岭下庄方氏宗谱轶事之一(11--15世系介绍)

        方良金编撰

[编者案:岭下方氏族谱文稿,采取滚雪球的方法书写,期间进行了反复的修改与润色。

我编了序号(之一),意即还有若干后续,一旦这项工程完成,也就形成了电子档岭下庄门的宗谱。往后,人们只要在网上打出"方良金"这个人名,就可随时搜索查阅到岭下庄门方氏宗谱的一系列详情。

我编的这个族谱,大体分为三大部分。第一部分,世系详情,第二部分,历史知识,第三部分,人物故事。

这些,比起查阅纸质书本宗谱来,既简便,又快捷,而且明了,还能了解一些历史知识,知晓一点前人的简况,欣赏一个个小故事,使沉睡在地底下的古人永远活着……可以说,这是纸质书本宗谱无法比拟的。

因为,传统的书本宗谱,对于任何一个人物的定位,也就是那么简简单单的几十个字。即使是聪明伶俐的人看了,也会像晕船一样令人发昏,一时半刻难以理顺关系,更不用说知晓前人点点滴滴的事情了。比如,我们知道朝友公是岭下的第一代祖宗,但有谁知道他人生在世时的故事呢?诸如此类,很遗憾。

完成这项事业,必将付出艰辛劳动。譬如,要走很多山山水水,去拍摄山形及墓碑,录入文中,以示标记;要查阅方方面面的资料,而且还要校对核实,之后,充实到电子宗谱文中;要了解每个人物所处的时代背景,风土人情,人际关系……这些问题没搞清楚,故事就无法编写。等等。

为岭下人服务,我高兴]


纸质书本宗谱


第一部分    世系详情


11——15世系:朝文宏应立


11世,即方氏家族从外地迁入湖北通山的第11代。


11世祖(朝字班辈):3人

亲兄弟:朝太、朝可、朝友。

明朝万历年间。

12世祖(文字班辈):3人

亲兄弟:文极、文习、文易。

文极公生于明朝末期崇祯年间,另外两兄弟生于清朝前期顺治年间。

13世祖(宏字班辈):3人

亲兄弟两人:宏官、宏职;

老三宏朋跟他们是同父异母兄弟,其迁居四川达州破石基场,后嗣未详。

三兄弟生于清朝康熙年间。


14世祖(应字班辈):7人

应鳌与应运、应会、应达、应龙、应凤、应敏六兄弟,同祖父文易。

其中,应达迁居四川达州,应凤迁居陕西。

前3兄弟生于清朝康熙年间;老四应龙,生卒未祥;后两兄弟生于清朝雍正年间。

15世祖(立字班辈):16人

①立袂、立瑚、立琼、立瑶、立瑜是一家,父亲应运;

②立瑞、立玜、立玘是一家,父亲应会;

③立理、立珩是一家,父亲应达;

④应龙,单身无子;

⑤立璜,父亲应凤;

⑥立瑛、立琦、立珍、立瑾、立环是一家,父亲应敏。

16兄弟中,有7人迁居陕西。立袂、立瑚两兄弟生于雍正年间,余下14兄弟,生于乾隆年间。


宏职公,湖北省通山县杨芳林乡、南林桥镇湄港村方氏十三世祖(班辈成员)之一。其父文易,字周书。生于1648年,卒于1709年,享年61岁。十二世祖。文易公育有三子:

长子宏官,字仲禄,生于1676年,卒于1752年,享年76岁。生一子,名应鳌。应鳌公无子。

次子宏职,字秀升,生于1679年,卒于1752年,享年73岁。生六子:应运、应会、应达、应龙、应凤、应敏。岭下庄的房头由此而来,即长子为大房,次子为二房……六子为六房。

在岭下,传承下来的有大房应运、二房应会和六房应敏。而三房应达,迁居至四川达州;四房应龙,单身未娶,葬岭下门前山;五房应凤,迁居至陕西。

三子宏朋,生卒未详,跟大哥宏官,二哥宏职属同父异母兄弟,其迁居四川达州破石基场,余未详。

文易公兄弟有三:大哥文极,单身无后;二哥文习,育一女。文习公与其妻周氏同茔葬在屋背后山上,有碑。

三兄弟的父亲是朝友,十一世祖。朝友,字郁所,生于万历己未年(1619年)五月十八日午时,殁于康熙甲辰年(1664年)八月初三日辰时,享年45岁。葬湖北孝感县。

朝友公兄弟有三:大哥朝太,单身无子;二哥朝可,单身无子。而且,二人都生卒未详,都葬在门前山。

由此可见,朝友公是岭下庄的第一代祖宗!

发展到十三、十四、十五世祖,在岭下,就有一批祖人先后迁居省外,宏朋与应达叔侄两人去了四川;应凤与立瑚、立琼、立瑜、立璜、立珍、立瑾叔侄七人去了陕西;另外,立理也从四川迁居去了陕西。具体情况:

1、宏朋公,字又升,生卒未详,十三世祖。迁居四川达州破石基场。

2、应达公,字则遇,1717年生。十四世祖。秀升公三子,迁居四川达州破石基场。

3、应凤,字超凡,1723年生。秀升公五子。葬陕西分抚流坝白岩沟到铁金,育一子。

4、立瑚,字宗盛,1735年生。十五世祖。应运公(字政开)次子。在陕西板庙河,育四子。应运公系秀升公长子。

5、立琼,字玉佩,1743年生。应运公三子。在陕西秦州五寨县雪水谷,育二子。

6、立瑜,字名灿,1753年生。应运公五子。在陕西山阳县金井河,育二子。

7、立理,字正文,1745年生。应达公(字则遇,1717年生)长子。在陕西三阳县大兴村娘娘庙寺沟口,育五子。应达公系秀升公三子,葬四川达州破石基场。

8、立璜,字天策,1753年生。超凡公之子。在汉中府凤县三里河,育三子。

9、立珍,字光席,1760年生。对五公三子。 在陕西上津县泗峪河陈家沟,育三子。应敏公系秀升公六子。

10、立瑾,字重儒,1764年生,对五公四子。在陕西山阳县三里河。育一子。

从谱中看出,迁居到陕西的祖人,个个人丁兴旺。


第二部分      历史知识

清朝12帝顺序与在位时间

第一位:爱新觉罗·努尔哈赤,庙号—清太祖,年号—天命,在位时间1616年~1626年(总共10年)

第二位:爱新觉罗·皇太极,庙号—清太宗,年号—天聪与崇德,1626年~1636年(总共10年)

第三位:爱新觉罗·福临,庙号—清世祖,年号—顺治,1644年~1661年(总共17年)

第四位:爱新觉罗·玄烨,庙号—清圣祖,年号—康熙,1661年~1722年(总共61年)

第五位:爱新觉罗·胤禛,庙号—清世宗,年号—雍正,1722年~1735年(总共13年)

第六位:爱新觉罗·弘历,庙号—清高宗,年号—乾隆,1736年~1796年(总共60年)

第七位:爱新觉罗·颙琰,庙号—清仁宗,年号—嘉庆,1796年~1820年(总共24年)

第八位:爱新觉罗·旻宁,庙号—清宣宗,年号—道光,1820年~1850年(总共30年)

第九位:爱新觉罗·奕詝,庙号—清文宗,年号—咸丰,1851年~1861年(总共10年)

第十位:爱新觉罗·载淳,庙号—清穆宗,年号—同治,1861年~1874年(总共13年)

第十一位:爱新觉罗·载湉,庙号—清德宗,年号—光绪,1874年~1908年(总共34年)

第十二位:爱新觉罗·溥仪,庙号—清宪宗,年号—宣统,1908年~1912年(总共4年)


历史知识链接:清朝前期,为什么出现了全国性的大移民?


岭下方氏族谱中记载的迁居四川和迁居陕西事件,发生在康熙乾隆年间。"湖广填四川"就是典型的历史事件。

出现全国性的大移民,其根本原因是战乱所致,导致四川、陕西等地人口锐减,土地荒芜。为了发展经济,朝廷作出了大移民的政策。

明末清初,陕南屡遭兵燹,自然灾害亦颇频繁,大量人口死于战乱或逃亡他乡,导致人口锐减。清初,陕南极其残破荒凉,人口稀少,成为全国重要的人口迁入区。

外地移民迁入陕南最早见于记载者在康熙初期,但迁入数量甚少,规模有限,乾隆初年以后才形成移民高潮。毕沅《兴安升府疏》称:兴安州(今安康地区)“从前俱系荒山僻壤,土著无多。自乾隆三十七八年以后,因川、楚间有歉收处所,穷民就食前来,旋即栖谷依岩,开垦度日,而河南、江西、安徽等处贫民,亦多携带家室,来此认地开荒,络绎不绝,是以近年户口骤增至数十余万”。

汉中府(今汉中地区)的移民来源及分布。道光《西乡县志》载,西乡县早在康熙年间就有湖广(今湖北、湖南)等省人口迁入这里。康熙五十六年(1717),西乡知县王穆建造“招徕馆”20间,“以备湖广等省招徕之民初到栖止”。此后,“楚民来西(乡)者数千家,自是田地日辟”。据此估计,康熙末年迁入西乡的湖北等省人口约1.5万人以上。又据道光《西乡县志》载,道光八年(1828),西乡有38 728户,178 453口,其中“土著老民”24 114户,95 792口,而“新民”(即移民)占人口的46.32%,几乎占总人口的一半。据《西乡县乡土志》载,清末西乡的大族吴氏、田氏、李氏等十二族分别来自浙江、湖南、湖北、陕西三原、江西、安徽、广东等省,大多为乾、嘉时迁入西乡。

卢坤《秦疆治略》载,定远厅(今陕西镇巴)由于清朝“承平日久,川、楚之民生齿日繁,入山开垦者日益众”。至道光初年,“烟户渐多,川人过半,楚人次之,土著甚少”。据此,迁入这里的四川人占总人口的50%以上。定远厅道光三年(1823)有13.48万人,按此估计,则迁入定远厅的四川人近7万人。

《三省边防备览·策略》载,川、陕边境大巴山地“土著之民,十无一二,湖广客籍约有五分,广东、安徽、江西各省约有三四分,五方杂处,无族姓之联缀,无礼教之防维”。据此,大巴山地区湖广籍移民约占总人口的50%,广东、安徽、江西各省约占30%~40%,土著居民仅有10%~20%。由此而论,大巴山区外来移民占总人口的比重高达80%~90%。

又据卢坤《秦疆治略》载,留坝厅(今留坝县)“土著民人甚少,大半川、楚、安徽客民,均系当佃山地,开垦为生”。留坝厅松、柏、柳等树木“昔所常有,数十年来,客民伐之,今已荡然”(道光《留坝厅志·土地志风俗》)。外地移民之多不难想见。光绪《佛坪厅志》载,光绪八年(1882),佛坪有土著居民4 228户,25 973口;“客民”8 133户,46 595口,“而雇工另户不与焉”。在佛坪总人口中,土著人口仅占35.8%,外来移民则高达62.2%。

乾隆《南郑县志》载,南郑县(今汉中市汉台、南郑二县区东部)南部地处大巴山区,乾隆时,这里“深山穷谷,垦荒辟土者,多异地之人”。南郑县东西皆为平原,“在汉江以北者,称为北坝,人民土著居多。自汉江以南,亦系平原,称为南坝,多系四川、湖广、江西等处外来客民,佃地开荒”,分布在汉江以南大巴山区。主要来自四川、湖广、江西等省。而汉江以北之地则以土著人口居多,外来移民较少。


第三部分    人物故事
(待续,写故事,先要深入研究历史人物关系,深入研究时代背景,深入研究地理条件,等等。这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


特注:若有本文涉及的陕西省方氏后人看到此文,就请加方良金私人微信18986622289,作者志在广交宗亲家人朋友,共同探讨家门的古今未来。

你可能感兴趣的:(岭下庄方氏宗谱轶事之一(11--15世系介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