述而篇第七:有教无类

原文:

        子曰:“自行束脩以上,吾未尝无悔焉。”


        这一章,很有名,后来被用来证明孔子的“有教无类”的教育思想。孔子的这句话,后世理解起来有歧义,主要是在前半部分的“束脩”上。对“束脩”,有两种说法:一种是十条干肉,束为十条,脩为干肉;另一种则是束发,修容,即已离童稚,长大成人的意思。按第一种说法,孔子说,自愿送上十条干肉作见面礼的人,我从来没有不教诲的;按后一种说法,则是,凡已离童稚,长大成人的,我没有不教诲的。两相比较,还是第一种说法好。因为,古人执物为礼,这是起码的礼节。首次见老师,有起码的礼节,说明对老师的尊重,这是必须的;同时“自行”,说明是自愿来的,诚心实意地想跟老师学的,对这些学生,孔子说我从来没有不教诲的。按现在的话说,对尊重老师,并愿意跟随学习的学生,孔子都不拒绝,都给予教育。

        至于“束脩”,算是薄礼还是重礼呢?人们都认为是薄礼,我也觉得是这样的。不然,如是重礼,对颜回这样的“一箪食,一瓢饮,住陋巷”的学生,能支付得起吗?孔子又怎么会有颜回这样的好学生?因此,必然是薄礼。据此,也更可看出,孔子的“有教无类”的思想。对学生,不收重礼,只收薄礼,这样,想学的人都能拿得出,于是所有想学的人都能来学,只要来了,不分贫富贵贱,老师教会加以教育。于孔子的学生我们也可看出来。其中既有一贫如洗的颜回,也有十分有钱的子贡,既有犁牛之子,也有大夫之子。正因为孔子有教无类,收学生,不按贫富贵贱加以区分、选择,所以才会有门人三千,并且,门人中各种身份、地位的人都有,这便是真正的“有教无类”。

        “有教无类”,是孔子留给后人的宝贵的精神财富啊。

你可能感兴趣的:(述而篇第七:有教无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