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在半梦半醒之间——我看刘邦这个人

        初,高祖不修文学,而性明达,好谋,能听,自监门、戍卒,见之如旧。初顺民心作三章之约。天下既定,命萧何次律、令,韩信申军法,张苍定章程,叔孙通制礼仪;又与功臣剖符作誓,丹书、铁契,金匮、石室,藏之宗庙。虽日不暇给,规摹弘远矣。

            ——    《资治通鉴·卷十二》

        这段话是司马光先生在刘邦死后给他的评价,简单却全面。仔仔细细读刘邦,不敢说多么了解他,直感他是一个一半清楚,一半糊涂,成大事不拘小节的人,总有点半梦半醒之间的感觉。

      说起刘邦的集聪明与糊涂一体的事情还真是不少。在最初与项羽争天下的时候,他就曾有过这样的一半清楚一半糊涂的处理韩信要自立为王的事。当他被项羽追着打困在荥阳等着韩信来救他。这时候等来的却是韩信要自立为齐王(假王)的书信。刘邦当时勃然大怒,“骂曰:“吾困于此,旦暮望若来佐我;乃欲自立为王!”但是当时随侍在身边的“张良、陈平蹑汉王足,因附耳语曰:“汉方不利,宁能禁信之自王乎!不如因而立之,善遇,使自为守;不然,变生。”这时候的刘邦马上就变了:“汉王亦悟,因复骂曰:“大丈夫定诸侯,即为真王耳,何以假为!”春,二月,遣张良操印立韩信为齐王,征其兵击楚。这时候我们就看到了刘邦在大势面前是何等的清醒,对于自己的面子、一时的利益得失则以糊涂对待了事。正是这次战斗彻底消耗了项羽的实力。

      在定鼎天下之后,刘邦立刘盈为太子。但是后来一是经不住宠妃戚夫人的耳边风和啼泣,二也是因为刘邦认为刘盈仁弱,不像他,而戚夫人生的儿子更像他。但是他一有这样的想法,立刻遭到大臣们的反对,尤其是叔孙通甚至要以死相拼。从国家的大体出发,刘邦也是马上转换了态度:“公罢矣!吾直戏耳!”明眼人都知道,他只是在装糊涂而已,太子废立这么大的事怎么可能是儿戏呢?

        后来,在整个国家的形势趋于稳定之后,作为丞相的萧何从民生出发,把上林苑的空地分给当地的老百姓,让他们在上林苑了耕种,只是在收获之后,“毋收稿,为禽兽食。”刘邦特别生气,认为萧何是在公家的利益收买人心,就让廷尉把萧何抓起来了。后来是他身边的一个卫尉向刘邦谏言,说是萧何独守关中之时都没有收受贿赂,现在为什么会收受贿赂呢?刘邦马上就意识到自己所犯的错误 ,派人持符节去接萧何出狱。最有意思的是他的说法:“相国休矣!相国为民请苑,吾不许,我不过为桀、纣王,而相国为贤相。吾故系相国,欲令百姓闻吾过也。”在对待大事上刘邦是何等的聪明,处理突发事件时又是多么的聪明,能用巧妙的语言化解危机。虽然面上看有失自己的尊严,但是在这种小事面前刘邦还是乐得装糊涂的。

        包括之前的对待重用陈平这件事上,也同样能够取其所长,弃其所短,大处清楚,小处糊涂。在处理国家大事上,刘邦可以机巧地把聪明和糊涂和为一体,似乎是咋半梦半醒之间。

      作为一代君王,同时也为人子,为人父,在对待自己的角色上,刘邦表现出一代帝王的雄才大略,也有着平凡人的儿女情长。在楚汉相争之时,有一次汉军于荥阳东,楚军与广武,两军对垒,相持不下。项羽担心自己的粮食不够,就“乃为俎,置太公其上,告汉王曰:“今不急下,吾烹太公!”当看到自己的父亲被放在肉案上,没有表现出一个普通人的惊慌失措。他大声告诉项羽说:“吾与羽俱北面受命怀王,约为兄弟,吾翁即若翁;必欲烹而翁,幸分我一杯羹!”大家可以想象,刘邦当时的大气,哪怕是表面上的大气,也足以震慑当时的人。当项羽要杀刘邦之父时,他的手下项伯曰:“天下事未可知;且为天下者不顾家,虽杀之无益,祗益祸耳!”项王从之。”一个志在天下的人又怎肯让别人用家人要挟。天下与妻子、儿女、父亲相比,刘邦选择的是天下。所以才有他为了活命推自己的儿女与车下,让自己的老父、结发妻子在楚军做人质。

        作为君王,他的权威也是不容挑战的。有一次他途径赵国,他的女婿赵王张敖以最高的礼节接待他。但是他却高傲、无礼,以至于赵王的手下都看不下去了要杀了他。但是赵王却还是谨慎、卑恭的对刘邦。后来事情败露,刘邦毫不犹豫地把自己的女婿抓捕归案。当吕后苦苦为女婿求情认为他不会谋反时,刘邦对吕后也是大加训斥:“使张敖据天下,岂少而女乎!”一个“你的女儿”就足见在天下与女儿之间他仍然选择了天下。

        但是他毕竟也是一个凡人,也会有凡人的七情六欲,喜怒哀乐。就拿他宠爱戚夫人来说吧,他就是一个平凡的人。因为宠爱,虽然是在战争年代,也时常把戚夫人带在身边随侍。他的小儿子如意被封为赵王,按照例制,他应该回到自己的封地居住,可是刘邦却让他长期居住在长安。甚至一度为了戚夫人母子要废掉太子刘盈。好在他还有帝王的清醒地头脑。

        作为帝王,在大事面前他可以舍弃自己的妻子儿女,但是在自己有能力顾及的时候他还是一个温暖的父亲。当黥布造反时,有人提出要让太子刘盈去攻打黥布,但是商山四皓却认为太子出征不妥。于是就让吕后去说服刘邦:“上虽病,强载辎车,卧而护之,诸将不敢不尽力,上虽苦,为妻子自强!”上曰:“吾惟竖子固不足遣,而公自行耳。”此时刘邦的回答多么干脆:我就知道这小子不行,还是老子自己去吧!一个慈父的形象就立刻出现在我们面前。

        刘邦最具人情味的一幕要数他回归故乡时的表现了。“上还,过沛,留,置酒沛宫,悉召故人、父老、诸母、子弟佐酒,道旧故为笑乐。酒酣,上自为歌,起舞,慷慨伤怀,泣数行下,谓沛父兄曰:“游子悲故乡。朕自沛公以诛暴逆,遂有天下;其以沛为朕汤沐邑,复其民,世世无有所与。”乐饮十余日,乃去。”大家看看这场景,有歌、有舞、有说、有笑,甚至感伤到“泣数行下”,而且还免去了沛地的税收。这该是一种怎样的亲情眷顾啊!包括他对自己同乡卢绾封王的举动都是他作为一个平常人的平常举动。

      刘邦不愧是一代雄主,在处理人情与国事上,能够清楚地知道自己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有时做大事不拘小节,有时又拘小节延缓大事。在鸿门宴之前,当得知项羽要杀自己时,他主动放低身段去求项伯,而且发誓和项伯皆为儿女亲家,讨好项伯。在鸿门宴时,送上白壁讨好项羽。大家可以在脑海中摹画以下刘邦当时的样子,一个为了活命低头哈腰的形象就出现在我的眼前。但是在当时自己势单力薄的情况下,他也只有选择隐忍。

        当年黥布投降时,他一边洗脚一边接待黥布,这让黥布很生气。但是回到住处,黥布发现他自己住的地方竟然跟刘邦的住处一模一样,心里的那点怨气也就烟消云散了。

      像这样的发生在刘邦身上的“一半一半”的事情还有很多。 读刘邦,我们读到的是一个活生生的人、有个有血有肉的人。同时我们也读到一个笼络手段极为高明、善查人心、遇事冷静,喜用智不斗力的君王形象,也是“一半一半”的综合。所以就有了开篇的司马光先生的评价。

你可能感兴趣的:(@就在半梦半醒之间——我看刘邦这个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