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学道德经.第3章】抱朴守拙

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 

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常使民无知无欲。 

使夫知者不敢为也。 

为无为,则无不治。

【引子】

我们经常为了促成达到自认为所谓的目标,使用各种方法、手段,包括为了更快实现,还经常采取各种非常规的方式来约束激励。这些是西方管理学基于人性以及效率和效益的追求产生的。

物壮则老。任何事、物,都有未见、起意、萌芽、发展、高潮、衰落、消亡的过程,更快地达到目的,意味着更早地消亡。有的人会说:达到一个目标后还可以追求更高的目标啊,我们就是在不断前进、追求更高的目标的。初一看好像是这样,但如果我们把时间线拉长、空间距离拓宽,跳出这个事物本身再来看时,就会发现好像有点小问题:物质是有限的,我们每个人作为地球上的一个阶段性个体,不可能穷其所有,在某个阶段、过快成长,要么是加速自身的衰老、要么是挖了后人的根基。拔苗助长的苗不光是禾苗,其实也是我们地球甚至宇宙中的一些事物之“苗”。

下面逐句看看原文。

【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

尚,有的版本为“上”,意义一致。

贤,古体字为“賢”,“臤”本义为“驾驭臣属”,“贝”指钱币、财富,“臤”与“贝”联合起来表示“牢牢掌握财富”,所以我的理解,这个地方的“不上贤”是表达“老百姓不要执着于财富的掌控,就不会相互去争利”。现在的解释一般都认为是“不推崇有才德的人,导使老百姓不互相争夺”,感觉理解起来有些牵强,儒家出了72“贤人”是后来的事,贤人也是后来的词语,对应地也有了“庸人”(就是普通人),后来的”贤人“是有德才的人,普通人通过学习,可以成为贤人,贤人以上还有圣人,说远了,再结合紧接着的“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来理解,此处的“贤人”做“精于掌控财富、精于理财”更为顺畅,意义前后相随。在有了物化的财富之后,对于难得之货,因为难得,所以更显“有财”,所以也显得“显”和“贵”,因为有了这些前提,爱财之人就会滋生偷盗之心。总有各种愿望、欲望、执念,佛家讲的三毒“贪嗔痴”,心里当然经常会迷乱。所以,我们要去努力知晓那个最本源的“道”,在这里就是“朴拙”,朴是最本源、原始的状态,拙就是不要太灵巧。这句理解就是:

不让老百姓执着于财富的掌控,老百姓就不会相互去争利;不推高难于得到的财物的价格,老百姓就不会去偷窃;遇到事物不被外在变化扰乱,心里自然就清明。

【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常使民无知无欲】

理解了前句的含义,我们就能理解这句广被解读为消极、愚民的语句确实是被误读误解了。这句话很多人说是老子消极无为的体现,也是老子告诫统治者的“愚民”手段,实在不敢苟同,原因有二:

一是首句开篇名义要追求内心清明、朴拙的初始状态才是顺道而为;

二是《道德经》对于“下”、”贱“、“虚”、“冲”、“弱”、“柔”的主张以及其与对立面的辩证关系也说明了不是消极的无为和对黎庶的愚弄,比如”贵以贱为本、高以下为基“、“弱者道之用”、“道冲而用之不盈”、”大巧若拙“、”大智若愚“、“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等等都是从反面来说道德现象,所以这句话完全不是愚民,而是要让老百姓吃饱肚子、有强健的身体,去顺道而为,而不是被各种欲望、杂念驱使,造成社会动荡。

【使夫知者不敢为也】

这句是对所谓的智者敲敲警钟,总人为主观去设定各种目标、标准,耍各种聪明、手段完全不可取,而要顺着自然地道的本质、平淡去面对他们。而且,人们都在相互学习,各种伪、诈到后面其实就是信用的灭失。另外,我们也不要以貌取人,往往“形有所忘”者,反而是“德有所长”,更要去虚心听取别人意见,否则到最后,就是自己给自己挖坑,自掘坟墓,这样的例子太多了。真正的智者不会乱为、而是循道而为。去年学党史期间买了几本长征有关史料书籍,其中有一处不得不提到,那就是“打鼓新场”。遵义会议上,毛泽东当选为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在常委分工时,毛泽东定位是“恩来同志的军事指挥上的帮助者”,成为红军的实际指挥者(这种安排充分体现了毛主席的大智慧,包括后来对王明“不离不弃”的大格局)。当时,中央红军原定在黔北地区建立根据地的设想已经完全不可能实现,于是决定放弃打算,计划在黔北一带调动敌军,跳出包围圈后进入四川与红四方面军会合,在四川建立根据地。为此,中央红军决定从遵义出发向黔北的桐梓、土城一带发起攻击,但因林彪提供了不准确的情报, 毛泽东指挥土城战役失利,部队里有了各种非议,尤其是刚在遵义会议上被撤职的博古也说:“看起来狭隘经验论指挥也不成。”这对刚刚奠定地位的毛主席而言,打击是巨大的。进攻打鼓新场,又是林彪给朱德书信中提出的计划,这次毛主席慎重了,对于“打鼓新场”这个奇怪的地名,毛泽东研究后发现蒋介石也很看重那个地方,黔、滇军已纷纷向那里集结,林彪虽然是他一手栽培的爱将,但土城战役的阴影以及对林本人缺乏对敌情准确的侦探的担忧,他认为附近不仅有周浑元、吴奇伟的两个纵队,而且还有孙渡的四个旅,如果红军对驻守打鼓新场的黔军实施攻击,那么面临的敌军将不只是黔军,而是蒋介石在黔的全部兵力,有迅速被敌人围困的危险,执意劝告进攻打鼓新场,但仅毛泽东一个人持反对意见,大家都赞成进攻计划。尽管后来毛泽东以不干前敌司令部政委代价,但仍无法挽回。思来想去,半夜里他提着小马灯,徒步穿过几公里的田埂小路,找到“指挥军事上下最后决心的负责者”周恩来住所,说服了他,第二天一早重新开会,周恩来又把大家说服了,攻打打鼓新场的计划终于被取消。后来的事实很快证明了毛泽东的军事预见是正确的,红军避免了一次不应有的损失。这场风波后也建立了集中军事指挥权力的三人军事领导小组(又称三人团:周恩来、王稼祥、毛泽东)。真正的智者,一定是“博闻”,而后“循道”,否则就是妄为、乱为,“妄作凶”。

读万卷书,而后行万里路,万里路上阅人无数,无数人中若得名师指路,方可最终开悟,智者的过程其实也就是这个过程。

【为无为,则无不治】

这是本章的总结:为无为,就是做顺乎道的事情,无为之事即道的最高境界,所以在德经的首章,就是用“无为”、“有为”来判定了道、德、仁、义、礼,“上德无为而无以为”、到最后“上礼为之而莫之应”,所以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并且指出“礼者忠信之薄”,到了只讲外在的“礼”时将只剩下浮华、浅薄。所以,无为不能曲解为什么都不做。为无为理解了,后面就理解:顺应地道、天道、自然之道,就天下太平了。

我们只有从最朴质、最没有变化不灵巧的时候出发去思考和作为,才有可能达到最大成的状态。

【同学道德经】系列文章为本人原创,可用于非商业性相互交流,禁止用于任何商业用途转载,违者必究,谢谢!

你可能感兴趣的:(【同学道德经.第3章】抱朴守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