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说》日课 (253~260)卷四 礼乐篇

研道-《中说》日课

2021年08月27日

天性做人做真人,

五伦行事致良知。

四为四句妙智慧,

一心三诀成圣贤。

李咏红-第260课/总第968课

(中说日课/传习+菜根+中说=总课)

正文:

子曰:“居近识远,处今知古,惟学矣乎?”


译文:

文中子说:“生活于此却了解远方,身处当下却了解古事,只有通过学习才能做到!”


感受:

《荀子·不苟》

君子位尊而志恭,心小而道大;

所听视者近,而所闻见者远。

是何邪?则操术然也。

故千人万人之情,一人之情也。

天地始者,今日是也。

百王之道,后王是也。


君子地位尊贵内心恭敬,心有方寸但理想远大;

能听到、看到的很近,而听见、看见的东西却很远。

这是为什么呢?是君子掌握了一定的方法才能这样。

因为那千千万万个人的心情,和一个人的心情是一样的;

天地开辟时的情况,和今天是一样的;

上百代帝王的统治之道,和后代帝王是一样的。


二一附曰:

居近识远,处今知古,

惟学矣乎?

 万人之心,一人之情!

察古用今,唯民以生生




研道-《中说》日课

2021年08月26日

天性做人做真人,

五伦行事致良知。

四为四句妙智慧,

一心三诀成圣贤。

李咏红-第259课/总第967课

(中说日课/传习+菜根+中说=总课)

正文:

繁师玄曰:“敢问稽古之利。”

子曰:“执古以御今之有乎?”


译文:

繁师玄说:“请问研究古史有何好处?”

文中子说:“可用古史来处理当下事务。”


感受:

《道德经·第十四章》

执古之道,以御今之有,能知古始,是谓道纪。


以史会道,以道御术


道,上乘,自然法则

法,中乘,方法理论

术,下乘,行为方式


二一附曰:

稽古之利,执古御今。

古为今用,与时偕行!




研道-《中说》日课

2021年08月25日

天性做人做真人,

五伦行事致良知。

四为四句妙智慧,

一心三诀成圣贤。

李咏红-第258课/总第966课

(中说日课/传习+菜根+中说=总课)

正文:

贾琼问群居之道。

子曰:“同不害正,异不伤物。”

曰:“可终身而行乎?”

子曰:“乌乎而不可也?古之有道者,内不失真,而外不殊俗,夫如此故全也。”

译文:

贾琼问与众人相处之道。

文中子说:“外表虽相同但内心坚守正道,内在观念虽不同但外不伤害他人。”

问:“可以终身奉行吗?”

文中子说:“怎么不可以呢?古时有道之人,对内不失其本真,对外不异于他人,这才是周全之法。”


感受:

天,体,共性,无同无异

人,用,中性,归同了异

地,相,个性,求同尊异


二一附曰:

同不害正,异不伤物。

内不失真,外不殊俗,

圣人驻世,不扰众安。

移风化俗,以身师范,

时雨春风,润物无声。

如此全功!




研道-《中说》日课

2021年08月24日

天性做人做真人,

五伦行事致良知。

四为四句妙智慧,

一心三诀成圣贤。

李咏红-第257课/总第965课

(中说日课/传习+菜根+中说=总课)

正文:

或问谢安。子曰:“简矣。”

问王导。子曰:“敬矣。”

问温峤。子曰:“毅人也。”

问桓温。子曰:“智近谋远,鲜不及矣。”


译文:

有人问谢安,文中子说:“简达之人。”

问王导,文中子说:“恭敬之人。”

问温峤,文中子说:“刚毅之人。”

问桓温,文中子说:“智略平庸而野心勃勃,是会败亡的。”


感受:

寥寥数笔,一生行持。

家国天下,千古风流。


谢安(320-385),字安石,陈郡阳夏(今河南省太康县)人。东晋名臣。

谢安出身陈郡谢氏。自少以清谈知名,屡辞辟命,隐居会稽郡山阴县之东山,与王羲之、许询等游山玩水,并教育谢家子弟。

后谢氏家族于朝中之人尽数逝去,他才东山再起,历任征西大将军司马、吴兴太守、侍中、吏部尚书、中护军等职。

简文帝逝后,谢安与王坦之挫败桓温篡位意图。桓温死后,更与王彪之等共同辅政。

在淝水之战中,谢安作为东晋一方的总指挥,以八万兵力打败了号称百万的前秦军队,使晋室得以存续。

战后因功名太盛而被孝武帝猜忌,被迫前往广陵避祸。

太元十年(385年),谢安病逝,享年六十六岁。获赠太傅、庐陵郡公,谥号“文靖”。

谢安多才多艺,善行书,通音乐。性情闲雅温和,处事公允明断,不专权树私,不居功自傲,有宰相气度。他治国以儒、道互补,作为高门士族,能顾全大局,以谢氏家族利益服从于晋室利益。齐人王俭称其为“江左风流宰相。”


王导(276~339),字茂弘,琅琊郡临沂县(今山东省临沂市)人。东晋名臣,历仕晋元帝,明帝,成帝三朝。

东晋开国元勋,政治家、书法家,镇军司马王裁的儿子。

东晋建立后,先拜骠骑大将军、仪同三司,封武冈侯,又进位侍中、司空、假节、录尚书事,领中书监。

与其从兄王敦一内一外,形成“王与马,共天下”的格局。

“王敦之乱”时,王导拒绝王敦欲废元帝而立幼主的想法。

不久,又受元帝遗诏辅立晋明帝。其后进位太保。

明帝驾崩后,王导与外戚庾亮等共同辅政,并反对庾亮征历阳太守苏峻入京。

“苏峻之乱”平定后,他驳斥众人企图迁都的念头,稳定局势。此后联合太尉郗鉴继续执政,虽与重臣陶侃、庾亮矛盾颇重,但终无大乱。

咸康五年(339年),王导去世,年六十四。晋成帝举哀于朝堂,遣使追谥“文献”。葬礼规格同霍光、司马孚,为东晋中兴名臣之最。

王导善于书法,以行草最佳。学习钟繇、卫瓘之法,自成一格,颇有声望,有草书作品《省示帖》、《改朔帖》传世。


温峤(288~329),字泰(太)真,并州太原郡祁县(今山西省祁县)人。东晋名将,司徒温羡的侄子。

西晋灭亡后,拥戴晋元帝即位,拜散骑常侍。兼任太子中庶子,辅佐东宫太子(司马绍),结为布衣之交。

晋明帝即位,拜侍中、中书令,从平王敦之乱。

晋明帝病重,随王导、郗览等同受顾命,拜平南将军、江州牧。从平苏峻之乱,拜骠骑将军,册封始安郡公。

咸和四年(329年),病逝,时年四十二,获赠使持节、侍中、大将军,谥号忠武。


桓温(312~373),字元子,谯国龙亢县(今安徽省怀远县龙亢镇)人。东晋权臣。

晋明帝司马绍女婿,宣城太守桓彝长子。

灭亡成汉,又三次北伐,战功累累。独揽朝政十余年,操纵废立,有意夺取帝位,终因第三次北伐失利而未能如愿,晚年逼迫朝廷加九锡,受制于王谢势力阻碍,未能如愿。

宁康元年(373年)七月,病逝于姑孰,享年六十二岁,追赠丞相,谥号宣武,丧礼依照安平献王司马孚、西汉大司马霍光的旧例。元兴二年(403年),其子桓玄篡位称帝,建立桓楚,追尊皇帝,庙号太祖,安葬于永崇陵。


二一附曰:

风月评旦,以知臧否

谢安以简。

王导以敬。

温峤以毅。

桓温,智近谋远鲜不及。

其味滋滋




研道-《中说》日课

2021年08月23日

天性做人做真人,

五伦行事致良知。

四为四句妙智慧,

一心三诀成圣贤。

李咏红-第256课/总第964课

(中说日课/传习+菜根+中说=总课)

正文:

文中子曰:“帝之不帝久矣。”

王孝逸曰:“敢问《元经》之帝何也?”

子曰:“絜名索实,此不可去。其为帝,实失而名存矣。”


译文:

文中子说:“帝王称号有名无实很久了。”

王孝逸说:“请问《元经》帝王称号有何含义。”

文中子说:“循名责实,帝王称号不可除去。但这些帝王,已经名存实亡。”


感受:

循名责实出自《韩非子·定法》,

“术者,因任而授官,循名而责实,操生杀之柄,课群臣之能者也,此人主之所执也。

法者,宪令著于官府,刑罚必于民心,赏存乎慎法,而罚加乎奸令者也。此臣之所师也。”


所谓术,就是依据才能授予官职,按照名位责求实际功效,掌握生杀大权,考核群臣的能力。这是君主应该掌握的。

所谓法,就是由官府明文公布,赏罚制度深入民心,对于谨慎守法的人给予奖赏,而对于触犯法令的人进行惩罚。这是臣下应该遵循的。


二一附曰:

絜名索实,此不可去。

帝王名号,实失名存。


乱世明道

薪火传道

良工心独苦

千古慨其然




研道-《中说》日课

2021年08月22日

天性做人做真人,

五伦行事致良知。

四为四句妙智慧,

一心三诀成圣贤。

李咏红-第255课/总第963课

(中说日课/传习+菜根+中说=总课)

正文:

子谓:“任、薛、王、刘、崔、卢之昏,非古也,何以视谱?”


译文:

文中子说:

“任薛王刘崔卢家族之间结为婚姻,这不是古制,如何面对共同的宗谱呢?”


感受:

《元和姓纂》,黄帝二十五子,十二人以德为氏,姬、酉、祁、己、滕、箴、任、荀、僖、姞、儇、衣。

任薛同谱:任氏,六代裔孙至奚仲,封地居薛。

王刘同谱:王姓出舜后,封于刘,至汉有王于齐者,号王氏。

崔卢同谱:崔姓,帝喾姜嫄之后,居于崔邑之地而得姓。

卢姓,姜姓,齐太公之后,至文公子高,高之孙高傒(人称傒公),食采于卢,今卢县也,因姓卢氏。


《左传》,男女同姓,其生不蕃。

意思同姓男女,一般都会拥有同一个祖先。他们之间有血缘关系,结婚之后生出的后代,往往都会出现身体比较弱的情况。久而久之,就会导致一代不如一代,那么这个家族就会慢慢消失。为了避免这种情况出现,所以才会规定“同姓不婚”。


二一附曰:

生生不息处

计划生育

近亲不婚

以应天道




研道-《中说》日课

2021年08月21日

天性做人做真人,

五伦行事致良知。

四为四句妙智慧,

一心三诀成圣贤。

李咏红-第254课/总第962课

(中说日课/传习+菜根+中说=总课)

正文:

贾琼、薛收曰:“道不行,如之何?”

子曰:“父母安之,兄弟爱之,朋友信之。施于有政,道亦行矣,奚谓不行?”


译文:

贾琼、薛收问:“王道无法推行,怎么办?”

文中子说:“使父母安享生活,兄弟和睦友爱,朋友相互信任,由此推而广之以施行政令,王道也就得以推行,怎么说无法推行?”


感受:

王道,天地人一如之道

内圣,格物致知诚意正心

外王,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二一附曰:

道不行时,居家持道。

父母安之,兄弟爱之,朋友信之。

施于有政,道亦行矣。

都是

明道于心曰誌

行道于身曰显

誌身家企国天下

经世致用致良知




研道-《中说》日课

2021年08月20日

天性做人做真人,

五伦行事致良知。

四为四句妙智慧,

一心三诀成圣贤。

李咏红-第253课/总第961课

(中说日课/传习+菜根+中说=总课)

正文:

子曰:“吾于礼乐,正失而已。如其制作,以俟明哲,必也崇贵乎?”


译文:

文中子说:

“我对于礼乐,不过是匡正缺失而已。

如果制礼作乐,那要等明哲之人,还必须身居尊贵之位!”


感受:

《论语·子罕》

子曰:“吾自卫反鲁,然后乐正,《雅》、《颂》各得其所。”

公元前484年(鲁哀公十一年)冬,孔子从卫国返回鲁国,结束了14年游历不定的生活,鲁国是他的家乡。

鲁国是周公的封地,周朝开国的时候,武王封给周公鲁国这个地方。

周公是制礼作乐之人,所以鲁国在所有的春秋诸侯当中,还算是最有礼义的,最讲究礼乐的,毕竟是周公的后代。

可毕竟离周公有八百年之久了,再加上孔子离开鲁国周游列国十四年,那里也没有人去教化,所以鲁国也变得礼崩乐坏了。


孔子回到家乡之后,删诗书,订礼乐,作春秋,夫子整理出六经,《诗》、《书》、《礼》、《乐》、《易》、《春秋》。

把圣贤的教诲复兴起来。

所以这个效果就是『乐正』,音乐归于正了;『雅颂』,这些诗章『各得其所』,也是归于正。

《乐经》《诗》的乐谱,现已失传。

《诗经》包括风、雅、颂三个部分。

风就是「国风」,风就是声调,每一个国,就是每一个地区有不同的声调。

雅是有正的意思,周朝把所谓的正声叫雅乐,这种乐章都是带有着尊崇的意味,听起来让人觉得灵性提升。

颂就是在宗庙里面祭祀时候的那种乐歌,往往是歌功颂德的,歌颂自己的祖先。


二一附曰:

礼乐正失。

明哲制作,必也崇贵!

须是明道尊崇荣贵之人

其行其言

无一不正其心处

符理中节

以为中正平和,生生不息!!!

你可能感兴趣的:(《中说》日课 (253~260)卷四 礼乐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