图控制这一区域。

北方的俄罗斯自伏尔加河一路扩张南下,占领了克里米亚半岛,建立了塞瓦斯托波尔要塞;

遥远的英国也支持希腊的民族独立斗争,而法国也早早进入埃及,从远处对这里虎视眈眈。

最终,几方面的矛盾击中在黑海的出海口上。

俄国人必须要得到黑海的出口,这样舰队就能自由出入地中海,以便把巴尔干半岛纳入自己的势力范围。

但英国、法国却是极力反对的。他们怕俄罗斯一旦得逞,会一家独大,影响到欧洲的稳定和平衡。

让俄罗斯和英国、法国矛盾激化的是两个条约。

第一个是1831年,俄土两国签订的《安吉阿—斯凯莱西条约》,条约中规定俄国拥有对博斯普鲁斯海峡的控制权;

第二个是1841年,英国外交大臣巴麦尊,通过外交手段签订的《海峡公约》,规定奥斯曼帝国禁止一切外国军舰平时通过海峡。

这样,列强对海峡的争夺又回到了原点,这样英俄的矛盾就激化了。

在1853年5月,俄军进攻多瑙河下游的瓦拉几亚和摩尔达瓦,战争爆发,并且在争夺黑海控制权的战斗中,取得了彻底的胜利,并且在11月,俄军黑海舰队在希诺普海战中,全歼了土耳其舰队。

消息传到了巴黎和伦敦以后,英国和法国再也坐不住了,决心从幕后跳刀台前,直接和俄国开战。

由于得到了英国、法国的支持,土耳其居然又成功的争取到了原本是俄国的盟友普鲁士和奥地利的中立。这样,俄国就四面楚歌了。

英法联军参战后,首要的目标就是占领和摧毁俄军在黑海的桥头堡—塞瓦斯托波尔要塞。

在1854年的9月,联军乘船度过黑海,在克里米亚半岛登陆,由于俄军的异常的顽强,居然一直持续到第二年的9月,转而变成了一场持久战,战争的双方都付出了惨痛的代价。

战争看似变得遥遥无期,但是俄国的失败已经成为了必然。

俄国在面对腐朽的奥斯曼帝国时,多少有些胜算,但是面对英法联军,却是心有余而力不足。

能够坚持一年,是靠着天时地利的,而且俄国人的军备要整整落后一个时代。但反观英国和法国呢,英国当时是世界上最强大的海上国家,很早就装备了蒸汽动力的战舰,法国陆军自从拿破仑时代以来就独霸欧洲。

在1855年9月,法军攻占了塞瓦斯托波尔要塞的制高点—马拉科夫要塞,在次日,英法联军进入了塞瓦斯托波尔。

这样,俄国不得不吞下了投降的苦果。

克里米亚战争结束后,列强把注意力从近东移开,重新转向了远东的清帝国。英国和法国成功的解决了巴尔干问题以后,也有时间和精力和清政府重新谈判续约的问题。

但是,在紫禁城中享乐的咸丰帝并不知道,西方列强群狼似的眼睛重新盯上了天朝上国的土地。

这就是第二次鸦片战争的背景吧。

你可能感兴趣的:(克里米亚战争为第二次鸦片战争埋下隐患,享乐咸丰帝,却高枕无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