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师范大学附属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中外文学史上都有所谓传奇小说及传奇叙事传统。传奇小说是一种传录奇闻的文体,传 奇叙事常带有理想色彩和夸张的成分。
就中国小说叙事的发生而言,自唐以来所形成的传奇叙事模式,是中国小说发展达到成熟阶段的一个基本标志。传奇叙事基本要素就是情节的奇幻与人物的特异。从中国小说史发展的角度看,自唐传奇小说开始,到宋元话本再到明清章回体小说,传奇叙事逐渐成为中国 小说发展中最为流行、最易接受的叙事模式之一。因此说,传奇叙事是最具中国特色的叙事模式和叙事传统。
西方小说的“诗的”“史诗的”或“神话的”传奇叙事作为一种叙事传统,以幻想的姿态填补着社会发展的个人实现感,孕育了个人与社会错落有致的风韵,但始终与中国古代的传奇叙事模式“异构同质”。所以,无论是最初中国现代小说的发端,还是直至今日中国小说的发展,受西方传奇叙事的影响很少,始终都呈现着一种对中国“传奇叙事”经验与传统 进行承袭、转型和创新发展的轨迹与样貌。
在以清末民初“新小说”为肇始的中国现代小说的转型中,依据社会改良与思想启蒙的时代要求,中国小说在开始真正走出封建文学传统主题规范与形式束缚的同时,又因“传奇”的故事化叙事、大众化接受以及民间化发展的特殊价值,表现出一种对传奇叙事的特殊选择。其后在中国“五四”以来现代小说叙事理念及模式确立的过程中,尽管表现出一种向西方小说学习的、反传统的整体态势,但作为一种强大的文学传统,传奇叙事非但没有消失,反而 不断焕发出更为巨大的新生力和影响力。
整体梳理中国现当代小说的发展过程,会发现中国的传奇叙事呈现出不同的样貌。鲁迅《故事新编》借传奇叙事之形,以悬置于历史与现实之间的情节和人物来叙事,以传达观照 现实人生的良苦用意;张爱玲以普通人为原型的“新传奇小说”,则是以新都市文化景观与现代都市大众阅读背景下所生成的另类与特异的都市书写,以传奇叙事形成了传统与现代之间、雅与俗之间的对立共构;以革命的历史与英雄的传奇契合而成的“现代革命传奇”和当 代的“红色经典传奇”,采用多重视角的多元化叙事结构,让不同人物从各自角度对同一件事物进行讲述。实际上从上世纪二十年代的“革命文学”开始,直到新中国成立后的“十七年”文学与八十年代的小说,都呈现着典型的传奇叙事样貌;九十年代以后的小说更加以最 具有流行品格的传奇叙事模式,通过市场化运作来获得大众阅读的最大可能性。
在当前的文学与文化环境当中,各种各样的西方话语常常都具有主导甚至霸权的意味。
如果我们今天仍旧将“叙事”作为一种舶来品,依然看不到承袭中国文学传奇叙事传统之“中国经验”的内容,看不到中国整个二十世纪以来的小说叙事中富有的文学精神意味,那么,不仅是我们没有真正把握中国文学本土经验的内在精神与外在传承,同时也会使中国文学在全球化语境下走向世界、走进世界的追求与实践中,始终都缺少甚至是放弃了一种自我的、自主的精神依托和现实资源。
传统与发展、民族与世界始终是一种对立共构关系,全球化时代对中国文学自身及其与世界文学的建构的认识,既离不开对悠久的传奇叙事传统的确认和梳理,也离不开对其他中 国经验的发现和发掘,尤其是在走进新时代的中国文学如何讲好“中国故事”的意义上。
因此,要立足中国经验,在当下新时代意义上探寻中国文学自身发展的路径。
(摘编自张文东《传奇:中国文学对本土经验的探寻》)
材料二:
作为传奇叙事模式中极具代表性的英雄叙事,在今天对其重新审视具有重要的意义。回顾21世纪初的中国文学,英雄叙事模式与英雄主义间存在裂隙。英雄叙事模式是一种个性化、戏剧化的想象性存在,而英雄主义强调的是一种精神性的建构,指向的是崇高的理想追求与高贵的人格尊严。英雄叙事模式当然可以满足大众对英雄主义的想象性期待,并为作家 预留了巨大的创造空间;但文学毕竟不能远离生活真实,艺术地还原现实生活始终是检验作品成色的重要尺度。和平年代,庸常且碎片化的生活如何把握?军人的心灵世界和精神图景如何建构?英雄的价值意义怎样表达?这些瓶颈问题终究无法经由对传奇英雄的戏剧性虚构而绕过,而只能在对时代主潮的把握和对英雄叙事模式的重建中寻求突破。
在采用英雄叙事模式写英雄小说时,有的作家虽然写的是现实题材,但缺乏穿透事象直达本质的锐利目光,导致作品所关注的并非当下现实生活中最震撼人心、最带有趋向性的景 观,传达的思想和观念并非当今时代发展的主流;有的作家缺少对新一代革命军人的心灵世界的生动描摹,缺少对人性的深度探索与掘进,缺少对生命存在的体察和关照。今天,我们要讲好中国英雄故事,应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为表现内容,用新的英雄叙事模 式体现中国梦的丰富内涵。
(摘编自傅强《讲好中国英雄故事》)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传奇叙事是中国小说的传统叙事模式,自唐传奇小说后逐渐流行并促进了中国小说的发展。
B.在中国现代小说的转型中,传奇叙事在脱离了封建传统文学的束缚后被中国现代小说接纳。
C.梳理中国传奇叙事的发展轨迹,会发现中国文学在今天有着自己可以探寻和借鉴的本土经验。
D.掌握新的英雄叙事模式,正确处理英雄叙事与英雄主义的关系,有利于英雄人物的精神构建。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传奇叙事是中国小说最为流行的叙事模式,容易被大众接受,它一直得到小说家们的青睐。
B.鲁迅、张爱玲等中国小说家们致力于采用传奇叙事模式写作,从而推动了中国小说的发展和转型。
2C.“鲁智深倒拔垂杨柳”体现了情节奇幻与人物特异的特点,是《水浒传》采用传奇叙事模 式的典例。
D.只有做好对时代主潮的把握和对英雄叙事模式的重建,才能解决英雄叙事对英雄的戏剧性虚构问题。
3.下列选项中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一观点的一项是()(3分)
A.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鲁迅)
B.美美与共,天下大同(费孝通)
C.取其精华,去其糟粕(鲁迅)
D.克服民族性是文化的胜利(爱默生)
4.材料一结尾说“要立足中国经验,在当下新时代意义上探寻中国文学自身发展的路径”,请简要说明得出这个结论的说理步骤。(4分)
5.学校拟开展“如何讲好新时代英雄故事”主题研讨活动,你作为学生代表作典型发言, 请结合材料列出发言要点。(6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滚烫的土地
阎秀丽
秋阳很毒,像针,扎在爹的脊背上。
娘抬头看了看天,说:“歇一会儿吧,这日头忒毒,晒得人脱层皮。”
爹没有言语,只是把镐头抡得更高了些,然后再使劲儿地落下。坚硬的山土在他的镐头下只是蹦出了一个亮晃晃的镐印,几块细碎的土坷垃蹦在他裸着的胸膛和脸上,和脸上的汗珠混合在一起,变成浑浊的小溪淌下来。娘便生了气,叨咕着说:“非得刨那点儿地,不知 道能种几粒粮食!”
爹回了头,擦了把汗,眼睛一横,说:“你懂啥,这片小山包荒着也是荒着,我刨出来 就能有用,要不种地,要不栽几棵树,咋了!”
娘说:“咱家的粮食也不是不够吃,你费那大劲儿刨这点儿地有啥用!乐意干你干!”
我在旁边看了看爹,娘能扔镐头耍脾气,我可不敢。爹那火爆脾气,不敢拿我娘撒气,要是 有个不小心,那火准定得烧到我身上。
爹头也没抬,只是把手里的镐头更加用力地刨下去。
我心里是极不愿意爹到处“开荒”的行为,但是我不敢反抗。
爹的工作在县上,机关里一个科室的科长,是村里人人羡慕的“公家人”。
周六回家,爹换上一身旧衣裳,扛了镐头就往山里走,娘阻拦不住。村里人也说,不值 当,吃公家饭的,还差那点儿地?正儿八经的庄稼人都没人弄。
为这,爹和娘吵了一架。
娘没有去地里,爹也没有喊我,一个人扛着镐头下了地。
娘并没有想象的清闲,反而在家里走来走去。把地扫了一遍又一遍,屋里的那几件简陋的家具,也被娘擦得泛了光,映着娘有些魂不守舍的神情。并且时不时地扒着后门,一遍又 一遍地望着爹去干活的山沟沟。
我心想,再怎么望,也看不到那个小山包,何况是一个人。
到了中午,爹还是没有回来,娘让我去地里看看,喊爹回来吃饭。我有些不情愿,又不 敢违拗娘的意思,只能慢腾腾地向着那山沟走去。
太阳火辣辣地悬在正空,不知名的虫儿有气无力地嘶鸣着,连风都是热的。我心里暗暗气着,这么热的天,不好好在家待着,拐带得我也跟着遭罪,刨了那点山边子,还能富了?气归气,还得去,这么热的天,爹要是中暑了,那可就糟了。
我到了山沟处,远远地就看见爹抡着镐头,高高地举起,重重地落下。镐头落下的时候,
他的身体弯成了一把苍劲的弓,站起身抡镐头的时候,身体微微向后仰着,和手里的镐头成了一个别样的剪影,像一棵山崖上虬枝百结的老松。阳光从他的背上洒下来,在爹重复的动 作里,纷纷地跳跃不停。
我心头一热,赶紧走到爹的跟前,喊了一声,把手里的一瓶水递给他。他擦了擦额头上的汗水,“咕嘟咕嘟”一口气就把一瓶水喝了个干干净净,嘟囔出一句话:“这天,真要命, 咦?你咋来了?”
“娘让你回去吃饭。”
“不急,我先把这块儿刨完了再回。”
我靠在一棵树的树荫下,懒洋洋地看着两只蚂蚁爬来爬去。爹抹了一把嘴,又拿起了那 把镐头。
“别刨了,就那点儿山边子地,种啥也长不出好庄稼来。”放羊的张老歪抱着一个鞭子, 从山的另一边赶着羊群过来,蹲在离我爹不远的一块石头上说。
“你是白当了一辈子的庄稼人。地是通人性的,你懒了,地也懒了;你勤了,地就勤,它不亏待你,你得信得着这儿。”爹指了指自己的心口说,“心里装着啥,地上就长啥。”张老歪点点头又摇摇头说:“话虽在理,不过你看,年轻人都出去打工了,家里的那几块地都撂荒了,你还开荒!你信不信,等将来你不在了,刨出来的地还得撂荒,图个啥!”
“人哪,是地养着呢,就是死了,也得埋在地里,还能给你悬到半空去?人不在了,地 还在,人活在地里呢。他们还能在外漂一辈子?早晚得回来,这里是根儿!”
张老歪没有说话,看着天空上的几朵白云,嘴里嚼着一根草叶子,半晌说了句:“这人 养地不假,还没听说地养人的。”
“话可不能这么说!”爹站直身子,手里拄着镐头说,“一百年这样,一千年也这样,哪块土地上都有人。咱们不在了,埋在这里,有魂在这儿呢,种上一棵树,树吸收着咱们的营养,越长越大,开花结果,谁说咱们就没了?那是以另外一种方式活着,这不就是地养人 吗?”
“儿子说要接我去城里享福,恐怕我老了那天也回不来喽。”张老歪的神色似乎有些黯 然地说,狠狠地甩了一下鞭子,把羊惊得回头冲着他“咩咩”地叫了几声。
“那你就去呗。”
“要不我能去哪儿?”张老歪硬撅撅地撂下这句话,转身就去追跑散的羊去了,“你脚 下瓷实,刨吧,我的脚底下可就空喽……”
风里隐隐传来张老歪的话,瞬间就被阳光炙烤得没了踪影。
爹没说话,低下头,看着脚下褐色的土地,又把镐头高高地抡起。
爹和镐头已经浑然一体,山野间回响着镐头撞击大地的闷响。爹的身影紧紧贴服着大地, 浑然一体,像大地上移动的图腾。
娘扛着镐头出现在弯弯曲曲的土路上,我久久地站着,看了一眼娘,又看了看爹的背影。脚下的土地被太阳炙烤得滚烫,那股热气源源不断地传入我的四肢百骸,让我的心也变得通透起来。
我走过去,把镐头从爹的手里拿过来,也像爹一样,将镐头高高地抡起。
6.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爹跟娘吵架后,娘在家看似忙碌的行为、魂不守舍的神情和扒着后门一遍遍张望的动作里, 包含着对爹的怨恨,更有担心和牵挂。
B.我顶着火辣辣的太阳喊爹吃饭的情节,写出了我内心的不情愿,为最后写“我的心也变得 通透起来”这一发展转变做了铺垫。
C.在爹的心里,“地是通人性的”,“你得信得着这儿”,这既有对土地的信任,又有对土地的依恋,更体现了爹独到的处世哲学。
D.文中的“浑然一体”一词将爹、镐头和大地三者紧紧地连接在一起,生动贴切地写出爹在 山沟劳作的场景,两次使用,意蕴深刻。
7.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小说中多处描写天气的炎热,不仅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也烘托了爹的形象,同时还暗 示我和娘都不愿让爹到处开荒的心理。
B.小说语言形象生动又不失质朴,如“叨咕”“拐带”“嘟囔”等口语化词汇,既符合人物 的心理特点,又展示出浓郁的生活气息。
C.小说写张老歪与爹的对话,表现了二人对土地都饱含深情,但认识不同,衬托了爹对人与土地关系的认识更加深刻,深化了小说主题。
D.小说主要采用第一人称,以“我”的视角来叙述故事,拉近与读者的距离,显得真实亲切, 同时便于表现我对爹刨地看法的转变。
8.小说题目“滚烫的土地”意蕴丰富,请结合文本加以分析。(4分)
9.小说多次写到“抡镐头”这一细节,你认为有何用意?请简要分析。(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40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黄庭坚字鲁直,洪州分宁人。幼警悟,读书数过辄成诵。舅李常过其家,取架上书问之,无不通,常惊,以为一日千里。熙宁初,举四京学官,第文为优,教授北京国子监。苏轼尝见其诗文,以为超逸绝尘,独立万物之表,世久无此作,由是声名始震。知太和县,以平易为治。时课颁盐策,诸县争占多数,太和独否,吏不悦,而民安之。哲宗立,召为校书郎、 《神宗实录》检讨官。《实录》成,擢起居舍人。丁母艰。庭坚性笃孝,母病弥年,昼夜视颜色,衣不解带,及亡,庐墓下,哀毁得疾几殆。绍圣初,出知宣州,改鄂州。章惇、蔡卞 与其党论《实录》多诬,俾前史官分居藏邑以待问摘千余条示之谓为无验证既而院吏考阅悉有据依所余才三十二事庭坚书“用铁龙爪治河,有同儿戏”,至是首问焉。对曰:“庭坚时官北都,尝亲见之,真儿戏耳。”凡有问,皆直辞以对,闻者壮之。贬涪州别驾、黔州安置。庭坚泊然,不以迁谪介意。蜀士慕从之游,讲学不倦,凡经指授,下笔皆可观。徽宗即位,起监鄂州税,签书宁国军判官,知舒州,以吏部员外郎召,皆辞不行。丐郡,得知太平州,至之九日罢,主管玉隆观。庭坚在河北与赵挺之有微隙,挺之执政,转运判官陈举承风旨,上其所作《荆南承天院记》,指为幸灾,复除名、羁管宜州。三年,徙永州,未闻命而卒,年六十一。庭坚学问文章,天成性得。陈师道谓其诗得法杜甫,学甫而不为者。善行、草书, 楷法亦自成一家。与张耒、晁补之、秦观俱游苏轼门,天下称为四学士,而庭坚于文章尤长于诗,蜀、江西君子以庭坚配轼,故称“苏、黄”。轼为侍从时,举以自代,其词有“瑰伟之文,妙绝当世;孝友之行,追配古人”之语,其重之也如此。(选自《宋史·黄庭坚传》)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俾前史官分居/畿邑以待/问摘千余条示之/谓为无验证/既而院吏考阅/悉有据依/所余才三 十二事/
B.俾前史官分居畿邑以待问/摘千余条示之/谓为无验证/既而院吏考阅/悉有据依/所余才三 十二事/
C.俾前史官分居畿邑以待问摘/千余条示之/谓为无验证/既而院吏考/阅悉有据依/所余才三 十二事/
D.俾前史官分居畿邑以待问/摘千余条示之/谓为无验证/既而院吏考/阅悉有据依/所余才三 十二事/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检讨,古代官名,掌修国史。宋时有史馆检讨,明时始属翰林院,与编修同谓之史官。
B.庐墓,古人于父母或师长死后,服丧期间在墓旁搭盖小屋居住,守护坟墓,谓之庐墓。
C.徙,与文中“贬涪州别驾、黔州安置”中的“贬”意思相同,都指被贬谪到地方做官。
D.行、草、楷,中国书法三种字体,与篆、隶等同属于中国书法中各具特色的主要书体。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黄庭坚机警聪明,才华出众。他幼年时读书数遍就能背诵,家中之书无不通晓;苏轼对他的诗文赞赏有加,曾举荐他代替自己做侍从官。
B.黄庭坚性格直率,淡泊名利。面对《实录》内容是否真实的盘问,他照实回答,毫无顾 忌;被贬涪州、黔州时,他没把被贬之事放在心上。
C.黄庭坚性情笃孝,悉心侍母。母亲病了一年,他白天黑夜都细心看护、照料睡觉时衣服 都不脱;母亲去世后,他哀伤成疾几乎丧命。
D.黄庭坚仕途多舛,结局悲惨。他因编写《实录》遭人嫉妒而被贬;因与赵挺之有隔阂,遭人指摘而被削职为民并受拘禁,至死也未得赦免。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蜀士慕从之游,讲学不倦,凡经指授,下笔皆可观。
(2)瑰伟之文,妙绝当世;孝友之行,追配古人。
14.黄庭坚在“学问文章”方面有哪些成就?请简要概括。(3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小题。
赠李白①
杜甫
秋来相顾尚飘蓬,未就丹砂②愧葛洪③。
痛饮狂歌空度日,飞扬跋扈为谁雄?
【注】①天宝四载(745年),李白被唐玄宗逐出宫廷后的第二年,与杜甫同游齐赵。这年 秋天,杜甫与李白在鲁郡(今山东兖州)相别,杜甫写了这首赠诗。②丹砂,即朱砂。道教
6认为炼砂成药,服之可以延年益寿。李白好神仙之学,曾入道炼丹。③葛洪,东晋著名道士, 自号抱朴子,入罗浮山炼丹。
15.以下对本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首句用借代手法,以随风飘荡的蓬草,来表现李杜二人相偕漫游、无所归宿的处境。
B.“愧”字照应了“未就”,说李白愧对葛洪,暗示了李白在炼丹学道方面的失败。
C.“葛洪”的典故表面是规劝李白潜心炼丹求仙,实则暗示李白不要为现实处境伤感。
D.此诗简洁凝炼,遗貌取神,饱含了诗人对朋友的同情、赞赏和惋惜等复杂情感。
16.这首诗中塑造的李白形象与李白在《梦游天姥吟留别》中塑造的自我形象有何相同之处?请结合两诗作简要分析。(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11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在《梦游天姥吟留别》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
写出了诗人梦醒后对人间乐事和古来万世的感慨,看似消极,却是诗人对现实世界的深刻反 省,为后文直抒胸臆积蓄了感情力量。
(2)《琵琶行》中,诗人听琵琶女自诉身世后写了他听到几种乐声的不同感受,谪居浔阳 听到乐声的感受是“________________”,而今夜听琵琶女弹出的曲调则感觉“________________”。
(3)今人常用杜甫《登高》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来表达 旧事物终将衰落,历史长河仍将向前之意。
(4)《短歌行》中写诗人通过想象与贤才久别重逢,谈心宴饮,诉说往日的情谊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归园田居》中描写乡村中常听到的声音的句子是,。
(6)“猿”是古诗文之常见意象,经常用来表现愁苦的心情,如诗句“__________________”。
三、基础知识(本小题共5小题,15分)
18.下列选项中,加点字注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峥嵘(zhēng)创伤(chuāng)慰藉(jiè)记载(zài)沁园春(qìn)
B.即兴(xìng)模样(mó)荫蔽(yīn )訇然(hōng)摈弃(bìn)
C.炽热(chì)包扎(zā)氛围(fēn)暴露(lù)拙笨(zhuō)
D.踌躇(chú)憎恨(zēng)埋怨(mái)霓裳(cháng)吐哺(bǔ)
19.下列选项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3分)
A.严峻 端祥 凛冽 铆钉 慷慨大度
B.斟酌 青冥 罅隙 霹雳 梳妆打扮
C.憔悴 转徙 钿头 红绡 五采缤纷
D.瀛洲 皱褶 樊笼 尴尬 憾天动地
20.下列选项中,表述完全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律诗是唐朝流行起来的一种汉族诗歌体裁,属于古体诗的一种,格律要求严格,颔联、颈 联的上下句惯例是对仗句,二、四、六、八句押韵。
B.五岳指的是东岳泰山、西岳华山、中岳嵩山、北岳衡山、南岳恒山,“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是杜甫在《望岳》中对东岳泰山的描写。
C.在《琵琶行》中“左迁”“出官”“迁谪”都是指贬官、降职。“青衫”指黑色单衣,是7唐代官职低的服装颜色。
D.《短歌行》中“青青子衿,悠悠我心”采用《诗经·郑风·子衿》的原句,原写姑娘思 念情人,此处表达人生苦短之意。
21.下列选项中的词语填在划线处正确的一项是()(3分)
①山谷里突然 了姑娘们欢乐的呐喊。
②这幅图画湖岸汀渚,气象萧疏,江天 ,境界静谧清幽。
③张教授应邀到《咬文嚼字》编辑部 ,与编辑们讨论该刊的发展大计。
④星期天,我们几个 相投的同学,准备到五台山去旅游。
A.爆发 辽阔 作客 意气
B.暴发 寥廓 作客 义气
C.暴发 辽阔 做客 义气
D.爆发 寥廓 做客 意气
22.下列选项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3分)
A.雪莱的诗正如他的人品一样,表现出一种圣洁、优美的感情和崇高、辉煌的理想,为人极 其高尚,拜伦曾盛赞“雪莱是最无私而善良的人”。
B.古代神话虽然玄幻瑰奇,但仍然来源于生活现实,曲折地反映了先民们征服自然、追求美 好生活的愿望。
C.来自全国各地的捐款已经达到了20万元,这笔善款将全部用于这个孩子的生理及心理康 复的治疗费用。
D.或许连作者都没想到,由于这一篇哀悼家鹤的纪念文章刻在石上,使得文本的命运与石头 的命运牵连在一起,为后人留下了诸多难解之谜。
四、写作(6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瓜熟蒂落、羽翼丰满,这是草木鸟兽成熟的模样;但对我们而言,真正的成熟却不仅仅 指身体的长成……
请以“这,才是成熟的模样”为题目,写一篇记叙文。
要求:①立意准确,思想健康;②内容充实,有适当细节描写;③将题目抄在答题卡上, 书写清晰,不少于800字。④不得抄袭、套作,不得出现真实人名。
参考答案
1.B
2.C
3.A
4.①首先提出“传奇叙事是最具中国特色的叙事模式和叙事传统”的观点。②接着以中国现当代小说的发展为例,论述中国文学始终都传承发扬着传奇叙事经验与传统。③然后从正反两方面论证在新时代正确认识中国文学叙事传统作为本土经验的重要性。
5.①借鉴古代及现当代传奇叙事的优秀经验,利用传统叙事的影响力,获得听众认可。②注意运用新的英雄叙事模式,适当加入想象,更要注重生活真实,不回避碎片化生活细节,以深入英雄的心灵世界。③要选择英雄最震撼人心的事迹,传达时代主流思想,体察和关照生命存在。
6 .D
7.A
8.(4分)①指脚下的土地被太阳炙烤得滚烫;②指爹对老家的土地怀有与众不同的炽热之情;③指土地对人有养育之恩,也是人的最终归宿,人们对土地饱含着依恋和敬畏之情。
(评分标准:答出①②点各给1分,答出第③点给2分,意思对即可。其他答案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9.(6分)①连缀全文情节。“抡镐头”这一细节,把全文的人物和事件串联起来,使作品浑然一体,结构清晰完整;
②丰富人物形象。这一细节反复出现,突出爹拼力开荒劳作的场景,意在表现爹对土地的痴迷热爱和执着坚守;
③深化小说主题。最后写娘扛着镐头和我从爹手里接过镐头劳作的情景,表现出我和娘理解了他对土地的痴情,暗示这种对土地依恋坚守的精神将传承下去。
(评分标准:答出一点给2分,意思对即可。其他答案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10. B
11. C
12. D
13. (1)蜀地的读书人都仰幕他并跟随他学习。他讲学时不知疲倦,凡经他指导、教授的读书人,写出的文章都有可观之处。
“游”,学习;“指授”,指导、教授;“下笔”,动词用作名词,写出的文章。
(2)他奇特怪异的文辞,在当时精妙绝伦;他孝顺父母、友爱兄弟的品行,可与古人相媲美。
“瑰伟”,奇特怪异;“孝友”,孝顺父母、友爱兄弟;“追配”,与……相媲美。
14. ①诗歌取法于杜甫而不拘泥于杜诗;②擅长书法且自成一家;③文章与苏轼齐名。
参考译文:
黄庭坚字鲁直,洪州分宁人。幼年机警聪明,读书数遍就能背诵。他舅舅李常到他家,取架上的书问他,他没有不知道的。李常非常惊奇,认为他会有快速的进步。熙宁初参加选拔四京学官的考试,由于应试的文章最优秀,担任了北京国子监教授。苏轼曾看到他的诗文,认为他的诗文超凡绝尘,卓然独立于千万诗文之上,世上好久已没有这样的佳作了。由此他的名声开始震动四方。黄庭坚担任太和县知县,以平和简易的措施治理该县。当时朝廷颁布征收盐税的政策法令,其他县都争占多数,唯独太和县不这样,县吏们因此不高兴,而该县的老百姓却得到安定。哲宗即位后,召黄庭坚为校书郎、《神宗实录》检讨官。《实录》修成后,提拔为起居舍人。遭逢母亲丧事。黄庭坚性情至孝,母亲病了一年,他日夜服侍,衣不解带。母亲去世后,他筑室于墓旁守孝,哀伤成疾几乎丧命。绍圣初,黄庭坚出任宣州知州,改知鄂州。章惇、蔡卞与其党羽认为《实录》多有不实之辞,让前任修史官都分别住在京城附近以备询问,摘出一千多条给他们看,说这些没有验证。不久,经院吏考察审阅,却都有事实根据,所剩下的只有三十二件事。黄庭坚在《实录》中写有“用铁龙爪治河,有同儿戏”的话,于是首先盘问他。黄庭坚回答道:“庭坚当时在北都做官,曾亲眼看到这件事,当时的确如同儿戏。”凡是有所查问,他都照实回答,毫无顾忌,听到的人都称赞他胆气豪壮。黄庭坚因此被贬为涪州别驾、黔州安置。黄庭坚对此像没事一样,没有将贬谪之事放在心上。蜀地的读书人都仰幕他并跟随他学习。他讲学时不知疲倦,凡经他指点的读书人,写出的文章都有可观之处。徽宗即位,起任黄庭坚为监鄂州税,签书宁国军判官、舒州知州,又以吏部员外郎召用,他都推辞不就,请求为郡官,得任太平州知州,上任九天就罢免,主管玉隆观。黄庭坚在河北时与赵挺之有小的隔阂,赵挺之执政,转运判官陈举秉承他的意向,呈上黄庭坚写的《荆南承天院记》,指摘他对灾祸庆幸,黄庭坚再一次被除名,送到宜州管制。三年后流放到永州,黄庭坚未听到宣布命令就死了,终年六十一岁。黄庭坚的学问、文章,是天性生成的。陈师道说他的诗取法于杜甫,学杜甫而又不拘泥于杜甫的诗。他擅长行书、草书,楷书也自成一家。与张耒、晁补之、秦观都游学于苏轼门下,天下称为四学士。而黄庭坚对于文章尤长于诗,四川和江西的君子都将黄庭坚与苏轼相提并论,因此称他们为“苏黄”。苏轼做侍从官时,曾举荐黄庭坚代替自己,推荐词中有“瑰伟之文,妙绝当世;孝友之行,追配古人”的话,他看重黄庭坚竟到了这种地步。
15.A
16.①漫游漂泊者。杜诗中以“尚飘蓬”一语概括李白漫游漂泊的形象,与诗中向往天姥山的梦中游兴、梦醒后的别离漂泊形象是一致的。②寻道求仙者。于“未就丹砂愧葛洪”,可见其热心求道、喜欢炼丹的形象,与《梦》诗中梦游仙境、访仙名山的形象相同。③愤世嫉俗者。杜诗中描写了李白因怀才不遇而在“痛饮狂歌”“扬跋扈”佯狂状态中消磨志气、空空度日的愤世嫉俗者形象,与《梦》诗中“安能摧眉折腰,使我不得开心颜”的愤世嫉俗的自我十分相似。
17.(1)世间行乐亦如此,古来万事东流水
(2)呕哑嘲哳难为听 如听仙乐耳暂明
(3)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4)契阔谈讌,心念旧恩
(5)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
(6)风急天高猿啸哀、杜鹃啼血猿哀鸣等
18. C.
19.B
20.C
21.D
22.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