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rom 4g spaces

好的教材好比是心法, 提纲挈领. 先看心法是磨刀不误砍柴功的. 而可惜的是无论是市场还是实际, 砍柴的书都很受欢迎, 磨刀的书没人喜欢看. 很多做技术的都容易做到头, 就是因为没心法, 练不好72绝技的. 就计算机方面而言, 数据结构算法 (Intro. to Algorithm/TAoCP)看一本, 编程工具(TIJ/TIC++/SICP+Python)看一本, 离散数学(Concrete M/Discrete M)看一本, 足以秒杀大多数公司面试题了.

书是要往厚处读的. 一本书, 哪怕只读一章, 也要保证从头读到尾. 如果没这个自信, 还是不要读了. 弱水三千, 只取一瓢, 与其说是走捷径, 不如说是纵容自己的浮躁和浅尝辄止. 这样读书, 基础不牢. 好比光看别人拳法打的好看, 自己不下功夫从头到尾把拳法演练几遍, 很快就会忘掉的. 我认识不少人, 书往往看得很多, 但考试面试或者实际运用的时候, 和没读过没两样. 结果如此, 那当年读了干啥?

–推而广之, 书上的程序和习题是要一条一条做的. 我认识一个高中朋友, 他说物理不好. 我给他出了个主意: 只做一本书上的习题, 而且一丝不苟, 从格式到步骤都要完美, 假想自己是写本能出版的习题解. 他尝试了几个星期, 单科成绩已经是年级第一了. 往往看上去最笨的方法, 实际上是最聪明的. 就我个人而言, 高年级小学生一笔一划写完初中平面几何只要一年半, 老师讲要三年; 完全不懂OO的大一新生一键一键敲完 Thinking in Java 上的所有程序只要半学期, 就能独步于10万行代码的中型项目. 而很多人学 4 年 Java 也不知道架构到底是什么样子的.

如果我没记错的话, 侯捷在 STL 源码剖析的序言中, 引用了老子的一句话: “天下大事,必作于细”. 我觉得, 能将这句心法读到, 又有什么不能剖析的源码呢. 纵使若干年后, STL 丢在历史某处, 你仍然能够在新的技术中”游刃有余”.

你可能感兴趣的:(R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