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面骄阳,向死而生——你的人生观是什么样的?

向死而生指的不是活着的人与等候在生命尽头的死亡之间的一种外在关系,人们不是一步步走向还在远处尚未到场的死亡,而是在我们的“走向”中,死亡已经在场。

 ——存在主义的哲学创始人海德格尔

去年跟星星老师聊天时,他的观点是“向死而生”,对当时的我来说这是一个很大又很虚渺的东西,领悟水平实在有限,甚至在之前,我很少去思考我为什么活着,或者我想要什么样的生活,过什么样的人生。

当我去认真想这个问题的时候,我感到很害怕,逃避死的思考,其实在某种意义上都是在逃避对生的思考。就像很多鸡汤文学谈到向死而生:当你老的时候,回顾人生,发现这一生庸庸碌碌没有活过;

后来接触了一些心理学,一点哲学,慢慢的,“向死而生”有些清晰的观点在脑中形成。

引言中西方哲学里海德格尔先生对向死而生的观点是,人只要还没有亡故,就以向死存在的方式活着,就是说一直以“有死”或“能死”的方式活着。这种贯穿一切“活着”的死亡存在,先于任何形式的亡故。人在亡故时已经谈不上“有死”,而是已经丧失了“有死”。死亡当然意味着一种终结或结束,但却是一种与众不同的结束。

可以通俗的理解为“你今天过完了,你的人生就死了一部分,那么对得起刚刚死去的,永远活不过来的那部分,这是向死而生”

对海德格尔说的存在,我也很受启发,但领悟水平实在有限,目前只是有初步的观点:当真实存在的时候,就不害怕死/死亡。可以是人、是事件、也可以是关系。之前听到心理学武志红老师说道过马丁-布伯的代表作《我与你》,他认为真正决定一个人存在的东西,是他自己同世界各种存在物和事件发生关系的方式。这也是我认为的“存在”和“死亡”的一种态度:当真实存在的时候,就不害怕死了。

突然想到网上之前流传着:“你认为最温暖有力量的话是什么?”,票数很高的有一条:“我在,别怕”。

“存在即意义。”

最后以清末才子金圣叹的故事结束这个有点沉重的话题()

清朝政府文字狱,金圣叹带着弟子在孔庙前面哭,嗯,相当于今天的游行骂街,被关入大牢,择日问斩。

心态一——临行前,金圣叹带了句遗言给家人,上面写到:“字付大儿看,盐菜与黄豆同吃,大有胡桃滋味。此法一传,吾无遗恨矣。”

心态二——行刑当天,他对刽子手说,我身上有品票,您杀了我,就归您啦!于是手起刀落,脑袋落地,耳朵滚出两团字条,打开一看,分别写着“好”“疼”。

你可能感兴趣的:(直面骄阳,向死而生——你的人生观是什么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