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理解所以慈悲

张爱玲的这句“因为理解所以慈悲”我记得特别清楚。才女说这句话指的是爱情,我借这句话用来指教育。

现在社会上稀缺的是什么?不是技术,技术可以求学而来;也不是资金,资金可以通过融资风投。缺的是可以用心服务,用心做事,踏实肯干的人才。现在的人戾气过重,凡事都讲究个付出与回报的比例,做事情先计较一番,结果呢?哪能沉下心来做点事情。所以就不可能去理解客户,当然也就对客户慈悲不起来。客户呢,也没有时期去理解乙方,自然更是不会慈悲,全是生意场上的事,我掏钱你卖命的交换。人活的就没有了什么情调,只剩下权钱交易下的调情了。总结来说,现在稀缺的是良好的职业心态。在社会转型期,人心惶惶的,都不能静下来做事。这种风气吹进了家庭,就是家长对孩子的急不可耐。

今日午餐后在咖啡屋看到一家人,小孩子不小心打翻了果汁,把妈妈的裙子弄脏了。父亲二话不说,迎头就是一拍,把孩子吓了一跳。在孩子惊了一下的功夫中,父亲嘟囔着说:“叫你不要动,你还动。”看到这一幕,我不禁又陷入思考。如果对于一个5岁左右的孩子,叫他不动就不动,那不是痴呆就是傻子。孩子做出了惹恼父母的事情后,父母如果仅是情绪的表达加之粗暴的惩罚,这和训练狗有什么区别呢?不妨先让心情静下来,先让自己慢下来,先尝试着了解一下孩子的情况,让孩子说一说他要做什么。结合孩子的言说,父母给出有针对性的指导,并告诉孩子下一次遇到类似情况怎么处理。我这绝对不是瞎操心,因为看到太多的例子了。孩子小时候被父母呵斥来呵斥去,不是迎头痛批就是拳打脚踢,渐渐的孩子产生一种适应性模式,养成了抗拒暴力成为暴力者,或者是畏惧暴力成了懦弱者,总之是人格不健全者。然后把这样的孩子交到老师手里,家长朋友们,你们让老师怎么办?这样的孩子,与他/她说理,孩子不适应,虽然心里能够接受,但是很难落实到行动上。为什么?很多家长就常常说自己家孩子欠揍。不是这样的,因为长期的对峙型教育,让孩子形成一些心理模式,在这样的家庭养育中,孩子完全没有养成自控能力,完全是外力作用使然。这就像,小时候常常喂饭的孩子,长大了胃口也不好。就是因为习惯成了自然。没有自我监控、自我管理的能力,从理智上听懂了老师的教诲,但是落实到行动上却很难。显然,依靠暴力教育是不能长远的。

再有就是,我很少看见有家长蹲下来与孩子(6岁以前)交流的。有时候,孩子出现了问题,家长蹲下来就全明白了。

有一个故事,一次年轻的妈妈带5岁的儿子去游乐园玩,可是儿子一点也不高兴,总是嘟囔着不好玩。伴着儿子的嚷嚷,妈妈心情也不好起来,接着整个人都不好了。正准备数落儿子的时候,妈妈蹲了下来要给儿子讲道理,这时发现,在儿子身高看来,游乐园里全都是密密麻麻的人腿和穿插其中的儿童,完全看不到有趣的游乐设备。妈妈改变了态度,带儿子做了摩天轮,在摩天轮上儿子得以看到了游乐场乃至更远处的景色,马上变得欢蹦乱跳起来。

记得有一次全家从外地旅游回来,在孝感滴滴打车,遇到的司机善谈。我就讲起了这次外出,这位司机朋友的一句话很是深刻,“那是什么带孩子游学啊,很多家长都是为了自己玩,带上孩子扣上一个游学的帽子。”是啊,很多时候,父母仍然把孩子当成是自己的一个附属品,完全要由着自己的意志来存在。不能去理解孩子,也就无从谈慈悲了。

你可能感兴趣的:(因为理解所以慈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