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孤独

              孤独是生活的常态

第一种认识孤独的哲学观点:“我们生来就是孤独”。现代人文主义生存哲学,如叔本华和尼采认为,每个人一生下就注定受到生存意志的摆布,对意志的领悟不能诉诸理性,只能求助于神秘的自我体验,生存意志让人类欲壑难填,得不到的和暂时得到的都只是痛苦,人生是悲剧、梦幻和泡影,徒劳的行动最后只是一场幻灭。存在主义先驱克尔恺郭尔说,任何一个人都是一个孤独的个体,他生来独一无二,不可替代。每个人的一生中,随时随地都在体验着人生的各种各样的痛苦和磨难,让人类意识到自己的不确定性和有限、脆弱,并从“死亡”中体会到人的终极性的悲剧下场。


图片发自App


第二种观点,自我的孤独来自于和他人的关系。首先,自我的本质是什么?在不同的情境里,“自我”都是不同的,我们会在求职时把自己描述成“认真负责、出类拔萃”,甚至“精通office软件操作”人,在社交网络上给自己贴的标签则是“猫控”、“二次元少女”“吃货”、“风一样的女子”。这意味着,我们看待自己与所处的情境是如此的相关,我们无法抗拒这样一种感觉:在这些因不同场合而对自我做出不同描述的背后,存在着一个不因背景而改变的“真正的自我”。离开了特定社会的语境,说一个人“风趣幽默”、“绅士风度”“有教养”是什么意思?如果没有置身于那些对“美丽迷人”、“学识渊博”“三观正确”等品性与你有相似观念的人当中,这些品性又如何理解?于是,我们认识自我的思维语境,早就预设了他人的存在。海德格尔说,从本质上讲我们是共同体的一份子,正是在这个共同体中,我们学会了怎么样成为一个个体。卡尔·马克思更直截了当的说,我们都是社会性的存在,我们只有在一个(特定类型的)社会中才能获得自己的身份。


图片发自App


第三种观点,现代人的孤独体验。“我迷失在钢筋水泥的丛林里,找不到自己”。这是一种将社会形态与个体经历结合起来的哲学观点。因为我们其实都生活在某个社会里,我们的行为受到社会的塑造,我们的生存状态和精神状态也跟社会形态密不可分。照这个观点看,现代人的孤独感就和古代人不同。所以对我们当下的人而言,就不能空泛地说个体存在的孤独,和他人即地狱了,要具体事实具体分析。


图片发自App


例如让一个人出去旅行的时候,因为迷路错走过的一段不是那么长的山间夜路,黝黑的树林与那时显得幽森的月光至今记忆犹新。一边喘着气抖着脚走在石阶上,一边告诉自己不要怕。那座山没有你所描写的那样恐怖,你的感受我大概也只能感知一二。那之前极度怕黑,回来后竟然好多了,就像去了华山和黄山后恐高症也减轻了很多一样。有时候觉得啊,孤独给了我更好与自我联接的机会,这自我是怯懦是勇敢是恐惧是希望。回来后写下这些句子:当知道不能外求时,内心的力量会变得无比强大。人生来孤独,我们与孤独和解。By MrButterfly曾经我也在某个凌晨独坐在陌生的山区等待黎明,碰到好心人跟我说里面地形很复杂,不知道路很危险。那时候入口外很荒僻,时不时传来喊号子的声音,就独自坐在石凳边等待。黎明初至时,我发现那是我见过的最美的日出和最美的景色。感谢那次经历让我明白,黑暗中的某些等待都是值得的。By 薄荷清扬香山的秋天,天黑了,我跟朋友一起摸着下山,夜盲症的我走的很认真,朋友拉我停下,抬头看到脚下的京城,忽然觉得特别耀眼,那么多人那么努力的把城市打造的这么好看,人却越来越孤独,当离开的时候,却才看到这孤独,还有紧紧依靠在一起的美丽。

“后来许多人问我一个人夜晚踟蹰路上的心情,我想起的却不是孤单和路长,而是波澜壮阔的海和天空中闪耀的星光。”

你可能感兴趣的:(关于孤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