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于永正:把自己教成孩子

2017年12月8日凌晨5点,当代教育名家于永正先生因病去世。

图片发自App

于永正,全国著名特级教师,教育部“跨世纪名师工程”向全国推出的首位名师。1962年以来一直从事小学语文教学工作。1985年被评为江苏省特级教师,同年被徐州市人民政府授予“劳动模范”称号。1995年被评为“国家有突出贡献的专家”,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1999年教育部召开“于永正语文教学方法研讨会”,推广其“五重”(重情趣、重感悟、重积累、重迁移、重习惯)教学法。2001年被评为“江苏省劳动模范”。2002年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 2013年,经江苏省教育厅批准,徐州市成立于永正语文教学研究所。

从1984年至今,于永正老师应邀到全国31个省、市、自治区、港澳地区以及新加坡、马来西亚等国家作学术报告2000多场次,上公开课3000余次,发表文章百余篇,出版《于永正课堂教学教例与经验》《于永正语文教学精品录》《教海漫记》《于永正与五重教学》等多部著作。

下面是于永正老师的小文:把自己教成孩子。


教了四十多年的书,最终把自己教成了孩子。

我老伴也这样认为,她说:“别看你离70岁不远了,但还是一脸孩子气 。”

这话我信。在学生面前,我的面孔多数情况下是微笑,是抑制不住的孩子气。

图片发自App

当我和学生一起分角色朗读《老山羊和狼》(我读狼说的话,学生读老山羊的话)时;

当我和学生一起表演课本剧(我扮哥哥,学生扮弟弟)时;

当我和学生一起表演用“黄鼠给鸡拜年——没安好心”的成语编的故事(我演老母鸡,学生演黄鼠狼)时;

当我和学生一起做游戏,一样的天真,一样的稚气时,安能辨我是老者?

至今,我还孩子般好奇,什么新鲜的事物都能吸引住我的目光。

逛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有的同伴半天便出去了,而我却痴而忘返,当得知那种长得有点像芭蕉似的“大树”就是语文课本里说的“旅行家树”时,竞高兴得扑了上去,打量它,抚摸它,合影留念。以后再讲《旅行家树》这一课时,便多了一份资源,多了一份情感。

至今,我还孩子般贪玩,尤其喜欢和学生一起玩。

——课间活动时,我会不由自主地加入到孩子们踢毽子比赛的行列——虽然我一次踢毽子的最高记录才四个,但学生并不因为我笨手笨脚而讥笑我。

——星期天我会带学生去爬山,去捉昆虫,去垂钓,去采集树叶做标本……因为我坚信,热爱自然,可能就从认识一种花草开始;热爱生活,可能就从一次垂钓开始;热爱祖国,可就从游览一座名山开始……

最终把自己教成了孩子的根本标志是童心未泯。苏霍姆林斯基说:“只有那些始终不忘记自己也曾是一个孩子的人,才能成为真正的老师。”

“不忘记自己也曾是孩子”,就容易理解孩子,理解是爱的别名。为什么我从来不批评没有考好的孩子,就因为他们更需要老师的理解和体贴,因为我读小学时一次考试没考好,老师一句“别难过”的安慰话,至今令我难忘。为什么我从来不批评迟到的学生,因为我认为迟到了而敢进教师是一种了不起的勇气.应当给予赞许。我读小学时迟到了一次,不敢进校,索性选择了逃学!

为什么我对上课偷看课外书的学生十分宽容,因为我上学的时候也做过这样的事!工作了,偶然看到过胡适的一句话:“那些上课偷看课外书的人,往往有出息。”从此,我对上课偷看课外书的人不但睁一只眼闭一只眼,而且有些另眼相看了……

因为童心未泯,所以我备课时,常常觉得自己是两个人——一个是“老师的我”,一个是“学生的我”。“老师的我”的任何一种想法,都会遭到“学生的我”的质疑;获得了“学生的我”的同意之后,才能写在备课本上,才能实施。不但备课,就是上课、处理学生的问题,安排学生活动时,“学生的我”也常常站出来,给我提个醒,告诉我应该怎样做。不应该怎样做。

“文革”期间,天下大乱,但我的班竟能按部就班地上课!有人说,于永正带的班之所以优秀,靠的是于永正的个人魅力。话说大了,确切地说靠的是我的一颗童心。

因为童心未泯,所以常常童年的遗憾。童年的最大的遗憾是古诗文背得太少太少。如果我小时候能打下较厚的古典文学的底子,那该多好蛙!不能再让我的学生有这样的遗憾,于是我便不遗余力地教他们背诵读古诗文,为他们打好人生的底色。

一眨眼,四十多年的教学生涯过去了。

岁月的刀能在我的脸上刻上深深的、密密的皱纹,却刻不到我的心上。


于永正,小语界的泰斗,跟随他学习如何教语文的小语老师无数。

图片发自App


图片发自App

你可能感兴趣的:([转]于永正:把自己教成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