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演韩寒,从异类到精英

原文写于 2014-08-21

本文不是影评,而是借电影讨论韩寒的创作水平。需要影评的请请绕道。

声明,我对于文学艺术作品的观点一向是“各有所好”。同时,本文立场坚定地默认韩寒没有代笔。

韩寒,这个曾经不容于传统社会的异类,在近十年却用难以置信的速度跻身精英阶层,尽管他一直以叛逆者的形象自居,他的一言一行却早已被众多青年人丰为圭臬。他是这个时代的特质体,从异类到精英,他一步一个脚印;他掌握了巨大的社会话语权,却常常用各种小聪明迎合群众,名利双收;他敢于揭露社会的阴暗面,却在不经意间成了武断的一元论者。他是导演、赛车手、作家、公共知识分子,但他的专业水平似乎从来就不是他受喜爱的原因。而我今天主要就是想谈谈韩寒的专业水平(不谈赛车)到底如何。

1 不是知识分子的公知

先来看看的韩寒的文章,韩寒为人争议的一点在于,他这么一个没接受过高等教育的人真的有资格当知识分子,替公众发声吗?对此,我个人持否定态度,我不认为韩寒是80后的代表。在公共领域建言必须要具备充分的学识积累和实践经验,放嘴炮、谈自由谁都会,但是具体落实到行动上根本就没有那么简单。而在2010年,李敖在回应韩寒李戡之争时提出的观点恰恰戳到了韩寒问题的本质。如果韩仅仅是赛车、写小说,完全没问题,因为这些东西都是基于经验、感想可以做到很好的,但如果他企图涉足知识界,企图用感想化的语言和数千万的拥趸左右知识界的观点,那便是越界。大家可以好好的去理解李敖先生的话,虽然这件事涉及他的儿子,但我觉得他的评论非常中肯。

那知识界的 “学者态度”应该是怎么样的呢?我建议大家去翻阅一下南京大学已故的高华教授所撰写的《*********》。为了得到对一个历史问题的全面客观的理解,高华教授皓首穷经十余载,查阅了近千种文献资料才完成此书。而其他的领域诸如政治、经济和哲学,也是需要数十年的积累才能获得深刻理解的。但也许是因为如今学术界整体的浮躁,知识分子的头衔逐渐被害虫侵蚀,才使得韩这个原本无法踏入知识界的年轻人得以以一种“叛逆者”的形象出现,通过批判学术界害虫的言论获得一片叫好,但反过来,这并不代表韩就是一个知识分子,就像是一个勇敢站出来批判了军队的腐化作风的平民并不能够成为将军去带兵打仗一样。当然客观的来说,韩“像是”被动的接受公共知识分子这一角色,不过,自从著名的“韩三篇”带来争议后,他似乎很少在敏感话题上多嘴,转而转向电影这一行当了。

2 导演?小说家?迎合而已

摘掉了韩寒知识分子的头衔后,我们便能够专心的来讨论他的小说和电影了。实话说,我从初中开始便是韩粉,我记得第一次看的作品是《长安乱》,内容是什么我早就忘了,我只记得它和我平时看的书完全不同读起来太轻松太带感了!要知道,我初中根本不清楚我这个年龄应该读什么书,家人的文化水平也无法给我指点,于是乎我看的书都是从《初中生必读书目50本》上找来的,我非常清楚的记得那时啃《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的痛苦,因为根本就看不懂啊!唯一觉得好看的地方就是保尔和冬妮娅干柴烈火的那一段。因此,韩寒的书对于当时的我来说真的太有吸引力了,它包含了嬉笑怒骂、玩世不恭等几乎一切当时那个年龄我渴望接触的元素。于是从初三到高中,韩寒的书便成了我释放应试教育的压力的宣泄口。还记得当时同学间互相传阅《1988》和《独唱团》,卅城、风尘女、废旧工厂这些在世界另一面的事物激发了我们强烈的兴趣这的确是我们当时所需要的东西,我们渴望不同、鄙视体制,却不得不在其中艰难的前行,而韩则是我们梦寐以求的标杆。

进入大学后,我的世界就不局限于做不完的试卷了。出于对文学的喜爱,我选了好几门文学院的通识课,董晓老师的俄罗斯文学,陆炜老师的雷雨与牡丹亭都给了我极大的影响,它们让我理解一部优秀的文学作品应该是什么样的,此外,在南京大学良好的人文氛围中,我还能够现场欣赏到《蒋公的面子》《安德鲁与多莉尼》这样的国内外优秀剧目,于是乎,整整三年多,我几乎就没有看过韩寒的文字,因为它对我已经没有吸引力了。为了写这篇文章,这几天我又回过头看了一些韩寒的作品,包括他那部轻轻松松就赚了大钱《后会无期》。它们给我的感觉,只有两个字迎合。

慢着!韩寒不应该是叛逆吗?怎么变成迎合了?

没错,就是迎合。与传统的迎合不同,韩寒并不迎合体制,而是在用他的叛逆迎合年轻人。就拿《后会无期》来说,韩寒准确的抓住了观众的需求,年轻人看电影渴望什么?首先是看明星,王珞丹、陈柏霖、冯绍峰这种顶级演员配置不输任何一部国产大片,就连龙套里面甚至都出现了贾樟柯这样的大腕,足见韩导人缘之好;其次是图一乐,所以你就能在电影中看到“Sun of beach”、拿沾过马桶水的毛巾擦脸、挡风玻璃被偷这些毫无缘由的黑色幽默;第三点是寻求共鸣,我觉得在实现这一点上,韩寒真的是太聪明了,他故意在一些关键的地方选择了模糊处理,把情节铺成一团散沙,于是每个人都能把它解构成自己的故事,使得它成为人们茶余饭后的谈资。但本质上,这部电影和网上流传的那些鸡汤文、四十五度角仰望天空没有任何区别。韩寒是个聪明人,他年轻的时候知道年轻人需要什么,等他成为青年之后,他仍然知道,我们这些长大成为青年的当年的年轻人需要什么。

而单纯从技术来看的话,这部电影就更是烂片了。它的叙事结构过于松散,画面的掌控过于生涩,只能算外行之作。如果要找对比的话,我倒不建议去看什么传统公路片,相反可以看看娄烨的《颐和园》,这部片子的色调和气质与韩导的大作非常相似,虽然我不太喜欢它,但是娄导叙事的节奏、对画面的掌控的确是远胜于韩的。

3 从异类到精英

最后,回到韩寒本人。从异类到精英的这十年,韩寒究竟经历了什么?我在另一篇文章中谈到,韩寒的成功主要是靠他在人情世故上的卓越表现得到的,他通过自己高超的交际能力与把握机会的能力获得成功,从他个人层面上来说无可非议。但是作为公众人物,他的成功是对传统教育的蔑视,是对真正寒窗苦读用心学艺的艺术家的嘲讽,这些都带动了社会上的机会主义风气,即使他本人根本没这么想过,公众人物的属性仍然给他贴上了这些标签。

而我觉得,作为一个精英,韩寒缺少的是对知识的尊重和对科学精神的理解。由于他出身异类,于是对抗传统似乎就成了他一生的目标,他挑战知识界,蔑视各路学者。诚然,国内学术界风气败坏,但他的言行并不是在纠正其中的不端,相反,他在鼓励原本有可能进入学术界、进入体制并为人民做出贡献的青年们放弃这条道路,而去追寻他那所谓的自由他这是在火上浇油,并且通过这种行为博得人们的掌声。他没有意识到,他这是在变向的鼓吹反智主义和机会主义。

韩寒是个矛盾体,他身上的符号太多太多,以至于我们根本无法认清他本人的模样。但是作为公众人物,他的言行的确对社会产生了负面影响,甚至在一定程度上,他就是那个“精致的利己主义者”。韩寒只有一个,他太特别了。

你可能感兴趣的:(导演韩寒,从异类到精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