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德,是教师具备的最基本的道德素养,即教师在从事教育活动中必须遵守的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以及与之相适应的道德观念、情操和品质。师风,则是教师这个行业的风尚正气。我们经常挂在嘴边的词如“爱岗敬业、敬业奉献、教书育人、为人师表、行为世范、言传身教、诲人不倦、关爱学生、服务学生、有教无类……”等这些都是师德师风。
一、古代师德师风溯源
我们中华民族自古尊师重教。从最早的尧舜时期选用契作为司徒,承担育人的重任开始,我们中华民族的祖先就为后世树立起来了第一个师表风范,他身上体现出的“聪明而仁”的秉性,也可视为我国最早的教师职业道德标准。随着孔子开创儒学,编纂《春秋》,修订《六经》,创办私学,他成为历史上真正的第一位老师,被尊崇为“万古师表”的古代杰出教育家。“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学而不厌,诲人不倦”读着这些耳熟能详的名言警句,我们可不可以说——“仁且智”是古代中国对于教育者人格境界和师表风范的最高追求?而来自于朱熹的《白鹿洞教条》是古代关于师德规范最完整、最清晰的一次论述,把教师应具备的师德标准上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纵览中华传统师德,我们抛开它的历史局限性,单就先贤们留下的“志道信念、重礼尚德、仁爱情怀、学识广博、立德树人、厚德载物”等一系列弥足珍贵的价值取向和文明素养,在今天依然有深远的现实意义。
“经师易得,人师难求。”“桃李不言,下自成蹊”。教师应是知识的传授者、智慧的启迪者、人格的影响者,更应是良好道德品格的践行者和示范者。
二、新时代师德师风的新要求
教育是事关国家发展和民族未来的千秋大业。《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明确提出要加强师德师风建设,提升教师教书育人能力素质。
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提出,要“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高质量的教育,必然要求高质量的教师队伍。建设高质量的教师队伍,师德 师风建设是首要之举、关键之举。修养师德,不仅是教师几十年职业生涯的“必修课”,而且是必须认真修、得高分的“首要课”。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合格的老师首先应该是道德上的合格者,好老师首先应该是以德施教、以德立身的楷模。”“要把师德师风建设摆在首要位置,引导广大教师继承发扬老一辈教育工作者‘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的精神,以赤诚之心、奉献之心、仁爱之心投身教育事业。”等论述,汲取和继承了古人的思想智慧,充分证明无论社会如何发展、时代如何变迁,扎根中国大地办好教育,选拔、培养、评价好教师,师德是第一标准;加强师德师风建设,是推进教育发展的永恒主题。
1.更高的政治站位
国将兴,必贵师而重傅。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教育工作,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2021年4月29日,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决定对《教育法》进行修改。其中第四条第一款修改为:“教育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基础,对提高人民综合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增强中华民族创新创造活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决定性意义,国家保障教育事业优先发展。”教育的任务,教师的使命,在新发展阶段被提升到了更加重要的位置。教师认识到自己教育教学工作的重要性,是教师重视自身职业道德修养的思想基础。每一位教师,都要切实提高自己的思想认识和政治站位,时刻问问自己“培养什么人,如何培养人,为谁培养人”。
2.更深的道德情感
新的时代,学生和家长对教师的期望值更高。教师要深刻认识到,社会对师德师风的要求是教师不断提高自身修养的一种强大驱动力,要真心做学生成长的引路人,发自肺腑热爱自己是事业。泰戈尔曾说过:“花的事业是甜蜜的,果的事业是珍贵的,让我干叶的事业吧,因为叶总是谦逊地垂着她的绿荫。”选择了教师,就是选择了做促进学生茁壮成长的“叶”,就是把学生当成花朵一样精心呵护,就是选择了敬业奉献的职业态度。
教师的天职,是教书育人,立德树人,不仅仅要“传道授业解惑”,而且要“以人格来培养人格,以灵魂来塑造灵魂”。忠诚于教育事业,热爱教育事业,首先,就是热爱学生。尊重学生、关心学生、爱护学生、保护学生,是教师应尽的社会责任,也是教师应该具备的职业情感。
新时代要求教师不仅不能伤害学生,而且要爱学生。“谁爱孩子,孩子就爱他,只有爱孩子的人,他才能教育孩子。”教师应该用自己博大的爱去温暖学生。教师只有关爱学生,才会想方设法提升自己的专业能力,才会不断规范自己的言行举止,朝着“学高为师,身正为范”的境界不断努力。
3.更强的专业素养
术业有专攻,打铁还需自身硬。教师只有在专业方面有真刀实枪的过硬本领,才能赢得学生的认可。教师的专业素养主要由专业精神、专业知识、专业能力组成。
教师承担着立德树人的光荣任务,首先要有崇高的专业精神。教师要增强上进心和事业心,树立职业责任感,涵养敬业乐育、严谨勤奋、求实创新、无私奉献的职业情怀,培养职业荣誉感和成就感。一个好老师,应当是一个有教育理想、有教育追求的人。教师的理想,就是以自己的高尚师德和扎实学识培养学生,成就学生。有了理想,奋斗就有了方向。理想是火,点燃学生的心灯,激发自己奋斗的热情。
教师要有丰富的专业知识。要给学生一碗水,自己首先得是自来水。学生可能只需知其然,教师还要知其所以然。学生可能只需知道这个知识点本身,教师还需知道它的背景、过程、结果,懂前因后果,知来龙去脉,比学生理解得更深刻,涉猎得更广。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教师要不断完善自己的知识储备,守好存量,扩大增量。特别是在经济社会突飞猛进、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新时代,更要不断充电更新,关注学科前沿,联系现实生活,了解最新动态,避免知识老化,保持与时俱进。
专业知识重要,专业能力也很重要。教师要提高自己的教学能力,组织管理能力。要根据课标和教材,在确定教学目标的基础上,梳理教学内容,开发课程资源,选择教学方法,设计教学过程,并将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内容进行整合,开展教学活动,最终形成教学实施能力。要学会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具备教学评价能力。教师应掌握一定的教育管理策略,善于组织课堂教学,调控学生行为,及时纠偏,保证教学过程顺利进行;教师应提高管理班级或其他学生团体的能力,完善班级管理制度,发展班级文化,形成积极向上的班级氛围。教师要指导学生依靠集体,参与集体,学会协作,融入集体生活。
4.更好的言行示范
新时代,人们对教师职业行为、职业形象的要求更高。教师要做学生言行的“范例”,以身作则、言传身教、身体力行,以自己的行动给学生做出榜样,引领社会道德风尚。在教学中,教师应该以自己的好思想、好品德、好作风、好方法为学生树立学习的榜样,在学生心中树立标杆,点亮灯塔。在工作中,教师不仅要靠自己的渊博学识折服人,更要以身作则,严格要求自己,用自己的良好品德教育学生,春风化雨,身教胜于言教,达到润物无声的效果。
教师对学生最深刻的影响就在于教师以身作则的人格。细雨湿衣看不见,闲花落地听无声。教师的品行对学生的影响是悄然无声的,又是最有力量的。教师必须检视自己的言行,反思不足之处,坚守底线,追求崇高。教师必须清楚,学生会对自己“听其言而观其行”,常常以敏锐的目光关注教师的一言一行,这是强有力的监督。学生是具有主观能动性的人,有很强的可塑性。他们最容易潜移默化、自然而然地去模仿自己敬佩的人。使学生对教师产生尊重的源泉,就是教师的德与才。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儿童的心灵是敏感的,它是为接受一切好的东西而敞开的。如果教师诱导儿童学习好榜样,鼓励儿童仿效一切好的行为,那么,儿童身上的所有缺点就会没有痛苦创伤地、不觉难受地逐渐消失。”
俗话说:“教育是一个良心活!”这句话一针见血地道出了师德的重要性,因此树立良好的师德形象,是每一位教师都应遵循的原则。师德高尚的老师会用自己的言行影响学生,潜移默化地感染学生,在传授知识的过程中,教会学生如何做人;师德高尚的老师,会不断更新教育观念,教学中指导学生学习,传授学生学习方法,使学生受益匪浅;师德高尚的老师,会时时处处默默耕耘,无私奉献,蜡烛一样,无怨无悔。
新时代,教师在培养学生良好品德的过程中,要向学生展示良好的职业形象,引导学生见贤思齐,效仿榜样,成长为品行良好、有益于社会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