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游吴江(1)

      在停车场附近的“文苑”里,终于等到了青浦文友菜菜,于是,我们开始了“上海人游吴江”的第一站:芦墟。

      吴江所属的古镇里,芦墟比较原生态,特别是并入黎里后成为社区,芦墟更像被人遗忘的角落。其实,芦墟有很多古宅、名刹,历史上曾有“分湖八景”之说,可惜随着岁月的侵蚀,大部分化为烟云,消失不在,剩下一些古建筑也是岌岌可危。

      在一些有识之士的奔走努力下,近几年的芦墟也在小规模进行修缮。仔细观察还是发现一些迹象,比如观音桥重修了,“文苑”正在恢复原貌,老街的地面平整了,老街的入口处建了一座亭子……

      站在一个普通游客的层面,一般来说,不大可能去寻找所谓的文化遗迹,看到的都是实实在在的东西,比如跨街楼,比如市河两边浓荫蔽日的香樟树⋯⋯

      跨街楼也叫骑楼,它是芦墟的一个特色。跨街楼,顾名思义就是跨越街道的楼房。也就是说,楼下是街道,楼上是住宅。楼下人通过,晒不到阳光,淋不到雨,而楼上人照样生活,视若平常。

      芦墟的跨街楼,现存最著名的有沈氏跨街楼、许氏跨街楼。楼下不仅是过道,还开了店面,买卖水产品,经营小百货,真是别有风情。

      旅游,除了看美景,还得吃美食。芦墟的糕点,最出名的要数“生禄斋”,据说它家做的月饼曾经作为贡品给皇上享用。在芦墟老街,我们看到了装修一新的“生禄斋”,但是进去一看,与普通市民家里毫无两样。男主人说,这里曾经是“生禄斋”的厂址,但是现在的“生禄斋”与他家无关,只是挂了一块牌子而已。这让我们大失所望。

      一股甜香味悠悠飘来,诱人食欲。抬头望去,是杨美英糕团店。杨美英夫妻俩都是北厍人,杨的老公是浮楼村人,与我公婆熟悉。我与他们夫妻俩聊起来,可以说上半天时间,但是任务在身,必须打住。

      方糕、发糕,热气腾腾。七月半之前,汾湖人家都要过祀节,供奉上祖的糕点特别好销。天气热,海棠糕不做了,百果糕和粽子也不做了。当然,若有人订货,杨美英还是乐意做的。

      芦墟老街的馄饨店特别多,而且还离得很近,仿佛都拧着一股劲。姐妹、大块头、阿四,这样土气的称呼居然就是店名。

      姐妹馄饨店,吃过一次,印象最深刻。那是若干年前的重阳节,我和妹妹、弟媳领爷爷奶奶逛芦墟,午餐就是在“姐妹”吃的馄饨。清晰记得,老两口坐在沿街的窗口,面对面,边吃边笑。特别是奶奶,一路上都是爷爷拉着她的手,小鸟依人般,坐在店堂里吃馄饨,完全沉浸在幸福中。

      大块头馄饨,近几年大出风头。老板大块头一家也是北厍人,来芦墟开店,渐渐出了名,加上郑工、蔷薇为他写过文章,免费做了广告,引来苏州上海等媒体的关注,宣传后,生意越来越好。

      相比于大块头,阿四显得低调多了。据说,芦墟本地人大都选择阿四馄饨,清静,干净,口感也不错。

      我很想去阿四店里吃馄饨,但是脚步不由自主地跨进了姐妹店。

      来一碗干拌,来一碗落汤,比一比,哪个口味更好?干拌,硬香;落汤,鲜咂咂。它们各有各的特色,取舍完全决定于个人的爱好了。

      世界很大,也很小。在芦墟老街,先遇到正在埋头修鞋的蒋金芳老师,又遇到了匆匆忙忙、正要去黎里的张社长,也巧遇了赶去西栅老屋过祀节的郑工。

      分别寒暄了几句,老街兜一圈,就结束了芦墟的旅程。


修缮后的观音桥


杨美英糕团店


发糕


红糖方糕


西栅老街


生䘵斋门面


许氏跨街楼


正要出门的张社长


巧遇郑工


姐妹馄饨店


干拌、落汤,两碗馄饨

你可能感兴趣的:(漫游吴江(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