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愚公移山》导学案
【学习目标】
2.积累文言文的实词、虚词、辨析一词多义
3.理解文章深刻的寓意
4.学习愚公身上的精神
【学习重点】
1.积累文言文的实词、虚词、辨析一词多义
【学习难点】
1.理解文章深刻的寓意
2.学习愚公身上的精神
【自主预习案】
1、《列子》一书记载的神话寓言资料十分丰富,一些在中国相当著名的神话, ______
2、列子名__ , ____ 人, ____ 代表人物之一.
3..寓言就是__ 的一种文学样式。其主要特点是___
4.读准字音
仞( )、惩( )、塞( )、迂( )、 荷()、箕畚( )、
龀( )、匮( )、亡( )、厝( )
5、 解释下列句中加线词语的意思。
杂然相许 ( ) 惩山北之塞 ( )
且焉置土石( ) 何苦而不平( )
寒暑易节( ) 河阳之北( )
而山不加增( ) 曾不能毁山之一毛( )
固不可彻( ) 虽我之死( )
子子孙孙无穷匮也 ( )
1.如《夸父逐日》 2.御寇 郑国 战国前期道家 3.深刻的道理寄寓在一个假想的短小故事 情节、结构简单故事生动有趣,思想深刻 4. Rèn chéng sè yū hé běn chèn kuì wú cuò 5.赞同苦于 况且 愁 交换 的 增加 连—都 顽固 即使 尽
【课内探究案】
一、情景导入,明确目标。
(播放江涛唱的《愚公移山》歌曲)同学们,歌中唱的愚公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愚公移山》一文的主人公。历经千百年了,愚公精神还被人们广为传唱,当然也有人认为“愚公精神可佳,但是做法很蠢。出入不方便,为什么不修路,不搬家,而一定要移山呢?”你认为哪种说法好,带着问题我们走进文本
二、自主探究,释疑解惑。
(一)读故事
1、读一读
①自由朗读,了解大意。
请同学们自由地、大声朗读课文,做到声音洪亮,有节奏感,注意语气,读对停顿。
②由学生提出应注意的字词读音,句内停顿及个别语句的语 气处理,并朗读。教师点评。
③生字、生词可以参考注释,借助工具书,落实字词,自疏文意,有疑难之处,小组讨论解决
(学生自主阅读,质疑探究,教师指导。)
2、辨一辨
①通假字:反一返 惠一慧 亡一无 厝一措
②一词多义:
方七百里 ( ) 年且九十( ) 曾不若孀妻弱子( )
方其远出海门( ) 且焉置土石( )曾益其所不能 ( )
汝心之固( ) 河曲智叟亡以应( )惧其不已也( )
吾义固不杀人( )今亡亦死 ( )其如土石何( )
方圆 当-时 将 况且 连 增加 顽固 本来 无 逃亡 人称代词
疑问代词
③非常规的句式:
a.甚矣,汝之不惠。
b.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
c甚矣,汝之不惠
d告之于帝
(出示“文言文翻译歌诀”):
通读全文,掌握大意。古今同义,保留不译。古今异义,辨析仔细。以今换古,要合原义。句中省略,括号补齐。如遇倒装,调整语序。个别虚词,无法翻译。没有影响,不妨删去。直译为主,辅以意译。忠于原作,贯通顺利。还要注意对、换、留、调、删、补六个字。
3.讲一讲
用简洁的语言给大家复述本文的主要故事情节(教师用多媒体出示图片提示)
(二)析人物
1.找一找
大家都知道,对于愚公来说移山是艰难的,难在何处?
明确:(1)“年且九十”(说明年老)
(2)“ 指通豫南,达于汉阴”(说明移山目标之宏伟)
(3)“其妻献疑的理由”(说明移山困难之多)
(4)“寒暑易节,始一反焉”(说明搬运土石路途遥远)
小结:这一节突出了愚公的“毕力平险”的大无畏精神
2.辩一辩
讨论愚公与智叟的观点 :
①.智叟与愚公在移山问题上的分歧在哪里?
明确:智叟:“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
愚公:“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
②那你认为谁的观点正确?
明确:智叟:目光短浅眼前的停滞的观点。
愚公:长远的,发展的观点。
小结:愚公和智叟的对话,进一步表现了愚公移山的坚定意志和必胜信心。
③由此我们可以看出愚公是个什么样的人?
明确:愚公是一个有远大理想,不惧怕任何困难,有坚强的意志和顽强的毅力,不怕吃苦,敢于斗争,敢于胜利的令人尊敬的老人形象。
(三)悟主题
1.. 想一想:
看了愚公的故事,你一定有许多想法,你认为愚公是不是很"愚"呢?为什么?
明确:(讨论这个问题,要紧扣课文内容。要点是①愚公是为了创造更好的生活条件而决心移山的--"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②下定了决心移山,就毫不动摇--"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③故事的结尾,终于感动了天帝,将山搬走。移山的成功也说明愚公不"愚")
2.悟一悟:
叫愚公的做事并不"愚",叫智叟的做事并不聪明。课文要告 诉人们什道理?
明确:(面对困难,要敢于斗争,下定决心坚持不懈地努力, 终会取得成功。)
(四)品手法
1.对比烘托手法在文章中是如何巧妙的运用的呢?。
明确:
对比:指愚公、京城氏之子与智叟的对比。愚公用发展的眼光挖山不止,解决实际问题是智,智叟用静止的眼光,阻止愚公挖山,实则是愚。这样就有很强的讽刺效果。
烘托:主要指侧面描写,如太行、王屋二山的高大,路程的遥远,操蛇之神的“俱”,天帝的“感”,对愚公形象的完善起了很好的烘托作用。
2..愚公的精神感动了上天,所以有了神人的帮助,你怎样理解课文的神话结尾?
(这是对愚公移山巨大力量和伟大精神的肯定和歌颂。也表达了古代人民借助想象,寄托于神话,向自然斗争并取得胜利的愿望。这个神话结尾,增强了故事的艺术效果,使"愚公移山"的形象更为高大、感人)
三、结合目标,有效训练。
1、谈一谈。
有人说愚公笨,这种人在我们这个时代已经跟不上时代发展的脚步了,那么你认为我们这个时代还需要愚公精神吗?
明确;我们这个时代仍然需要这种精神,如果人人都只求眼前利益,哪里会有时代的发展,人类的进步,让我们从愚公手里接过精神火把,照亮前行的路,去追寻明天的太阳
2. 以“有志者事竟成”为题目,写一篇读后感
【拓展检测案】
[甲]愚公移山
[乙]蜀之鄙①有二僧,其一贫,其一富。贫者语于富者曰:“吾欲之南海②,何如?”富者曰:“子何恃而往?”曰:“吾一瓶③一钵④足矣。”富者曰:“吾数年来欲买舟而下,犹未能也。子何恃而往!”越明年,贫者自南海还,以告富者。富者有惭色。西蜀之去南海,不知其几千里也,僧富者不能至,而贫者至焉。人之立志,顾⑤不如蜀鄙之僧哉! [注释]①鄙:边境。②南海:指佛教圣地普陀山,在今浙江定海县东的海上。③瓶:水瓶。④钵;和尚用来盛饭食的器皿。⑤顾:难道,反而。
1..解释
①箕畚: ②汝之不惠 ③帝感其诚 ④越明年
2..翻译:自此,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
3..对[甲]文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愚公之妻“献疑”,智叟“笑而止之”,这可看出两人都坚决反对愚公移山。
B.京城氏之子“跳往助之”,可见愚公移山受到众人拥护。
C.文章运用了对比和衬托的写作手法来突出人物形象。
D.文章通过愚公移山的故事,反映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改造自然的伟大气魄和坚强毅力。
4..甲乙两文告诉我们一个共同的道理是什么?两文的结尾形式
有什么不同
参考答案:
1.①用箕畚 ②通“慧”,聪明 ③被……感动 ④到、及
2.从此,冀州的南部,直到汉水的南岸,再也没有高山阻隔了。
3.A(愚公之妻只是有疑,而不是坚决反对。)
4.①人要立志,并付诸行动。(1分)②甲文以神话结尾,(1分)乙文以议论结尾。(1分)。
二、课外语段阅读。
溪水与石头
一块石头顺着山势又蹦又跳地落到小溪里,挡住了溪水前进的路。那天然生成的棱角,像一把锋利的钢刀,保护着躯体,大有不可侵犯之势。
溪水唱着歌儿,由远而近。
石头说:“伙计,你还是绕道而行吧,不然,我会把你劈得落花流水。”
溪水说:“我前进的道路是不会改变的,宁可粉身碎骨!”说完,挺身向前,后面的伙伴如千军万马,前赴后继。
不知过了多久,石头锋利的棱角变秃了,高傲的身躯变小了。溪水依然唱着歌儿,淙淙地流着……
1..文中表明溪水绝不绕道的坚定态度的三个词语是:
2..用文中的语句填写。
石头阻挡溪水,最后的结果是:
3.用“——”在文中画出和下面一句话互相照应的句子。
溪水唱着歌儿,由远而近
4.这则寓言说明了什么道理?
5.你认为石头象征什么样的人?
答案:1.粉身碎骨,挺身向前,前赴后继
2.石头锋利的棱角变秃了,高傲的身躯变小了
3.溪水依然唱着歌儿,淙淙地流着。
4.历史潮流是不可抗拒的,或做任何事情,只要有决心、 有信心,勇往直前,就一定能克服困难,取得成功
5.象征狂傲、固执、逆潮流而动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