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自公众号:昸叶书单末(dysdm_meet)
此文略长
适合边吃边瞧
细嚼慢咽有助消化
1.
我上下班必经之地是一所中学。
每次路过的时候我都会下意识的往里面张望,他们成群结队地跑操打篮球,总是有个人会大喊一声。
那天下班我走在路上,看着身边擦肩而过穿着校服的学生,手里拿着我也曾读过的畅销杂志,我忽然觉得我的青春,好像已经离我很远了。
远到我记不清它是什么模样,这多么令人沮丧。
不久前,大概2017年5月。
中午要回去吃药,我和yisun说,我现在竟然时常自言自语。比如看着镜子里的自己,我就自言呓语:你要知道啊,你此刻是最年轻的,因为往后面的每一刻都比你现在的这一刻老。
yisun笑了。我也笑了。
我为自己时常冒出这样的想法觉得好笑。
但谁也没法说它是错的,我不想这样过下去。
那些所谓青春,所谓生活,酸的掉牙的装文艺,不是我们活过的日子,而是可以记住的日子。
我想在马不停蹄的日子里,努力创造值得被记住的日子。
比如我有个奢望。
在我一无所有但还有些气力的时光里,我想凭一己之力尽可能的多走些地方。
我奢望着总希望,等到以后我老的牙齿都掉光了,眼睛也花了,可能还孤零零的,还得了老年痴呆半身不遂谁也不认识,啥也不记得,但是我还能看着照片,咿咿呀呀的说这姑娘真年轻真漂亮真青春。
2.
所以我在朋友圈记录着这些,这些旅行。
毫无疑问用它记录最方便,时间地点,清清楚楚,一目了然,适合老人回忆。
而这样直接导致我的朋友问我,你是不是不用上班的啊?
其实我觉得这就有点夸张了,一般都是节假日期间,浪一浪应该也算处于合理范畴。
和yisun说起这件事,我们都觉得,别人不会以为被包养了吧?
转头我们又大笑,现在的人就算要包养也应该包养00后了吧?我觉得自己已经是个老姑娘了,从头到尾也没看出来哪里值得别包养。
但是这件事让我意识到了一个问题,也许是因为只要我出现在朋友圈,就都是有关旅游浪照吧,所以我决定平时也要晒晒其他的,证明我并不是每时每刻都在浪啊!
结果等到在下次出去浪之前,我都没想到要在朋友圈发些什么。
很好奇以前我每天都要发条圈的瘾,是怎么来的?
后来我想明白了,因为开心才有想发圈的冲动,而除了出去走走,我好像没有任何欲望出现在朋友圈。
3.
明天到来之前,我想起2016年10月。
我一个人站在漓江边上,看着整个江面波光粼粼,夕阳的余晖洒下来,我觉得船只和它融为一体,美的让我觉得一个人看这些景真是遗憾呢。
因为它让我想起在青海湖边骑着摩托恣意放肆的时光,两边的草原、沙漠、湖面快速倒退,漫山的羊群咩咩咩,我看的差点骑到山沟去。我再抬眼,风一阵一阵的迎面扑来,我们与地面呈45°角一闪而过。前面是蓝天白云,雪山之巅,以及我最好的朋友。我跟着他们,我不停加速,我冻得要死,我却觉得幸福的要死掉。
我想念这样的感觉。
在路上,和最亲近的人。
只是等到毕业了,就再难找到人一起同行。
……
7月的天气特别热,我又去了北海。
一个人坐在北海边上,火燎的温度烧着我的心要爆开,我觉得特别无助。最后红红的太阳优哉游哉的掉下去的时候,我才敢趟到海里,觉得一个人真是无聊,但是还好海边日落真的很美。
但是再美,也比不上敦煌的落日,满世界的金黄扑来,我受宠若惊的要去接去拥抱,这时候天色突然就全暗了,什么都看不见了,但是我还是能感受到身边人温暖的心跳。
“扑通扑通”~~
那年哈尔滨。
花光精力和积蓄。穷的我啃了大半个月的馒头。
然后我就如愿的看到了一片雪白里漫天大雪洋洋洒洒的落下来堆成一个个雪球,它们掉进我的眼眶里变成剔透的眼泪,又掉到我的手上变成一朵六瓣花,我在想,怎么会有这么美的事物啊,被一个人爱的感觉也不过如此吧。
那是在雪乡,那里有个一米八几的大哥在做生意,他一看到我们,就热情的拉着我们说,嘿!两个小红帽的姑娘,你们照片可美了,那么多人我一下子就认出你们啦!就是你们,小红帽!
东北人说话就是这样带着天然的人情味,我和萌儿两个人哈哈哈的一阵狂笑。
等到我们走的时候他还在那唱,小呀小美女啊~~~
后来在哈尔滨市内,接机师傅好心的和我们说大街上很多假的士,最好乘坐后面亮广告灯的车。
所以大晚上的,我和萌儿一个这头一个那头,我来检验真假车,她来拦车。结果那些车子开太快了,我每次还没看清楚,它“嗖~”的一下就跑了。
最后我看到一辆,赶紧示意她,她赶紧在前面挥手拦车,我赶紧笑的上气不接下气的哈着白气往她那里奔,她就站在那里对着我笑笑的直不起腰,而我奔向她“呼呼呼的~~”那种感觉,真的就像在奔向幸福一样。
……
等坐上出租车,我们憋着气涨红了脸都不敢笑出声,生怕出租车师傅以为载了俩神经病。
一下车我们轰的笑开了。
哈哈哈哈哈哈~~~
以前2014年10月。神农架。
和Jun他们一起去负重几十公斤跋山涉水了一星期,途中我们被一群蜜蜂追着蛰,最后蛰的我两条腿全是通红的大包,它让我到现在都能想起当时低头的时候,两条小腿裹满了密密麻麻的蜜蜂,那场面,简直酸爽,滲的慌,不过他们说我以后就不会得风湿了。
不知道真的假的。
……
太多地方太多记忆,就不再一一列举了,以后有机会把它们都记下来,算是有始有终吧。
至于其他的,还想很伪文青的说, 趁着现在处在还可以自私一点的年纪里,没有上老下少的牵挂,一个人自由随性的洒脱,多走走吧,穷游也挺好,疲惫折腾我也乐得享受。
你要不认同我也没办法了。
4.
这个世界的节奏太快了。我常常觉得自己承受不来。
你昨天因为这个事情开心的不得了,今天因为和久未联系的朋友说了几句话激动的不行,但其实这都是小事不是吗?转眼就会被新的人事覆盖,可能喘不过去,可能转身就忘。
但是我并不想这样,可能旁人没法理解,但是我还是想记住我生命里所有的感动,记住他们,希望自己能够回馈他们,希望自己即使跟不上世界的节奏也依旧能变得更好。
而我能想到的方式,不仅仅是埋头苦干,还要有步履不停,不知疲倦的冲动,它让我能找到更好的方式去对待生命里所有的感动,它是旅行。
大概旅行即成长,这种成长方式可以加速内心的强大和豁达,如果你看了足够多的风景,走了足够多的路,遇见足够多的事,见过足够多的人,你就会发现自己的世界那么小,而你的心还没有走出去。
比如你可能还在为生活的琐碎烦忧,为身边各种声音的叨扰无所适从,但是怎么办呢,就算出去一趟回来不还是有这些乱七八糟的琐碎,甚至更浮夸的也会出现,因为这就是生活啊,平淡琐碎不知所以。
但是每出去一次回来,你就会觉得以前那些都不是事,它让你的思想可以在短时间内变得透彻,远胜过于你长长久久的自我消化。
但是这也是有代价的,比如背负。比如惶恐,不安。比如穷,苦,累。
但这就是我的追求。成长怎么会没有代价。
我希望我还能承受的来。
5.
我现在已经习惯身边的朋友见到我都提到浪字,但是我并没有觉得这是贬义词。
他们可能羡慕可能不屑可能欣赏可能无语。
但是我有自己坚持的方式。
我时常觉得给我三天时间,如果让我持续待在一年三百六十五天随时都可以待甚至会待很久的城市里,我会特别沮丧,因为平时的时间、周末的时间,它们就足够去让我待了,多余的哪怕是一天也可以不一样。
所以我想去走走看看,用还有多的的时间。
可是我现在,明显觉得自己老了,噢,一把年纪,多么忧伤的一个话题。
以前坐24小时硬座到达目的地,可以不休息的去连续玩个三天三夜,跋山涉水,走街串巷,再坐24小时硬座回去,第二天依旧可以起个大早去上课,什么事都没有。
而现在,我在天上飞个两小时,在地上走个两小时,仅此而已,我就需要大半个星期才能恢复元气,勉强不困不乏。
人不服老是不行的,心可以不老,但机体不会理你,而我还是想对抗怎么办?
6.
对于旅行,我好像从来没有得到过家人的支持。
即使我完全独立,也负有应尽责任,但是渐渐地我已经不再奢望拥有他们的体谅、祝福、支持和抚慰。
可谁让我还是个懵懂无知的老姑娘呢,我不奢望但还是有一丝丝想索取他们的抚慰,所以我每次走之前都要先抚慰一下他们,好像这样自己就有了抚慰和支撑,好像也只有这样,就没有了太自私,有了自己的安心,也有了他们的关心一样。
可能我总觉得现在的人比过去的人更容易悲伤和脆弱。
因为以前人情很暖,无论你发生什么事,你的身边总也会有这样的暖人情在,你可以更加快速的走出去。
而现在人情很淡,无论你发生什么事,你可能更多的需要自己去消化。
没办法,这个世界发展太快,我们的脑容量已经超负荷,我们彼此之间,也隔得太远太远了。比如转眼就可能忘记很多事情,它那么快,快到我们只能通过电子仪器保持联系,快到我还在努力的抓一些东西,再抓一些东西,用各种方式。
7.
2017年.
我在朋友圈看到一个同事的转发和感悟,关于旅行。
它是这样的:
一段《一席》詹宏志的演讲,聊旅行。詹宏志引了欧洲中古时期的一个例子,来谈如今欧美年轻人毕业旅行“间隔年”的可能由来。
他说,在中世纪的西欧,年轻人上大学的时间比较早,大学毕业、实习之后,通常也只是我们刚上大学的年纪。年轻人完成学业之后,父母亲戚通常会凑一笔不菲的本钱,让孩子们付他乡甚至他国“旅行”1-3年,目的是“叫他们饱受折磨”,然后再回乡成家生子,过完一生。
由于医疗和交通的落后,那时候的旅行非常辛苦,甚至危险,不像我们现在的旅行往往被视作“旅游”。不止学生,工匠学徒执业之前也有这样一个过程,否则就没法开业。
詹宏志说,旅行是教育的一种方式,背井离乡几年之后,最终都是要回到家乡的。所以,我觉得,中国的年轻人其实早就在旅行了,作为全世界流动人口最多的国家,假如我们终有一天还是回乡的话,我们现在其实就是在旅行的过程里。
当然,北上广买了房的不算。就算没有在他乡安家落户,原乡其实我们也回不去了,所以终身在外旅行。
我觉得这段说的特别好,终身在旅行,终身在成长。
我在流浪,我还在希望。
我在流浪,我还有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