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万寿到无疆

文:耳双生

1840年,是个非常特别的年份.

从那一年起,中国正式走进近现代这衰落、屈辱、革命、复兴的二百年。

图片源自网络

其实,按照现如今评估一个国家在世界上是否强大,最常见和流行的指标——GDP,至少在18世纪以前,传说中的中国GDP,在全世界的占比从未低于20%。嗯嗯,也就是全世界的五分之一都是咱中国贡献出来的。

以上数据和说法的真假确实不得而知,但我们可以得到的一份相对有据可查的非中国自己臆造的数据,是荷兰经济史专家麦迪逊在《世界经济二百年回顾》一书中的一份统计数据:

1820年中国国内生产总值(GDP)占世界GDP的28.7%,大大高于当年的英国GDP所占5.2%和日本GDP所占3.1%的份额。

但,也就在20年后,即1840年。英国军队却直接在广东的广州城外,用洋枪大炮,轻松的轰开了这个长期位居“世界经济第一强国”的古老国度的大门。

是不是感觉很反讽、很荒诞?

我们回头再来看看1776年,也就是乾隆41年。当时中国的GDP自然肯定依旧在全世界国家中当仁不让的排名第一,自诩“天朝”、“上国”,“物产丰饶、无所不有”。。。

当然,老祖宗们应该不会提所谓“中国优先”的这个说法,毕竟这压根就不值得说,那就是事实。

看看乾隆爷给当时远在万里之遥的英国国王的回信内容便知:“你这个国王,远在重洋之外,却能倾心归服,特地派来使节恭敬的带着奏章,漂洋过海来到天朝,叩祝我的生日......

好吧,言辞中那股子优越感傲娇范,对于不是处在那个天朝上国、九五至尊位置上的人,我们是一定无法理解的。其实那就是天之骄子所自然而然的反应。

当年,带着这封信回去的人,名叫马戛尔尼(Macartney),在英国贵为伯爵。是英国政府正式任命的正使,以贺乾隆帝八十大寿为名,出使的中国。

其随员80余人,所携“贡品”,约值1万5千余英镑,内有天文、地理仪器、图书、毯毡、军用品、车辆、船式,总计600箱。

但,马戛尔尼的随员安德逊却这样说道:“我们在中国的整个故事只有三句话:进入北京时像乞丐;在那里居留时像囚犯;离开时则像小偷。

这样的三句话评价那一次的贺寿出使,应该不虚。

这一次的外交,站在英国的角度一定是失败的。这其实是意识形态的差异导致,各自其实都并没有看得上对方。

乾隆爷要求行三叩九拜大礼,马戛尔尼则只愿行单膝跪拜礼。这个差异在后面被重点圈起来,形成了英国方面的一个重点舆论造势点。

也正是借这个点,放大到兵戎相见,那是后话,我们按下不表。且说这马戛尔尼特使,既来之必不安之,暗地把大清的基础,也是窥探了个一清二楚、明明白白,且看他们的记录文字:

在许多地方,经常可以看见士兵们坐在地上打牌或者闲聊,甚至抽烟片,直到他们的长官出现或者我们突如其来的拜访,他们才会慌乱的穿上军装。但说那是军装还不如说是唱戏的花背心,没有一点战士的风采,并且在天气炎热时,他们往往拿着蒲扇操练,而不是火枪。大概是因为方便扇风吧,总之看不到男性的阳刚之气,仅有的几门大炮还是摆设物,又老又旧!

既然已经留意到大清的外强中干,自然就顺理成章提出来七大要求:

七点要求是:多口通商,可到宁波、珠山、天津、广东地方交易;在北京设立英国商行;在珠山附近给一小岛;拨给邻近广州的一块地方;英国货物自广东到澳门免收税或少收税;英船照其他地方税率交税;允许英国传教士在中国自由传教。

其实以上几条放在目前看,也没什么不合理,无非是寻求贸易合作和宗教开放。

可是在帝王的眼里,率土之滨,莫非王臣。面子可是中国人的根本。蛮夷番邦竟然敢跟上国提要求,自然七条全部被否定。

于是,因为没法要求到生意,又感受不到尊重,还看到了孱弱多病的国度,这战争也就随之而来。

后面的故事,我们学过历史就都知道了,然后的然后,我们就失去了万岁,自然也失去了万寿无疆。

当然了,事实确实就是如此,落后就要挨打。直到现在,我们整个民族还在卯着劲的复兴路上,任重道远。

不过,我们倒也不能忘了,丢掉这头把交椅的时间也不过区区二百来年而已。励精图治的故事,其实历史书上比比皆是。

幸甚的是,既然有着这么长时间头把交椅的经验和历史教训,怎么不会有足够的智慧和耐心来应对当下的所有问题?

图片源自网络

你可能感兴趣的:(从万寿到无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