阎锡山彷徨无路,靠买“枪手”考入武备学堂,日后竟当上山西之王
阎锡山16岁的时候,八国联军入侵中国,战乱不已,经济危机。
本来开着一家小钱庄,过着小康生活的阎家,也遭遇挤兑风波。阎锡山的父亲阎子明卖房卖地也无济于事,只能卷起铺盖一走了之,到外面躲债去了。
阎子明带着儿子阎锡山离乡背井,四处流浪,辗转到了太原。本想做点小生意维持生活,但太原也是一片萧条。父子俩终日愁眉苦脸,唉声叹气,不知道下一步该如何走。
有一天,爷俩在街上闲逛,想找点事情做。忽然发现街上有好多人围着一张告示在看。挤进前去一看,原来是山西巡抚衙门创设武备学堂的招生广告。
看完告示,阎子明急忙拉着阎锡山回到入住的小店。
阎子明觉得,让儿子考武备学堂是一条好路。不仅能解决眼前的吃饭问题,万一学成了,还能当个带兵打仗的军官呢。
阎锡山也很愿意。但让他为难的是,洋学堂的知识他根本没学过,有的课程连听都没听说过,怎么去考试?
爷俩商量了半宿,终于想出一个办法:找“枪手”代他去考试。
他们想到了一个对象:赵廉佑。
赵廉佑是山西大学堂的学生,代县人,阎子明做生意时,赵的父亲和阎家有过往来,和赵廉佑也见过几面。虽然没有深交,但在走投无路的情况下,这也算是唯一的希望了。
于是,阎子明硬着头皮,买了些点心,带着阎锡山去山西大学堂拜访赵廉佑。
赵廉佑碍于老乡的面子,加上考试对他来说也并不是什么难事,所以就应承下来,答应替阎锡山顶名下场,当一回“枪手”。
阎家父子满心欢喜,告别赵廉佑回到旅店。这时候,又一件有趣的事发生了。
其实,阎锡山当时并不叫这个名字,而是叫“阎万喜”,一个土里土气的名字。
阎子明想,如果儿子考上武备学堂,将来带兵打仗,怎么能叫“阎万喜”呢?应当起个响亮的大号,将来发达了,叫起来也好听。
可是胸无点墨的阎子明想了半天,也想不出改个什么名字才响亮。于是,第二天一大早,阎子明就跑到了一家算命馆,请一位小有名气的算卦先生给算一卦,并帮助阎万喜起个名字。
算卦先生推算了一下阎万喜的生辰八字,说他“五行缺金”,根据命相,名字中应该含金,可以叫“锡山”,并从命相中可以看出,“锡山”一定能考取武备学堂。
就这样,一个响亮的名字——阎锡山诞生了。
有了响亮的名字,有了“定能考取”的预言,爷俩兴高采烈。
到武备学堂报名那天,阎锡山先是自己办完了一切考试手续,拿到了入场证,随后又及时把准考证送到赵廉佑的手中,少不了拜托感谢一番。
到了考试那天,赵廉佑“受人之托,忠人之事”,一大早就进入考场。
他只比阎锡山大两岁,那时候又没有严格的验证制度,所以一切顺顺当当。
拿到试卷一看,题目很简单,对他这个山西大学堂的高材生来说,这样的试卷几乎不用费什么脑筋,所以很快就完成考试,只待发榜了。
发榜那天,阎家父子前去看榜,只见“阎锡山”三个字赫然在目,且名列前茅,父子俩的喜悦心情自不必说。
就这样,16岁彷徨而找不到出路的阎万喜阴差阳错,靠一个“枪手”进入了当时人人羡慕的武备学堂,从此走上一条飞黄腾达之路,可谓命运造化。
阎锡山在武备学堂经过4年的学习,取得优异成绩。他尊敬长官,学习认真,深得老师们的喜欢。他还善于拉拢那些学习好的同学,把他们作为知己,后来竟当上了班长。
1904年,阎锡山被选中赴日留学,先入振武学校,后入陆军士官学校深造。与蒋介石成了校友,与后来在侵华战争中臭名昭著的日本大特务、战犯土肥原贤二和坂垣征四郎成了关系不错的同学。
1909年,阎锡山毕业回国,从普通军官做起,一步一步在勾心斗角、争权夺利、残酷倾轧中摸爬滚打,开始了他跌宕起伏的乱世生涯,直到成为统治山西38年,被称为“山西王”的一代枭雄。
而那位替他考入武备学堂、取得功成名就敲门砖的“枪手”赵廉佑,也算撞上了大运。
在阎锡山统治山西的日子里,赵廉佑有官做,有油水可捞,一个简单的帮忙,却换来了如此大的回报,对他来说是很满足的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