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我的经验与教训》所感

        这几天雪瓶老师带领大家拆解苏世民《我的经验与教训》这本书。昨天网购的书终于飞到了我的身边,给了它一个大大的拥抱后,我再也舍不得放手了。一口气读了三个部分, 现以“小有作为”这一部分谈谈我的感想。

      苏世民原名史蒂芬·施瓦茨曼,10岁时开始在自己家商店工作。在自己家店铺打工的四年里,他不断劝说爸爸扩张自己家的店铺,甚至想象自己家的店铺会像当时西尔斯百货那样遍地开花。当爸爸用:“我已经很幸福了,我们有一所漂亮的房子,有两辆车,也有足够的钱供你和弟弟们上大学,我还需要什么呢?”这句话拒绝扩张店铺时,年仅十多岁的史蒂芬竟说:“这个跟需求没关系,这是一种追求。”是啊,人生不仅仅只限于需求,更应该有追求呀!

    史蒂芬后来回忆这件事感慨说:“一个人可以学着做管理者,甚至可以学着当领导者,却无法通过学习成为企业家。”

      美国高中,学制一般是四年制。高一结束时,史蒂芬当选了学生会主席。他总想利用新职位做点什么,因为他说:“我不愿成为一长串学生干部默默无闻的一个。我想做点儿别人没做过甚至没想过的事。”当时校园里最流行的就是小安东尼和帝国乐队的《枕上泪》这首歌,他就想把小安东尼和帝国乐队请到学校的体育馆来表演。通过种种努力,打了很多个电话,动用了很多同学家长的关系,最后,小安东尼和帝国乐队来到了阿宾顿高中。正如史蒂芬自己感慨的那样:“我坚信,如果你足够渴望一件事物,即使没有条件,也总会找到方法达成所愿。只要努力,只要你坚持,就会变不可能为可能,就会功到自然成。”

        高中时的田径训练,史蒂芬说他没有一天训练结束不吐的,因为拼尽了全力,所以感到非常恶心。“我们坚持在恶劣的条件下训练,我们的竞争对手却在冬天什么都没做。春天来了,我们准备就绪,逢赛必赢。”这样的凡事提前,过有准备的人生,不赢能行吗?

    高中毕业时考上了耶鲁大学,可他最想上的是哈佛啊。当时哈佛大学只把他作为后备生,这意味着很有可能不被录取。后来苏世民却做了出乎常人难以想象的事:给哈佛大学校长打电话,希望能被录取。虽然很遗憾没有被哈佛录取,可是他的逆人思维和勇气真的让我叹服。

      更叹服的还有他作为学生会主席在高中毕业的最后一次演讲中所提到的教育理念,这也是他一生始终信奉的一个理念:“我相信教育是一门学科,这门学科的目标是学习如何思考。一旦掌握了这一点,就可以将其应用于学习投身一项事业、学习欣赏艺术、学习阅读书籍。教育赋予我们能力,让我们欣赏上帝之手写就的千回百转的剧情——生活本身。在我们离开教室后,教育仍然在继续。与朋友联系、参加俱乐部,这些都能增加我们的知识储备。事实上,学习伴随我们终生。我和我的干事们只希望在座的各位能够正确认识教育的目的,并在你们的余生中遵循教育的基本原则,不断质疑,持续思考。”一名高中生,竟然对终生教育有着那么深刻的思考。这真让一名从事十几年教育的工作者汗颜啊,这也许就是伟大和平凡的差距吧!

      在耶鲁大学一年级时,苏世民各方面都不适应。学习方面也没做好充分的准备,所以课程几乎跟不上了,而他的导师却看到了他的潜力,并且着手系统地为他配置他所需要的一切。后来苏世民写到:“我永远不会忘记他的耐心和善良。我开始相信,教学不仅仅是分享知识。为人师,就必须消除他人学习的障碍。”就在那一年,苏世民从一名差生一跃成为班里的尖子生。

      在几年的大学生涯里,苏世民经历了暑期冒险之旅、组织芭蕾舞表演、策划废除禁宿校规等。每一次的作为他都是费劲心思、亲力亲为、尽善尽美。正如他说:“做大事和做小事的难度是一样的。两者都会消耗你的时间和精力,所以如果决心做事,就要做大事,要确保你的梦想值得追求,未来的获得可以配得上你的努力。”

      他就是那个把不可能变为可能的人——苏世民。

     

你可能感兴趣的:(读《我的经验与教训》所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