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要做老师让你做的事

“我当初不懂,过了几十年,等想明白了,又老了,时间和精力都没了。”

我没想到,何教授竟也会有这样的感叹。

何教授是一位深受学生爱戴的半百老人,在学术研究上硕果累累,具有所有老一代学术研究者的优良品质——吃苦耐劳,宠辱不惊,潜心钻研……

今天课堂上,老师提及当代多数本科生研究生“不思进取”的性格,痛心疾首。他追忆自己过往的求学之路,最让他感慨的,却不是从前艰苦的条件,而是思想的落后;而让我内心汹涌澎湃的是——没了“时代的禁锢,封建的束缚”,我们仍然有着落后的思想,走着老师走过的老路


一“不思进取”的源头

“以前学习的时候,老师让我做什么我就做什么。”

我们从小被教育要听老师的话,只要听老师的话我们就能取得好成绩,成为一个“优秀”的学生。而我现在却怀疑,这种“优秀”的评判标准是否真的可取。

我们为什么要学习,为了取得好成绩;怎么取得好成绩呢,听老师的话。

这是一件可怕的事,细究其里,其实我们已经丧失了学习根源上的主动性

一到大学,这种学习模式已初显弊端。当面前没了高考的独木桥,好成绩已经显得不那么具有诱惑力,那么,学习的动力从哪儿来呢?万幸,姑且还有“好工作”的诱惑。

那么暂且跳过学习动力的问题,再看学习方法。

在步入大学的前十几年里,在大教育体系的背景下,我们最高效的学习方法是听老师的话。而当我们所学习的内容越来越专业和深入,这种方法显然已经落后了。我们得主动去找资料,自己思考问题,解决问题。

能否适应这种突然的转变,是一大问题。很多大学生,包括研究生,仍然是采取“遇到问题找老师”的态度。

二“不思进取”的后果

“我跟着老师做了很多项目,花了很多时间,如果我从一开始就做我自己感兴趣的……”

如果不做出改变,我们将会遇到更大的问题——你的上限,取决于你的老师。

高等教育与初等教育的核心区别就在于是否需要创新。

高等教育要求学生解决还没有被解决的问题,无论老师的水平多高,最终你都得跳出老师的框架,自己完全独立,自主的去探索。

然而事实上,很多人甚至都走不到“最终”那一步。多数人的光阴都消磨在解决老师提出的问题,在学习上终止于成功解决问题,而从未想过自己提出问题。

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当然能有所收获,做任何事情都会有收获,问题在于,那些收获是你所需要的吗。

三如何做到“思进取”

“但我后来才发现,你自己得搞清楚自己想做什么,你得自己主动去做。”

“思进取”的前提条件是搞清楚,我们究竟需要什么?

生活忙忙碌碌,日子却波澜不惊。很多人还没有意识到选择的可能性,就已经做出选择——他们选择按部就班做“应该做的事”。

什么是应该做的事呢,不同时期有不同的标准,很多人以周围人的生活为参考,是非常荒谬的。我认为,至少有一个可以贯彻始终的原则——做你喜欢的事

兴趣才是真正能长久的学习的原动力。

如果不喜欢,那有什么意义;人生的一大缺憾就在于,等你明白意义所在,却已经光阴不再。

这是一个老生常谈的话题,之所以老生常谈,是因为常常被提及却从未被重视。

老年人总说后悔没做自己喜欢的事,中年人总说没时间去做自己喜欢的事,年轻人却说不知道自己喜欢什么。

是真的不知道吗?

不,只是我们从未重视“喜欢”的意义。

如果你开始思考这个问题,一定要找到答案;如果你有幸找到答案,一定要做出选择。

选择你所热爱的,做你想做的,成为你想成为的。

你可能感兴趣的:(不要做老师让你做的事)